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下二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下二

  次后有二问答。两重除障。初净业章除我入觉。后普觉章依师离病。此皆观行中障。故同大科。初中虽约计执浅深说有四相差别。然唯是我见。故经文除别列四名之外。节节皆有我字。若除此执便是圆觉。故云入觉。文四。初三之初。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同上。陈辞句中二。一庆前。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 前总明观行。一向称理而修。犹可领解。今于一味之中。广张诸轮屈曲差别。差别不乖一味。尤为难见。故不思议。

  一切如来因地行相 远成所答文殊之问。

  令诸大众得未曾有。睹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 悟因行也。夫果德称真约理可照。因行治染体解是难。今一念备知炳然齐现。如琉璃瓶盛多芥子。故深庆矣。二问后又三。一正问。

  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 此中问意不说本来都迷。意明已知觉性圆明诸法清净。何得凡心宛在不合觉源。所作所为情犹憎爱。自他全别难自浑融。比对果人天地之远。觉心本净悟即应同。更有何法染污。令我用心异佛。故云因何迷闷不入。二情后。

  惟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 法性者诸法之性。若直谭本体则名觉性。若推穷差别之法。皆无自体同于一性。即名法性。今推破四相豁融诸法。全同觉性。故云开悟法性。从前经文但云觉性。唯此段云法性。意在此矣。三结意。

  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 下三唱仿前。

  说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正说长行中四。一总叙过由。二别释四相。三存我失道。四断惑成因。初中总叙四相。为过患之因由。文二一明过患本起。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 未曾悟故。故下有生盲之喻。

  妄想执有 无中横计。

  我人众生及与寿命 统唯我相但由展转约义。故有四名。四名复有二相。一迷识境。二迷智境。初者谓取自体为我。计我展转趣于余趣为人。计我盛衰苦乐种种变异相续为众生。计我一报命根不断而住为寿者。如金刚两论所说。迷智境者。即此经说。至文当知。

  认四颠倒为实我体 真我本有。迷之谓无。妄我本空。执之为有。四皆横计。故云尔也。二明过患滋多文四。一展转生妄。二违拒觉心。三动息俱迷。四结成障道。今初展转者初四句由迷起惑。次二句由惑造业。次二句由业招报。后一句反于五道堕于二乘。

  由此便生憎爱二境 谓由执四相为实我体。所以于自生爱于他生憎。顺我者爱。违我者憎。如是爱憎皆由执我。故曰由此。

  于虚妄体重执虚妄 四大五蕴迷性妄生。众缘假合已是虚妄。更于其上重执我人。故云尔也。

  二妄想依生妄业道 由前二妄故。生起造作种种妄业。业能引至苦乐之果。故名为道。

  有妄业故妄见流转 业成即受生死流转。生死流转是所至之果。

  厌流转者 厌三界不安皆如火宅。息缘断惑。

  妄见涅槃 趣寂耽空志在灰身灭智。然上十句总当二乘宗中生灭四谛也。谓初六句集谛。次二句苦谛。次一句道谛。后一句灭谛。二违拒觉心。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 正是结答前问。前问云何迷闷不入。今答云。由认四相展转生过。纵离六道复堕二乘。是故不入。

  非觉违拒诸能入者 前问云因何使诸众生不入。故此答云。非觉违拒使之不入。但由认我故不入也。如梦身未忘不能合于本身。非本身违拒。

  有诸能入非觉入故 释成非觉违拒。意云。入时若是觉入。不入即是觉拒。既入者自是信解行等。觉体元无出入。入与不入何责于觉。三动息俱迷文二。一正明。

  是故动念 即前苦集八句。

  及与息念 即前灭道二句。

  皆归迷闷 结成不入二征释文二。初征。

  何以故 动念既为背觉。息念即合契真。何故皆称迷闷。二释分一一直释。

  由有无始本起无明 最初根本而起。又从本源而起。

  为己主宰 由将无始住地无明为我主故。动是我动。息是我息。我相既在动息俱迷。二转释。前是对征之释。此又委细释于前文本起之义。

  一切众生生无慧目 未曾悟故。如人若十岁二十始盲。则眼前虽不见物。说之即能了知。若胎中无目生来便盲。则对色之时种种为说终无所益。则先须金錍抉膜然后指示是非。故涅槃经说。如盲人不识乳色。他人为说展转譬喻贝米雪鹤。竟不能得识其乳色。

  身心等性皆是无明 前得本起因地。则所修皆是佛因。此用本起无明。一切皆是魔业。又前以觉圆明故根尘普净。结云一切是觉。今以无明为本。故云皆是无明。前如金为千器器器皆金。此如土为千器器器皆瓦。

  譬如有人不自断命 由爱故得身。若断身即违爱。如人身纵卑陋病苦亦自保命终不能断。断余或可。自断诚难。认我亦尔。断一切烦恼恶业。容有得者。欲令断我其可得乎。何以故。我终不能还断我故。又有我故必不觉我。如眠不自见故。必情忘想尽与觉一体。觉是真我则妄我本无。方名为断。如梦身纵令至劣至苦梦时终不肯断。必须觉来合于本身方嫌梦苦复无可断。四结成障道。

  是故当知 指前意势。直从我体起憎爱已来。乃至不断命等。此都结之以成障道所以云。

  有爱我者我与随顺 对顺生爱以明我。

  非随顺者便生憎怨 对违起憎以明我。

  为憎爱心养无明故 双指上二唯滋无明。故知迷心修道纵令勤苦种种行门。但助无明何成佛果。

  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正明障道。言相续者。本从无明而生憎爱。憎爱还熏无明。种子现行相续不断。将此求道毕竟不成。故宝积经云。于身生宝爱。不离于我人。彼作是修行由斯堕恶趣。二别释四相。然此我等行相殊常。常者但约迷执。初果已除。此乃直就修证。罗汉未晓。文中即为四段。一约事验我。二悟我成人。三了迹迹生。四潜续如命。初谓验其任运分自他者是其我相。文中二。一标释粗相。二结指细相。初中二。一征起标示。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 夫我难自见。约事证知。但验自他各殊。即证自中有我。设令修道舍妄证真。但觉有心。总名我相。二约喻以释。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支弦(紧急)缓 缓慢皆是支体不调手足失度之状。

  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此况道者燕居静室或隐深山。心绝经营境无违顺。习闲成性暂得忘情。不觉自他谓证无我。若违顺所逼宛有心生心。既未平方知我在故下云。若复有人叹谤其法即喜恨等。二结指细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 上能下所。

  如来毕竟了知 于所证中又上是能了知也。

  清净涅槃 所了知也。

  皆是我相 谓非但了知二乘涅槃为我相。设使了知如来涅槃亦是我相。然涅槃但是觉体。非别有可证。今既证得涅槃不忘能所。即是我相。二悟我成人。悟前非者是此相矣。文二。一粗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 觉前非也。者字正名人相。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 不作证心。

  所悟非我悟亦如是 同前非也。

  悟已超过一切证者 绝所证之过。除能悟之累。

  悉为人相 结成也。二细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 不取能所故。

  俱是我者心存少悟 此智不袪为存悟矣。非诸差别故云少也。

  备殚证理 无非不尽故曰备。殚尽也。

  皆名人相 结成细相。三了迹迹生。谓前二相俱是心迹。总不执之故免我人。然此了心又亦是迹。故云了迹迹生。文三。一征起标示。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 觉前能悟悟是所觉。悟既成所觉又名能。展转无穷皆成能所。能所及处皆是相待。了此无定。故离前非计所不及。谓免诸过。不觉此计又是众生。众生者不定执一之谓也。二举喻征释。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 借世人语辞以为义势。显众生相。

  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 双标非也。下自释云。

  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 以自是众生故非我也。

  云何非彼我是众生 以云我是众生不云彼是众生故非彼也。

  非彼我故 非彼人之我也。又显于自于彼不计我人。故非彼我。三指前对辨。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我相)了悟(人相)皆为我人 指前二相也。下对之以辨众生之相云。

  而我人相所不及者 了证者空则我不及。了悟者空则人不及。不执主宰故离我人。

  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心不忘故即。上者宇四。潜续如命谓。都无所执但拟修行由。不起心免前三过。即此无执之业智相续未忘。非故生心。故言潜续。文二。一征起标示。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可知)心照清净 即心之照故云清净。即自觉也。

  觉所了者 觉前三相即觉他也。证悟等尽彻于真源。无别能觉。故上云心照。

  一切业智 拟将此智修习一切无漏之业故。

  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虽能除妄而不自除。故不自见。不自见故犹如命根。如命根者。兼取相续不断之义。二展转细释又三。一以义正释。

  善男子若心照见 是此门之相。

  一切觉 是前三相。

  者(通二)皆为尘垢 双指过患下释过患所以云。

  觉所觉者不离尘故 由将此心见前诸觉故不离尘。以心未忘故。二以喻反释。

  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 汤销冰尽同成一水。更无能知尽者。反明此业智既照前三相皆尽。则是我病未尽。如冰若言…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