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居住于东迦布尔地方及五河地方时,对大自然歌出的诗句。它保有印度欧罗巴共住时代及印度伊朗共住时代的人类思想。所以这书在研究宗教学及神话学上,被视为不可缺少的珍贵资料。
(二)《莎摩吠陀》(Sa─ma-veda):歌咏者所用。
(三)《夜柔吠陀》(Yajur-veda):祭供者所用。
(四)《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祈祷者所用。
实际上,此四《吠陀》的内容,皆是以祭祀为中心。不过,早期的《吠陀》圣歌,均为诗人所撰。后来的《吠陀》祭仪,则为职业的僧侣增补。然在四《吠陀》中各有特色:例如,《梨俱吠陀》代表古代雅利安民族之上流思想家(诗人)的信仰;《阿闼婆吠陀》,是诗人们故意继承下流社会如达罗维荼族的信仰,加入向来上流的哲学思想而大成的。《阿闼婆吠陀》主要是重视咒法,重视招福及禳灾之超自然力的信仰,故富于民间迷信的色彩;这在其他三种《吠陀》是没有的。
《吠陀》神话此所谓的《吠陀》神话,是指《梨俱吠陀》中所说的神话。若作《吠陀》神话的研究,则当另以《夜柔》及《阿闼婆》二吠陀作为补遗的参考。
《吠陀》神界的要素,兼备万有的全体:在天界有日、月、星、辰之神;在空界有风、雨、雷、电之神;在地界有山、河、草、木之神,以及人间的诸种事象,乃至和人为敌的动物,皆在《吠陀》神话之列。但因雅利安族的进入印度,分有先后,到了印度又因地理的殊隔,以致各自发展其宗教的信仰。例如《梨俱吠陀》中就有「五种族」(Pa~nca jana)的名。种族之内又分部属,部属之内再分聚落,每聚落有好多个家庭。各家的家长,既是家业的中心,也是宗教的祭祀 人,这与希腊和罗马相似。所以各地对神只的崇拜,便不能统一。在甲地的人,特别重视甲神;乙地的人,又特别重视乙神。因此,吠陀时代的雅利安人,同时信仰着很多的神;但在诸神之间,并没有联络的系统可寻。一个人可以信仰所有的诸神,然当他们在对其中的某一神崇拜时,皆可用光明、智慧、威力、慈悲等语赞颂之;皆可用最上、最大、最美等语形容之。他们是崇拜多神的;但在崇拜某一神时,即将某一神视作宇宙的主宰。
由于上述的原因,有人将之称为「单一神教」,即是在多神之中,只崇拜某一个神的宗教。马克斯弥勒则将之称为「交换神教」,即是在多神之中,主神的主体经常交换的宗教。
《吠陀》神话中的神,分有界别。《梨俱吠陀》分为三界:1.天界(p),2.空界(antariks.a),3.地界(pr.thivi)。有时又将天、空、地界各分为二界而成六界。到《阿闼婆吠陀》,在三界之上立一光界而为四界。又有将天、空、地三界各分为三界而成九界;但其皆以天、空、地三界为基础。现在即以三界的次第,将《梨俱吠陀》的诸神之重要者,介绍如下:
天界的神在《梨俱吠陀》及《阿闼婆吠陀》,常常说到三十三天,又称三界各十一天。到佛教则以欲界第二天的忉、利天称为三十三天,说在忉、利天即须弥山 的顶上,有三十三个宫殿,故名三十三天。《吠陀》则以三界为三十三天。骤观之,似有三十三个神格,实则此三十三之数字,在印度只是一个泛数,而非表示神之定数者。
现在介绍主要的天神:
(一)特尤斯(Dyaus):这在《吠陀》的诸神中,是最有原始形迹的一个神,约在印欧共住时代已有了他,故与希腊的宙斯(Zeus)、罗马的朱彼得(Jupiter)为同一语。是由「发光」(dyu)之语根而成之神名,乃由光明而神化的。对于地母而言,此神被称为天父。此神又被想像作牛的形状,称之为牡牛,故与称降雨之云为牡牛者有关。
(二)婆楼那(Varuna):这是《吠陀》神界最有力的神,被信为非常有威信的司法神,起源甚古,与教的阿诃罗莫他(Ahura Mazdah)的性质相似,故知至迟是印伊共住时代的产物。这是由「包容」(var)之语根而来,是苍空自身的神化。故他以天为座,以阿耆尼(火神)为面,以苏尔耶(太阳女神)为眼,以洼尤(风神)为呼吸,着金色之衣。故为宇宙之大王,为规律之保护者。此神为古印度在道德上理想的最高表现者。到了佛陀时代,由于众多新兴的小国分裂,彼此争战,遂有霸主思想产生,欲以道德及威信而将印度统一,那就是转轮王 (Cakravartin)之理想。到了阿育王世,也就真的实现了此一理想。推究此一轮王思想之根由,实即是以司法神婆楼那的性质,移于武神因陀罗,而在地上的人间出现者。
(三)蜜多罗(Mitra):此神与教的蜜德罗(Mithra)相当,是「友人」之意。是表示太阳之(昼间)恩惠方面的神。
(四)苏尔耶(Su─rya):这是代表太阳之具体的女神。相当于希腊的赫里奥斯(Helios)。
(五)沙维特(Savitr.):这是代表太阳之活动方面的神。此神似为印度的特产。他使人人由睡眠中起来,能使神与人不死,能驱除恶鬼魔物及恶梦,并导死者之灵升天。
(六)布咸(Pu─s.an):这是表示太阳在养物方面的神。又为引道神、牧畜之保护神。能为旅行者驱除猛兽贼盗,能导死者之灵达于天国。
(七)毘纽笯(Vaishn.ava):此神到了后来的印度教中,与湿婆神同等地位(又译作维修那或毘湿纽);但在《梨俱吠陀》中的地位并不高。其特质为三步可以跨越全世界,故为太阳出于东、达于中、再没于西的神格化者。
(八)阿提致(A─diti):此为女神,她的功德在于给人类以无缚的自由。此女 神所生的各神,称为阿提底耶(A─ditya)。
(九)乌舍(Us.as):此为黎明之女神,是《吠陀》神中最美的女神,性格与希腊女神雅典娜有相似处。这是天父特尤斯之女,是夜之女神拉脱丽(Ra─tri)之妹,是日神苏尔耶之母。其年纪虽已很老,但日日新生,永如少女。
(一○)阿须云(As、vin):此为耦生神,能给老男人以妻,能给老女人以夫,给盲目者以眼,给折胫者以脚。此神对人类做广泛的救济,有人漂流于黑暗的海洋,手攀木片而念此神,即得大船来救。故被视为海路之神及医药之神。
空界的神现再介绍主要的空界之神:
(一)因陀罗(Indra):这是《吠陀》神界最雄大、最威武、最被重视的印度国民的保护神。是由印伊时代传来,在教视此为恶神。至佛教则视为忉、利天的天主释提桓因(S、akra-deva─na─m-indra),为皈依佛教的神。在后来的印度教又视为喜见城(Sudarsana)之主,为永受崇拜的豪华奢侈的最高地位的天部。此神乃为雷霆的神格化者,他的母亲是「牡牛」(gr.s.t.i 云),裂破其母之胁而生,生后即为一个勇者,跳舞震动天地,手中常执金刚杵(vajra)为武器,故又名为金刚手。佛世的印度,产生转轮王思想。佛传的作者多以为佛陀若不出家成佛,必为转轮圣王。轮王思想是由婆楼那及因陀罗两个神格的化合而成,所以,因陀罗既是裂 破其母之胁而生,亦附会佛陀是由摩耶夫人的右胁降生。其实,根据《异部宗轮论》等考察,以佛由右胁而生之说,仅是大众部的主张,在有部的《施设论》中,便未说到此事。大众部总喜欢把人间的佛陀,描绘成为理想化的佛陀。雷神因陀罗裂破其母亲云之胁而生,是不难解释的;佛教的大众部主张:「一切菩萨,从母胎出,皆从右胁生。」(《异部宗轮论》),就未免是附会神话而生的神话了。更可笑的是中国的道教,受了佛经的影响,也来东施效颦一番,说他们的老子也是破其母亲的左胁而生的。因陀罗神给佛教的影响,可谓极多。又如印度后期大乘密教的本尊,称为金刚萨埵或金刚手,本尊佛现出忿怒相,手执金刚杵以为降魔器,这不就是由于因陀罗神的观念而来的吗?
(二)罗特罗(Rudra):此神自《梨俱吠陀》经《夜柔吠陀》至《阿闼婆吠陀》而逐渐发达,到了后来的印度教,即变成为湿婆神(s、a─iva)。此神怒时,每以其霹雳之矢,普杀人畜以及损伤草木。此神的天然基础,则与山岚有关,也有学者以为与瘴疠之气、雷电之力有关。
(三)马尔殊(Maruts):此为暴风的神格化,通常成为一群(Gana-S、ardha),其数或谓二十一,或谓百八十,以罗特罗为父。牡牛(云)为母。
(四)洼尤(Va─yn):此为风之神格化者,其行速为诸神之第一,是雷神因陀 罗的同盟。
(五)巴尔加鲁耶(Parjanya):此为云的神格化,是降雨之神。
地界的神再把地界的主要诸神介绍如下:
(一)阿耆尼(Agni):此为火之神格化者,因火有不可思议之力,未开化的人类即以神格视之,乃为祭坛之神。与希腊罗马的圣火,有类似处。
(二)祈祷主(Br.haspati):此亦为地上的祭坛之神。
(三)苏摩(Soma):此为酒神。是从印伊时代继承而来的神。他的功能与阿耆尼有相似处,即是自身为神,同时又是神人之间的媒介。苏摩本为草名,后因用此草制酒祭神,故转为酒神之名。在《梨俱吠陀》中,有苏摩与太阳女神苏尔耶结婚的神话。以日月相对的联想,到了《阿闼婆吠陀》以后,便将苏摩与月同视了。因为苏摩草茎之名为安休(am. s、u),与「月光」同名;又因苏摩草液之名为英独(indu),有「月」的意思。所以就把酒神转成为月神了。
(四)萨罗婆伐底(Sarasvati):此为以上的三大祭坛之神之外的地界最着名的神,是河川女神。此究为河精或为河的自身,不能明了。《梨俱吠陀》以此神能除人之秽,并给人以富,且给人之勇敢及子孙。到梵书时代,此神又兼为「语」 (V…
《比较宗教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