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斯氏之言,学界之过渡义也,佛说则学界之究竟义也。
二、佛教之信仰乃兼善而非独善
凡立教者,必欲以其教易天下。故推教主之意,未有不以兼善为归者也。至于以此为信仰之一专条者。则莫如佛教。佛说曰:“有一众生不成佛者,我誓不成佛。”此犹其自言之也。至其教人也,则曰:“惟行菩萨行者得成佛,其修独觉禅者,永不得成佛。”独觉者,何以自证自果为满足者也。学佛者,有二途。其一则由凡夫而直行菩萨行,出菩萨而成佛者也,其他则由凡夫而证阿罗汉果,而证阿那含果,而证斯陀洹果,而证辟支佛果者也。辟支佛果,即独觉位也,亦谓之声闻,亦谓之二乘辟支佛与佛相去一间耳。而修声闻二乘者,证至此已完竟矣。故佛又曰:“吾誓不为二乘声闻人说法。”佛果何恶于彼而痛绝之甚?盖以为凡夫与谤佛者,犹可望其有成佛之一日,若彼辈则真自绝于佛性也。所谓菩萨行者,何也?佛说又曰:“己已得度,回向度他,是为佛行;未能自度而先度人,是为菩萨发心。”故初地菩萨之造诣,或比之阿罗汉,阿那含尚下数级焉,而以发心度人之故,即为此后证无上果之基础。彼菩萨者,皆至今未成佛者也。(其有已成佛而现菩萨身者,则吾不敢知。)何以故?有一众生未成佛,彼誓不成佛故。夫学佛以成佛为希望之究竟者也,今彼以众生故,乃并此最大之希望而牺牲之,则其他更何论焉。故舍己救人之大业,惟佛教足以当之矣。虽然,彼非有所矫强而云然也,彼实见夫众生性与佛性本同一源,苟众生迷而曰我独悟,众生苦而曰我独乐,无有是处。譬诸国然,吾既托生此国矣,未有国民愚而我可以独智;国民危而我可以独安;国民悴而我可以独荣者也。知此义者,则虽牺牲藐躬种种之利益,以为国家,其必不辞矣。
三、佛教之信仰乃入世而非厌世
明乎菩萨与独觉之别,则佛教之非厌世教可知矣。宋儒之谤佛者,动以是为清净寂灭而已,是与佛之大乘法适成反比例者也。景教者,衍佛之小乘者也。翘然日悬一与人悬绝之天国,以厌世俗,此甯非引进愚民之一要术。然自佛视之,则已堕落二乘声闻界矣。佛固言天堂也,然所祈向者,非有形之天堂,而无形之天堂。非他界之天堂,而本心之天堂。故其言曰:“不厌生死,不爱涅槃。”又曰:“地狱天堂,皆为净上”,何以故?菩萨发心当如是故。世界既未至“一切众生皆成佛”之位置,则安往而得一文明极乐之地。彼迷而愚者,既待救于人,无望能造新世界焉矣。使悟而智者,又复有所歆于他界,而有所厌于侪辈。则进化之责,谁与任之也。故佛弟子有问佛者曰:“谁当下地狱?”。佛曰:“佛当下地狱,不惟下地狱也,且常住地狱,不惟常住也,且常乐地狱,不惟常乐也,且庄严地狱。”夫学道而至于庄严地狱,则其愿力之宏大,其威神之广达,岂复可思义也。然非常住常乐之,乌克有此。彼欧美数百年前,犹是一地狱世界,而今可已骤进化若彼者,皆赖百数十仁人君子住之、乐之而庄严之也。知此义者,小之可以救一国,大之可以度世界矣。
四、佛教之信仰乃无量而非有限
宗教之所以异于哲学者,以其言灵魂也。知灵魂,则其希望长,而无或易召失望以致堕落。虽然,他教之言灵魂,其义不如佛教之完。景教之所揭橥也,曰:“永生天国”,曰:“末日审判。”夫永生犹可言也,谓其所生者在魂,不在形,于本义犹未悖也。至末日审判之义,则谓人之死者,至末日期至,皆从冢中起,而受全知全能者之鞫讯。然则受鞫讯者,仍形耳,而非魂也。藉曰魂也,则此魂与形俱生,与形俱灭,而曾何足贵也。故孔教专衍形者也,则曰:“善不善,报诸子孙。”佛教专衍魂者也,则曰:“善不善,报诸永劫。”其义虽不同。而各圆满具足者也。惟景教乃介两者之间,故吾以为景教之言末日,犹本脱埃及时代野蛮宗教之迷见者也。(○埃及人木乃伊术,保全尸壳,必有所为。殆令为将来再生永生地也。又按景教杂形以言魂者甚多,即如所言亚当犯罪,其子孙堕落云云,亦其一端也。如耶氏之教,则吾辈之形,虽受于亚当,然其魂则固受于上帝也,亚当一人有罪,何至罚及其数百万年后之裔孙。此殆犹是积善之家有余庆,不善之家有余殃之义而已。仍属衍形教,不可谓之衍魂教也。○耶氏言末日审判之义,峭紧严悚,于度世法门亦自有独胜处,未可厚非。特其言魂学之圆满,故不如佛耳。)夫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故为信仰者,苟不扩其量于此数十寒暑以外,则其所信者终有所挠。浏阳仁学云:“好生而恶死,可谓大惑不解者矣。盖于不生不灭梦焉,梦而惑,故明知是义,特不胜其死亡之惧,缩朒而不敢为,方更于人祸之所不及,益以纵肆于恶,而顾景汲汲,而四方蹙蹙,惟取自慰快已尔,天下岂复有可治也。今使灵魂之说明,虽至闇者犹知死后有莫大之事及无穷之苦乐,必不于生前之暂苦暂乐,而生贪着厌离之想。如天堂地狱森列于心目,必不敢欺饰放纵,将日迁善以自兢惕。如身为不死之物,虽杀之亦不死,则成仁取义,必无怛惕于其衷。且此生未及竟者,来生固可以补之,复何所惮而不亹亹。”呜呼,此“应用佛学”之言也。(西人于学术每分纯理与应用两门。如纯理哲学、应用哲学、纯理经济学、应用生计学等是也。浏阳仁学,吾谓可名为应用佛学。)浏阳一生得力在此,吾辈所以崇拜浏阳,步趋浏阳者,亦当在此。若此者,殆合佛教末由。
五、佛教之信仰乃平等而非差别
他教者,率众生以受治于一尊之下者也。惟佛不然,故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又曰:“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皆如昨梦。”其立教之目的,则在使人人皆与佛平等而已。夫专制政体固使人服从也,立宪政体亦使人服从也。而其顺逆相反者,一则以我服从于他,使我由之而不使我知之也。一则以我服从于我,吉凶与我同患也,故他教虽善,终不免为据乱世小康世之教。若佛教则秉三世而通之者也,故信仰他教或有流弊,而佛教决无流弊也。
六、佛教之信仰乃自力而非也力
凡宗教必言祸福。而祸福所自出,恒在他力。若祈祷焉,若礼拜焉,皆修福之最要法门也。佛教未尝无言他力者,然只以施诸小乘,不以施诸大乘。其通三乘,摄三藏而一贯之者,惟因果之义。此义者,实佛教中大小精粗,无往而不具者也。佛说现在之果,即过去之因;现在之因,即未来之果。既造恶因,而欲今后之无恶果焉,不可得避也。既造善因,而惧后此之无善果焉,亦不必忧也。因果之感召,如发电报者然,在海东者动其电机,长短多寡若干度,则虽隔数千里外,而海西电机之发露,其长短多寡若干度与之相应,丝毫不容假借。人之熏其业缘于“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者,八识中之第七识也。其义不可得译,故先辈唯译音焉,欲知之者,宜读《楞伽经》及〈成唯识论〉。)也,亦复如是。故学道者必慎于造因,吾所以造者,非他人所能代消也;吾所未造者,非他人所能代劳也。又不徒吾之一身而已,佛说此五浊恶世者,亦由众生业识熏结而成,众生所造之恶业,有一部分属于普通者,有一部分属于特别者。其属于普通之部分,则递相熏积相结而为此器世间。(佛说有所谓器世间,有情世间,一指宇宙。一指众生也。)其特别之部分,则各各之灵魂,(灵魂本一也,以妄生分别故,故为各各。)自作而自受之。而此两者自无始以来,又互相熏焉,以递引于无穷,故学者道(一)当急造切实之善因,以救吾本身之堕落。(二)当急造宏大之善因,以救吾所居之器世间之堕落。何也?苟器世间犹在恶浊,则吾之一身,未有能达净土者也。所谓有一众生不成佛,则我不能成佛,是事实也,非虚言也。嘻!知此义者,可以通于治国矣。一国之所以腐败衰弱,其由来也非一朝一夕,前此之人,莳其恶因,而我辈今日刹其恶果。然我辈今日非可诿咎于前人而以自解免也,我辈今日而亟造善因焉,则其善果或一二年后而收之,或十余年后而收之,或数百年后而收之。造善因者递续不断,而吾国遂可以进化而无穷,造恶因者亦然,前此恶因既已蔓茁,而我复灌溉而播殖之,其贻祸将来者,更安有艾也。又不徒一群为然也,一身亦然,吾蒙此社会种种恶业之熏染,受而化之,旋复以熏染社会,我非自洗涤之而与之更始,于此而妄曰吾善吾群、吾度吾群。非大愚而自欺也。故佛之说因果,实天地间,最高尚完满、博深切明之学说也。近世达尔文、斯宾塞诸贤言进化学者,其公理大例,莫能出此二字之范围。而彼则言其理,而此则并详其法。此佛学所以切于人事,征于实用也。夫寻当宗教家之所短者,在导人以依赖根性而已。虽有“天助自助者”一语以为之弥缝,然常横天助二字于胸中,则其独立不霸之念,所减杀已不少矣。若佛说者,则父母不能所有增益于其子,怨敌不能有所咒损于其仇。无歆羡,无畔援,无罣碍,无恐怖,独往独来,一听众生之自择。中国先哲之言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又曰:“自求多福,在我而已”。此之谓也。特其所言因果相应之理,不如佛说之深切着明耳,佛教洵倜乎远哉!
以上六者。实鄙人信仰佛教之条件也。噫嘻!佛学广矣!大矣!深矣!微矣!岂区区末学所能窥其万一,以佛耳听之,不知以此为读佛语耶?抑谤佛语耶?虽然即曰谤佛,吾仍冀可以此为学佛之一法门,吾愿造是因,且为此南赡部洲有情众生造是因。佛力无尽,我愿亦无尽。
难者曰:“子言佛教有益于群治,辩矣。印度者,佛教祖国也,今何为至此?”应之曰:“嘻!子何闇于历史。印度之亡,非亡于佛教,正亡于其不行佛教也。自佛灭度后十世纪,全印度已无一佛迹。而婆罗门之余焰,尽取而夺之。佛教之平等观念、乐世观念,悉已摧亡。而旧习之喀私德及苦行生涯,遂已印相终始焉。后更乱以回教,末流遂极于今日。然则印之亡,佛果有罪乎哉?吾子为是言,则彼景教所自出之犹太,今又安在也?…
《月溪法师语录(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