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P34

  ..续本文上一页的超人了。那些坚韧的岩层上,刻着人类历史的诗句,便是黑格尔的迷恋着的地方也。

  哥德说:「人生不会幸福的,除非他的无限的努力,寻得了一种自定的限制。」

  又说:「艺术到了对象无足轻重而达入纯粹绝对的境界时,那才是最高的。」

  那些奇花异卉,那些珍禽怪兽;

  那些壮观的瀑步,那些出咽着的鸣泉。

  (启蒙期中的人生理想)启蒙期中的一切都是律则化。理性的律则,尤高于一切。可是那时的人,同时以自由为理想。表面好像矛盾,其实不然。他们认为只有服从理性,才有自由可言。又要尊理性,又要重自由,这样的理想,就是自己管自己,在政治上表现出来,就是民主。

  和这相反的潮流是狂 飙 运动,它是卢骚主义对于理性桎梏的反抗,它是有生命的人对于理智主义的反抗。在这里,产生了哥德时代的精神,产生了德国唯心派的新生命。

  启蒙期与狂 飙 运动就是人类思想相对之证明。

  「那种内部充满无限的神性和有限的世界的矛盾,就是浮士德的矛盾。在浮士德式的人物看,这世界对于他自己的神性是一个永远的幻灭的对象。他浮动于高度的神性和深度的为神所弃的感觉之间,时而是天堂,时而是地狱,时而是赐福,又时而是世界的幻灭,于是构成了一种世界的哀愁。」

  这段可以证明浮士德是表现世界人生之相对和矛盾。

  「永恒之努力是人生问题的根源,也是解脱之力,就从人生之谜的解答。」「假若你想步入无尽,却只有先打破有尽的根源。」

  佛法是前进的,不是保守的。禅宗北宗是官僚派,南宗是大众派。

  新原人

  第一章觉解

  「名言的知识是空的」一名之底知识在经验中得了印证,便与概念联合而有了意义,此名言与经验联合而不是空的,得此种印证的人,对此经验及名言即有一种豁然贯通的了解,此名言对于此人本是空的,但现在是有经验的内容了。此经验对于此人本是浑沌的,但现在知其是怎么一回事了。

  「名言的知识可以说是空的。例如一个人向未吃过甜东西,没有甜味的知觉,但他可以听见别人说,甜味是如何如何,而对于名言中的甜字的意义有了解。此甜字的意义本是代表甜味的概念,但人若知了解甜字的意义,而无知觉与之印证,则其所了解者是名言的意表,而不是经验的意义。名言的知识方可以说是空的,所谓空者,是就其无经验的内容说。例如有些人讲道德,说仁义,而实对道德价值,并无直接地经验,他们不过人云亦云,姑如此说。他们的这些知识都是名言的知识,这些名言知识,照上所言的看法,对于这些人,都可以说是空的。」

  (老实说名言是空,所以禅宗主张不正文字,但经验何曾不是空呢?经验皆是相对者,与空何异!)

  语汇

  安保耳特以为语言是有很深的意义的东西,他说:「人不要以为语言是被创造出来的死的东西」。

  又说:「它决不是一种制造品,却是一种活动。」他把语言看为是有机的,与一民族的精神息息相关。语言就等于「一民族的外在精神现象」。

  寻求一语言与他语言的不同,也当寻求其用不同语言之民族的不同精神。

  「语言的分歧,不只是声音和符号的分歧,乃是世界观的本身的分歧。」他更以为在语言里人是向往于「人类大同」。

  语言是把根本的纯粹主观而使其客观化的工具,也就是「整个人类之主观,欲变为客观之努力而已。」

  在语言里头,是与精神的进展并进的,而为精神之有机性反映。

  在这里,我们可以明白他所谓语言之内在形式之意义,它是语言与精神、字体与灵魂合而为一的律则。一种成功的语言,就在这外在的和内在的语言形式之综合上,所以「一种新语一言的获得,实在是一种新的世界观的获得。」

  方法

  方法是达到真理的钥匙,没有这钥匙,我们便无法打开那绝对之门,无法进入绝对之国土。

  方法是达到彼岸的船筏,没有这船筏,我们便无法渡到彼岸。可是一辈子居留在船筏上,亦是没有结果。所以我们虽需要船筏,但不愿视此为家。我们更需要抛弃它,超越它。

  没有达到绝对,则没有真正的知识。它是钥匙,而不是箱里的宝物。

  西洋哲学便是把方法当做真理,把钥匙当做宝物,把船筏当做家乡,不肯抛弃它,不能超越它。还没有达到绝对,便欲承认真理,肯定世界和人生。结果是被真理所吞噬,被世界和人生所葬送,可是他们不肯认错。

  一切哲学皆没有达到彼岸,便先假定真理,此种真理不过是相对的真理。是一种较高的「或然」,而不是绝对的「必然」。

  一切哲学皆没有达到绝对,便肯定认识,此种认识不过是相对的认识。相对的认识,等于不认识。

  严格说来,一切哲学迄今仍无真正的建设。所以一般禅宗祖师们对于世俗渊博的学问,固然并不十分重视,就是对于佛法经典的渊博学问,亦不十分重视,甚至连文字思想,都不重视,他只重视那可以进入绝对的方法,那最后的绝对真理。

  他的目的在达到彼岸,起初他只要一只船,已到彼岸,连船也扔弃了。至于此岸的东西,都是相对的,在他看来是毫无价值。譬如道德、思想、学问、文字等等,在他上船时,早已完全丢开了。如果你舍不得这些东西,你就不肯上船,那有达到彼岸的一日?可是,当他达到彼岸时,那里一切却圆满具足,无欠无余,较此岸更丰富万倍哩!

  纪法

  做不尽的弥撒,每天都有,为的是重新使基督受临终的苦痛,民众处祈祷的地位,单是一处的民众──到全人类都得作伏的时候──那么一次弥撒就够了。

  如鸡孵卵

  参话头有如母鸡之孵卵一样,抱住一句话,日日夜夜守护,待到机缘成熟, [ 口 @ 力 ] 的一声,壳子打破,小鸡便生出来了。

  绝对之国土

  我们应该知道,还有未经发现的陆地在我们之前,其边际从来未为人所窥见,至今一切陆地与理想的角落之彼土,是一个世界,充满了美者、奇异者、可疑者、可惧者、类乎天神者,使我的好奇心一如我们的占有欲,皆翕张到了极致──嗟!我们从前不能更以其他的事物而满足了,在这种遥望之余,在心智上有了这种饥渴,我们怎么犹可以现代人而自足呢?

  天下篇

  「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淡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懦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推己及人

  儒家的系统,是以修身为起点,修身的方法是在「正心诚意」。这里所谓「心」和「意」,便是一念无明。换句话说,就是要使一念无明反于纯一,要纯一必先知「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说一念无明归于纯一则虚静宁明,由定而安而虑,则静在其中,静得其和,然后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安之「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亦是「反求诸己」的修身方法。

  《韩非子》解老篇:「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与修齐治平的道理方法同,就是抱「以为天下式」。杨朱之「道之真以持身」。

  老子:「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就是说能以宝贵自己身体的来宝贵天下;能以爱自己身体的来爱天下,便可托天下了。

  孟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这是孟子在养心的立场上说告子不知义,于是又引宋人助苗长的话来讥告子,是任其自然发展。

  道家的本体观

  《管子》<心术>、<内业>、<白心>等篇,郭沬若氏考证定为宋钘的作品。这一派学说,承认宇宙的本体是「道」,这是「虚而无形」的东西,「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动不见其形,施不见其德。」俨然就像『无』。它「无根无茎,无叶无华。」然而却是「万物以生,万物以成。」这分明是超越时间、空间和一切感官认识的本体,由它演变而为万物。它代替了神 (人格神) 的地位,应该使它成为灵气,或精或神所寄窈的地方,那样你便成为圣人。

  要怎样办得到呢?第一步要不使「嗜欲充溢」。嗜欲充溢则目不见色,耳不闻声,心失其正。所以要使欲虚情寡,除去「爱乐喜怒欲利」。欲是被认为不干净的东西,你把欲扫除干净,神便到你心中来了。所谓「虚其欲神将来舍,扫除不洁,神乃留处。」其次是一些俗智世故也是障碍,应该「投之海外」,要使心像明镜止水一样,物来则生出反映,不增一分,不减一分,就像「影之像形,响之应声。」完全泯却主观,采取纯客观的态度──这被称为「静因之道」「舍己以为物法」。这是根本义,从这儿派生的枝条,是吃饭不要过饱,要少用心思,「善气迎人」,「兵不义不可」,有灵气在心的人,是「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恕而仁,独善其身」的。

  这所谓灵气,在我看来,就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内业篇>说「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源,浩然和平,以为气渊。」孟子显然是揣摩过「心术」、「内业」、「自心」<心术>、<内业>、<白心>这几篇重要作品的。孟子袭取过来,稍为改造一下,他形容「浩然之气」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是积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配义与道,无自馁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他在强谓义因而也就赞扬刚。宋子则是强调仁,因而也就赞扬宽舒,这是两家的小异。

  黄老思想本来受齐国的保护,在移下学宫里面最占优势,然而他们里面有些分化,宋钘、尹文一派演化而为名家,惠施在梁承受了他们的传统,慎到、田骈一派演化而为法家,关尹一派演化而为术家,申不害与韩非承受了他们的传统,真正的道家思想,假使没有庄周的出现,在学术史上恐怕会失掉痕迹的。

  《庄子.逍遥游》篇虽称「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然以为「犹有所待」,不及「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