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比较宗教学▪P49

  ..续本文上一页的周围,尚有八山相隔,外面又有盐海、糖海。这个宇宙便是以这样的七陆七海围绕而成。往空中数,有七层天,最上一层毘孔陀天(Vaikuntha),为宇宙保护神毘纽笯的居处;往下有七层地下世界。地下世界之下,则为二十一个地狱。

  天上有无数的神,或做人形,或做禽兽形,步行于空中,各以各的果报而享天乐。他们多手多腕,有身体但没有阴影。他们的眼睛永远不瞬,天衣花鬘,华丽而永不衰坏。能以一身而作种种形态的自在变化。

  天上诸神的最高地位,是喜见城主因陀罗,又名帝释天,与他的妻子因陀罗尼(Indrani)共住于最上天宫。柱楹均系珠玉镂成,七宝行树连接成林,微妙音 乐及美好饮食充盈其间,万千美女以及紧那罗(Kim.nara)、干闼婆、迦楼罗(Garud.a)等天神围绕。

  紧那罗是人身马首的天部,能歌,乃为天上的歌神。女的称为紧那罗女(Kim.nar1─),在佛典中说她们极美。

  干闼婆也是音乐神,是天上的乐手。能嗅香、善奏乐、精舞伎。其妻阿布沙罗斯(天女),美而善舞。

  迦楼罗是半人半鸟的神,通称金翅鸟。常受因陀罗及毘纽笯的役使,飞行各处,与敌战斗,杀龙是他的特技。同时又能吹笛,常在空中奏乐。

  另有龙王(Na─gara─jah.)、龙女(Nagakanya)住于地下之龙宫。德叉迦(Taks.aka)龙王及和修吉(Va─suki)龙王,是龙王中的大龙王。龙是半人半蛇的神,其宫殿称为薄迦伐帝(Bhogavati),处于海中之下界。龙王舍夏是支撑宇宙的神,又是毘纽笯的侍从,共有千头;同时又以五头的龙表征湿婆而加以崇拜。

  尚有夜叉(Yaksha),是人形的空行神,虽其有时对人不利,但却经常是人类的保护者。女的称为夜叉尼(Yakshani)。

  此外有常与天神作战的阿修罗,与人为敌的罗刹、毕舍遮,此皆属于恶神、恶鬼、幽鬼之类。

  从以上诸神看来,大致仍是吠陀时期的产物,不过加入了民间信仰及佛教的成分。这些神鬼均被佛教承认,大都成为佛教的护法神;一转又被印度教吸取,成了毘纽笯及湿婆的天部。

  商羯罗与印度教印度教的图谋复兴,固然为时很早,印度教的思想统一及独立分派,则有待于商羯罗(西元七○○─七五○年)的出世。商羯罗阿闍梨之前,虽已有了《富兰那书》及《薄伽梵歌》,前者重于宗教信仰,后者重于宗教哲学,但其仍为混乱驳杂的局面。历千年之后,始由商羯罗将之组织统一。当他死时,他对印度教的贡献之大,却可与亚历山大对希腊王业的功勋相比。他首先站在吠檀多派知识宗教的立场,注释了许多的古代哲学书。以他自己的意见,主张用印度传统的婆罗门哲学为主干,总合印度的一切哲学。因其吸收佛教的思想极多,故在后世的学者,把他称为「伪装佛教」。但他这种吸收新知而汇集印度哲学之大成的胸襟,立时风靡了全印度的思想界。他又亲自游历四方,教化人民。同时派遣英俊弟子多人,多赴各地,他们均以奔放的热情及滔滔的辩才,高倡破邪显正。他们选择的主要对手,便是已在走向下坡的佛教。商羯罗尝至藩伽罗找佛教辩,竟无一人是他敌手。因此而有二十五寺被焚掠,五百比丘受迫改宗。他们对于上流社会,是用哲学思想来说服,对下层社会,则用通俗信仰来教化。

  当商羯罗去世之前,已在印度四方创立了四座大修道院,死时即指派其高弟分别主持。可是,凡事无常,当印度教统一之后,接着来的便是派系的分裂,但他仍为诸派的共祖。后来的毘纽笯派,把他祀为毘纽笯的化身,湿婆派又视他为湿婆的化身。当时的佛教,正在闹了自家门内的思想纠纷之后,中观派与瑜伽派诤论,中观派中也分作两系来互诤。但到此时,人才凋零,已无一位大师。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结果是印度教大获全胜。

  印度教的支派分裂,是从西元第九世纪开始。同由商羯罗的及门弟子开出的,据说有湿婆派(S、aiva)、毘纽笯派(Vaishn.ava)、性力派(S、a─kta)、伽那钵提派(Ga─n.apatya)、太阳派(Sa─ura)、波输钵多派(Pa─s、upata)。分派的原因,系由于崇拜对象的不同而起。因为印度教的源头是婆罗门教,那是交换神教,可以随崇拜时的不同对象,而予此对象以最高神的地位。到了印度教中,则以唯一绝对的最上之神以外,容许另有各种性格的大神存在。如前面所举的三位大神,本系一体的三相,后来却把他们分开,各派仅拜其中的一位。

  最初出现的分派,主要是毘纽笯派及湿婆派。从形式上看,有两种不同点:1. 是额前的记号:湿婆派用白色画三条横线;毘纽笯派则用红、黄、白三色画三条纵线。2.是持用的数珠:湿婆派系用坚果做菱形的数珠三十二粒;毘纽笯派则用 木质的数珠一百零八粒(后来传入佛教的念珠也用此数,值得留意)。

  再从意趣上看,湿婆是威严破坏之神,所以有时用死人骨骼做数珠,以三叉之枪作表记,以男性生殖器怜伽(Lin.ga)为其表象。湿婆的偶像也极恐怖森严,又用牡牛表征其威力。因此,这派的修行者,重视冥想、禁欲、苦行,与古婆罗门教的厌世派相当。至于毘纽笯乃是人情之神,富有温和快活的风趣,故以英雄罗摩及可利休那之像为其偶像。此派信徒,多属恋世,故有流于肉欲放逸的颓风,但他却为一般人民所支持。此派的僧侣多有家室,一如世间的俗人。

  湿婆派湿婆神在吠陀时代,乃是空界的群神之一,名为罗特罗。由于他有忿怒杀伤之威力,故到印度教中,就成了宇宙的破坏神,与破坏相对者,他又是再生之神。所以,此神的性格很复杂,大抵可分如下的五类:

  (一)一切众生的破坏者:当一劫终期,他便杀尽一切众生,乃至梵天与毘纽笯,然后用火烧毁。他将天神的骸骨缠于颈间,把余灰涂上他的身体。因此,湿婆派的信徒,也均用灰涂身,作为崇拜的表征之一。

  (二)再造者:他在破灭之后,又常加惠众生,给予再造及守护。在此种观念的崇拜下,多半是用男性生殖器怜伽为其表征。

  (三)苦行者的模范:因其有沈思冥想及苦行禁欲的性格,所以又被称为大苦 行者(Maha─-Tapa─h)。修持者以坐于榕树下,裸体、涂灰、冥想作为崇拜的表征。所以湿婆派的厌世倾向与毘纽笯派的恋世倾向,适巧相反。

  (四)一切圣知之泉源:因其禁欲冥想,所以是学者及思想家的模范。

  (五)欢乐的神:有时湿婆又与其妻同住山中,狩猎、饮酒、有扈从的小神围绕,并与其妻共舞嬉乐。由于这一性格,后来产生了女神崇拜。因为湿婆与妻拥抱交合,本系用以表征再生的威力,也就是天地造化合一而使万物得以生生不息之意,但到后来却演为用性交作为崇拜的仪式了!

  由于湿婆的性格复杂,故其名称也极多,据说共有千八个异名。例如大自在天、大天、火神、施惠、母、父、众生现出者、一切构成者、寂灭、造岁者、大幻、夜行者、马面、大怒、根本、畸形等等。

  由湿婆派分出的,又有好多派,主要者有复认派、波输钵多派、水银派。

  复认派(Pratyabhijn~a─),是绝对的唯心论者,以为世界系因迷妄而成,世界及众生均属于唯一的大自在天,所以是湿婆之奴。站在人的立场,视一切万物,亦不出乎自己心中的观念之外。吾人认识万物,亦即是大自在天之观念藉吾人自己的观念而重新认识,所以称为复认。因为吾人与湿婆同一体,亦能同其观念来认识事物。由此恩宠,故知自己的神,即存乎自己之中;所以,离去迷妄,即可回 复神力而得解脱。所谓解脱,乃是完全地与大自在天成为同一的实在。

  波输钵多派(Pa─s、upata),此在汉译佛典中称为牛主外道,或兽主外道。在商羯罗之前的世亲菩萨的着作中,即已见到此名。此派以为世界及人类之存在,是受苦界的系缚,若盼解脱此苦,首先要靠智力和思想之与湿婆神结合,由之进入停止一切的活动,摆除一切的苦恼,与绝对的宇宙原理合而为一,便是解脱之境。若想解脱,需要依止师,修戒行,常远不净,除迷误,常冥想湿婆;一日三次举行沙浴,坐于烧热的沙上;奉供物,诵经文,巡礼圣地;以歌赞、欠身、振颤、跛行等动作向神献媚;乞食、破衣、粗食,严厉地自制克己。可见此亦苦行的一派。

  水银派(Rases、vara),此与中国道教的丹鼎派类似,是以链金术而使肉体不坏不死,故以健身养生为目的。此派的不死之法,是用云母及水银配制混合,由其质的变化而生不思议的神力。他们认为水银与云母的配合,即是湿婆与女神威力的合一,所以能藉此种神化的精力而使服食的人从必死达于不死,并且得大自在,飞行无碍,彻见宇宙原理,远离一切苦厄,解脱一切系缚,获致永恒的幸福。这是求取现世幸福的一派,所以也是由苦行派过渡到性力派的中间派。

  女神崇拜

  湿婆神是破坏者,也是再生者与繁殖者。原是一种宇宙观的理论 或解释,所以初期的湿婆派是属于知识阶层的宗教。后来与民间信仰结合,既有求取现世幸福的教派出现,也就自然地引生了肉欲放纵的信仰。认为湿婆也是幸福及财富的来源,他能赐人以子女,并使家畜繁殖。又从生殖的威力,转移到女神崇拜。湿婆与妻交抱,本来表示宇宙的合一而生万物,后来却将生殖的威力转变为湿婆之妻的表征,以为生育之力,是出于女性的特长。

  女神崇拜既由湿婆的派生,女神的性格也与湿婆相同,她有威烈和温和的两种面貌。在威烈方面,她是死亡女神。名叫卡利(Ka─li),黑面、乱发、獠牙咧嘴、提剑杀人、用血润喉、以枯骨环颈。故在祭祀之时,常以血食供奉。虎血可获女神百年的满足,人血可买女神千年的满足。在过去常用活人作牺牲,后为英国的殖民政府禁绝。

  此一女神…

《比较宗教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