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遂信入,非若菩萨具度己度人之弘愿也。
若知彼缘觉乘无间种性已,随顺为说缘觉之乘。
随顺其性而为说缘觉之法。
是名缘觉乘无间种性相。
大慧,彼如来乘无间种性,有四种,谓自性法无间种性。
谓能明白一切虚妄生灭,皆阿赖作用之法。
离自性法无间种性。
破阿赖耶无始习气种子,转识成智。以上二种属于报身。
得自觉圣无间种性。
能以般若智自度,属于化身。
外剎殊胜无间种性。
「山河大地,皆是妙明真心」,属于法身。
大慧,若闻此四事一一说时,及说自心现身财建立不思议境界时,心不惊怖者,是名如来乘无间种性相。
若闻此一一法及身财器界皆阿赖耶所现等语,而不惊不怖者,是如来乘性, 《 金刚经 》 云:「若有众生闻说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不畏者,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大慧,不定种性者,谓说彼三种时,随说而入,随彼而成。
不定者,闻说声闻乘缘觉乘如来乘三种法时,皆可信入,皆能成就。
大慧,此是初治地者,谓种性建立,为超入无所有地故,作是建立。
不定性者,皆可回小向大成佛。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本无三乘、五性、十地之分,为使初学者明了,故权说三乘、五性建立十地,其实无有地也,皆假设耳。
彼自觉藏者,自烦恼习净,见法无我,得三昧乐住声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
彼住三昧乐声闻,若能证知自所依识,见法无我,净烦恼习,毕竟当得如来身。
此言不定性声闻得三昧乐之后,知法执之非,随进而破法执,得法无我见。此时落于空执,无始习气种子未除 (即无始无明) 于是利用自觉藏 (即六根) 打破无始习气种子,烦恼习除净,当得如来最胜身 (即法身) 。不定性声闻,既可得如来身,则不定性缘觉,亦可得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须陀盘那 果, 往来及不 还, 逮得阿罗 汉, 是等心惑乱。
此通言四果皆非究竟也,「须陀盘那」亦云「须陀洹」,此云「入流」,谓初入圣流,初果也;「往来」,二果也;「不还」,三果也;「阿罗汉」,四果也。此四种修行人,皆憎生死爱涅槃,憎爱未忘,故云:惑乱。
三乘与一乘,非乘我所说,愚夫少智慧,诸圣远离寂,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教,住于无所有,何建立三乘?
佛说三乘,为随顺众生根器耳。其实佛性本体,离于有无,无智无得,所谓「乃至无有少法可得。」何有三乘耶?
诸禅无量等,无色三摩提,受想悉寂灭,亦无有心量。
佛性境界,凡圣情尽,一法不立,乃至心量亦不可得。「诸禅」,即二乘诸禅解脱。「无量」,即大乘四无量心等,即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乃至三十七品助道等。「无色三摩提」,即三界九次第定。举上以该下,受想寂灭,即二乘灭尽定。
大慧,彼一阐提,非一阐提 菩萨阐提 , 世间解脱谁转。
彼断善根阐提,设非发大愿之菩萨阐提,则世间何由转而为解脱哉。
大慧,一阐提有二种:一者,舍一切善根,
不生信心,断善根。
及于无始众生发愿。
菩萨发愿,众生度尽,才入涅槃。
一阐提者,非无佛性,无涅槃性耳。至菩萨阐提,则为度众生故,不入涅槃,非不能入涅槃也。
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此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之说,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
一阐提不信佛法,反加毁谤,无法信入,故不能解脱。
二者,菩萨本自愿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众生而般涅槃。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阐提趣。
诸 君菩萨以本愿方便,愿一切众生悉入涅槃方入涅槃,此亦住一阐提趣,此是无涅槃种性。
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毕竟不般涅槃?
菩萨何以不入涅槃?
佛告大慧,菩萨一阐提者,知一切法本来般涅槃已,毕竟不般涅槃。
菩萨知一切法本来涅槃,佛性中涅槃生死无别,故亦无出入。
而非舍一切善根一阐提也。大慧,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者,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者何?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以是故菩萨一阐提,不般涅槃。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
遍计所执性。
缘起自性。
依他起性。
成自性。
圆成实性。
大慧,妄想自性,从相生。
妄想自性,唯识名遍计所执性,大乘止观名分别性,周遍计计度,故名遍计,即是虚妄我法二执。譬如于绳计蛇,于杌计鬼,毫无实境也。缘起自性,唯识名依他起性,谓心心所体,及相见分,并依众缘而得起故。成自性,唯识名圆成实性,大乘止观名真实性,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故名圆成实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从相生。佛告大慧: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
谓名相皆从缘起,故云「缘起自性事相相」。以不了缘起无生,故心行于中,妄生计着,故云「行显现事相相」,此言妄想从名相生。
计着有二种妄想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谓名相计着相,及事相计着相。名相计着相者,谓内外法计着;事相计着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着,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
计着于名妄想内外诸法,是名相计着相。计着于相,妄想分别内外诸中自共相等,是事相计着相 (名,理障,所知障;事,事障,烦恼障。) 。
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
依事相而生计着为缘起。
云何成自性。
即法身。
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
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
事障、理障皆缘无明而起。无明打破,佛性现前,圆满成实,故曰:「成自性」。前二种自性,乃阿赖耶识作用,第三种乃转识成智,故曰:「圣识所得」。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名相觉想,二作分别,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则成相。
名,相,觉想,属于遍计所执、依他起二自性,故曰:「自性二相」。由正智而证如如,则属于圆成实性,故曰:「是则成相」,乃以五法摄三性。
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相经,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五法中名相分别。三法是藏识作用。正智,是转八识为四智,便达如如之境。如如是体,正智是用,体用不二,故曰:「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观二种无我相。云何二种无我相?谓人无我及法无我。
破我执及法执。
云何人无我?谓离我、我所。
自身为「我」,自身外之万物为「我所」。
阴界入聚,无知业爱生。
谓蕴处乃无明所生起。
眼色等摄受计着生识。
由外入者。
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
由内自现者。
欲破我执,须离我及我所。我者,自身是也,乃四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法所合成。求其初因,则以无明业爱为因。无明本无体性,四大五蕴等亦无体性,则何有我耶?我所者,根尘和合所生之相法,及阿赖耶所显现之一切影像,亦无实体,则我所何有耶?故曰:「离我,我所。」
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剎那展转坏。
此明我身剎那成坏,本属无常。
躁动,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无厌足,如风火;无始虚伪习气因,如汲水轮;生死趣有轮,种种身色,如幻术神咒机发像起。
此明我所皆阿赖耶所操纵。
善彼相知,是名人无我智。
善知以上各相而破之,则得人无我智。
云何法无我智?谓觉阴界入妄想相,自性如。
谓能解悟五蕴界处诸法,本自如如,与佛性无二无别,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未悟时,是无明作主,故名五阴妄想;已证悟,则一切皆是佛性。古德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是也。
阴界入离我、我所;阴界入积聚。因业爱绳缚,展转相缘生,无动摇。
阴界入等,自为因缘,互相激发,展转反复,并非别有主宰,故曰:「无动摇」。
诸法亦尔,离自共相,不实妄想相。妄想力,是凡夫生,非圣贤也。
此言我执已破,落于法执,皆凡夫,非圣贤也。凡夫、外道为破我执故,修习观法净行,离自相共相,及不实妄想相,皆靠妄想之力耳。妄想之力,即法执是也,故我执已破,而法执未除,故非圣贤。
心意识、五法、自性离故。
圣贤者,并法执而破之,所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是也。
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分别一切法无我。
法执虽破,尚有空执 (即无所有地,无始无明是也。) 。须再破空执,然后得如来法身,然非先破法执不可,故曰:「善当分别」。分别乃阿赖耶作用,不分别则是无始无明 (即第九白净识) 境界,未到如来境界也。
善法无我菩萨摩诃萨,不久当得初地菩萨无所有观地相,观察开觉欢喜。
初地菩萨无所有地相,即无始无明境界,亦是空执法。
执已破,空无所有,并非佛性,切莫错认。此时正须努力,直往前看,祖师所谓「百尺竿头再进一步」,观察成熟,无明窠臼,圃地打破,如桶脱底,如死去重苏,何等欢喜,故曰:「观察开觉欢喜」,欢喜是菩萨第一地。
次第渐进,超九地相,得法云地。
由破我执,法执,空执,得欢喜地,次第渐进,遂超九地而得第十法云地。
于彼建立无量宝庄严大宝莲华王,像大宝宫殿。
打破无始无明,明心见性之后,秽土变为净土,地狱同于天官。
幻自性境界修习生,于彼而坐,用一像类诸最胜子,眷属围绕。
此时具有报身、化身、法身所谓一体三身,宇宙万类,皆是眷属。
从一切佛剎来佛手灌顶,如转轮圣王太子灌顶。
诸佛授手,把臂偕行。
超佛子地,到自觉圣智法趣,当得如来自在法身。见法无我故,是名法无我相。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
《楞伽经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