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律制生活▪P12

  ..续本文上一页堕大地狱。所以,和合僧是破不得的。但是幸运得很,今日的中国佛教徒中,很少有人能犯这条罪的!因为和合僧不是随人、随便、随时、随处可以破得了的;尤其是在家二众,乃至出家的小众,根本是不够资格犯这条罪的。所以不可将破僧的帽子,随便给人乱戴。破僧分为两种:

  

  破羯磨僧。要在界内,有八个比丘以上,以一比丘起而号召四人以上,别行僧事,另做羯磨,使僧团破裂为两分,这才叫作破僧。因为四人以上的比丘众,方名僧伽,如果只有一个比丘乃至七个比丘,虽不和合,乃至斗争相骂,亦非破僧。在家居士,斗讼两头,令僧不和合,乃是犯的两舌谤僧或说出家人过的罪愆,但却不成破僧罪。

  

  破转*轮僧。轮是八圣道分,令人舍去八圣道而入八邪道中,便是破僧轮。但是破僧轮者,必须在九人以上的比丘僧团中,有一人起, 而自称是佛,另有四人比丘众为之附从,使僧团分裂为邪正两部,才得名之为破转*轮僧。因为女身不能成佛,成佛须转男身,所以比丘尼也不能破转*轮僧,只能破羯磨僧。

  

  

  

  论僧衣

  

    几年前,有感于僧服的许多问题,就想写一篇文章讨论,但因资料不足而搁下了。现在我对这一方面的资料搜集,虽稍加强,当然还是不够。唯因好多师友,每当谈起此一问题,都希望我能作一个概要的说明,或可拋砖引玉,引起大家的注意与讨论,而期共同解决。当然,这不是一个绝对重要的问题,所以过去,我们的祖师先哲,也少有道及。正因如此,也就很少为人重视,一般人也就不懂得它了,故此一谈,似有必要。

  

  一、衣是什么?

  

  衣之为物,一般人以为是指由布帛绸缎,缝制好了可以穿著到身上的东西之谓,其实不然。梵文的「衣」字,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布」字。故在佛陀时代的印度,共有十种不同质料的「布」,也就称为十种「衣」,所以佛陀许可弟子们接受十种衣,但是十种衣者,绝非十种式样的衣服。如果佛陀生在今天,布的种类多了,佛所许可的范围,也许会随之放宽。虽然佛陀为了制止弟子们的贪心,并且护惜施主们的信心,不许弟子们乞求贵重的布料,但是如有信施虔诚供养「贵价衣」,仍然是许可接受的。

  

  二、檀越施衣

  

  至于这些「衣」的来源,有两种可能:一是「檀越施衣」,一是「粪扫衣」。所谓「檀越施衣」,又有两种方式:一是「衬施」,一是「单施」。关于「衬施」,在我国已经有些变质,绝大多数,都是在做经忏的佛事坛上,除了应分而预订的单子钱,另加一红包,就叫作衬钱,并将「衬」字,改为「嚫」字,表示是钱币,而不是衣帛。但在佛陀时代,只有斋僧,斋供完毕之时,请僧说法,那就是做的大佛事,并没有今天这样的所谓做佛事,请和尚或尼姑念几卷经、拜几支忏。佛时的斋主,有钱人家,除了以饮食供养斋僧,并在供斋的同时,一人供献一块布,这便是「衬」了。布的质料和布的大小多少,但看斋主财力及其发心的程度而定。所以出家人得到衬施之后,不一定就能够做成一件衣服的。有时间积聚了好几家斋主的衬施,才能凑成一件衣服。至于「单施」衣料的机会,当然也有,但是并不常有。尤其很少有如斋僧一样普施的机会,因为布料要比饮食贵得太多了。

  

  三、粪扫衣

  

  好多人以为,所谓「粪扫衣」便是坏色衣,因此以为今天中国僧人所穿的灰色衣服,便是粪扫衣。其实,佛陀虽然希望比丘依止粪扫衣而住(为出家四依止之一),并且常常鼓励赞叹粪扫衣的功德;在佛的当时,固有很多苦行比丘是终身披着粪扫衣的,但也有很多弟子是不披粪扫衣的。尤其是比丘尼弟子,佛陀并不鼓励她们披着粪扫衣。特别到了我们中国,根本不可能有粪扫衣让出家人穿著,最多是老修行穿得破烂一些的衲衣罢了。

  

  那么,什么是粪扫衣呢?依照大律中说,共有十种粪扫衣,即:1.牛嚼衣、2.鼠啮衣、3.烧衣、4.月水衣(月经布)、5.产妇衣(血污布)、6.神庙中衣、7.鸟衔风吹离处者及冢间衣、8.求愿衣、9.往还衣、10.受王职衣。以上十种粪扫衣中,我们可以看出,都是一些骯脏布料。如在中国,要是拿女人家的月经布来做出家人的「如来衣」,岂不视为最大的不敬。同时在中国,因为风俗不同,故也没有那许多骯脏布来给出家人拾取去做衣服的。最重要的粪扫衣的来源,在佛陀时代的印度,是冢间衣,也就是死人的衣服。因在印度,人死之后,往往是不必埋葬的。死人的血肉腐烂掉了,衣服还可以捡起来给出家人派上用场。允许出家人从死人身上剥衣服,这在中国来说,剥夺死人的财物,简直是岂有此理。不过所谓「冢间衣」者,往往也是葬尸之时,死人的家属为死人留下或拋弃的生前衣物,及其家属所穿的送葬衣──类似中国的孝服或丧服。故每见冢间有死人送到,就有一些依止粪扫衣的比丘,前去拾取死人及送葬者的衣服,其中有坏的脏的,也有很好很贵重的,这些衣服,比丘们拾回去洗染香熏之后,就可以改制使用了。

  

  四、僧衣的来源与种类

  

  一般人只晓得出家人的随身物,小乘比丘是六样:三衣

  具滤水囊。所以有些标榜持律的人,即使对此六样东西的本义,尚未彻底明白,也会将之携带得牢牢的。并且以为三衣是衣,

  具和滤水囊,就不是衣。其实,凡是用布做的东西,无一不是衣。而且唯有在人间游行时的比丘,仅此六物,但是阿兰若处住的比丘,就不应该仅此六物了。

  

  至于出家人究竟该有几种衣?这就要推究衣制的来由了。佛在成道以后的最初五、六年中,根本没有制出戒律的条文,只有原则性的规范。所以也谈不上衣的制度与规定。除了披着的方法及其式样,跟俗人和外道不同而外,并没有限制比丘应该有多少件衣服。后来有一年的冬季里,佛与弟子们同在人间游行乞化,佛陀看到弟子们得到很多衣料,有的戴在头上,有的挂在肩上,有的缠在腰际,看来既失威仪,大家也很累赘,于是计画衣的限制了。那时正是印度的隆冬,当天晚上佛陀亲自试验:初夜披一件就够了;中夜时觉得冷,于是加上一件;后夜时,还觉得冷,于是再加一件,也就足够御寒了。因此制定比丘不得超过三衣,这就是所谓三衣的来源。

  

  但于制定三衣之后,关于衣的问题,并未就此解决。年纪老的比丘睡觉时需要垫的,于是佛听许有卧褥;坐时要软些,佛许有坐褥;睡时要枕头,佛陀也允许了;而洗脸要面巾,洗澡要拭身布,洗脚要揩脚布,头上怕冷的可以戴帽子,脚上不惯赤脚的可穿鞋;比丘雨天在露地脱光了身子洗澡,有碍观瞻,于是准许有雨浴衣;比丘身上生了脓疮,把衣服染污了,因此佛许有覆疮衣。后来阿难出家了,因为阿难是佛弟子中的美男子,阿难穿起比丘的三衣,偏袒右肩,露出右边的胸脯,使得妇女们看了,往往为阿难招致许多「爱」的烦恼,因此,佛陀听许阿难着覆肩衣。再后来比丘之中,有的因为比丘没有内衣,到人间游行乞食时,被风吹起外衣,暴露了下体(当时的印度民族皆不穿裤子),佛又准许比丘们入聚落乞食穿著内衣(或叫下裙)。后来有女人出家了,最初的比丘尼们,袒露胸臆,遭到讥嫌,佛陀便干脆在三衣之外,规定为她们加上覆肩衣和内衣。在中国,尤其是古代的礼俗,衣冠楚楚者,才算礼貌周全与慎重;在印度的佛制,则完全相反,凡为礼佛请法承事师长,皆应脱鞋洗脚,偏袒右肩。但是女人出家,露臂犹可,袒胸自有不便。比丘暴露下体,既是有碍观瞻,比丘尼自亦不能例外。但是女性的出家人,仅此五衣,还是不够。她们不得于雨天在外间露浴,于河池之中,亦有不便,故许有浴衣;另外,为免月经来潮,将衣服弄污,佛又准许她们蓄有病(月水)衣。依照凡是布做的东西都是衣来说,现在我们算算看,僧衣已有多少了?除此尚有被褥、坐具、卧具、裹革履巾、摄热巾、衬

  毡、针毡、剃发衣、剃刀囊、禅带、腰带等,这些都还没有计算进去呢!如果环境不同,适应需要,尚可随缘增加。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中,规定有十三种衣:僧伽胝(僧伽黎),温怛罗僧伽(郁多罗僧),安怛婆娑(安陀会),尼师但那,裙(内衣),副裙,僧脚欹(覆肩衣),副僧脚欹,拭面巾,拭身巾,覆疮衣,剃发衣,药直衣。其中最特出者是药直衣,备为病时换取医药。《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卷八中说:「其药直衣,不应浣染,应持新[叠*毛],并留其缋。」如果旧了,便不值钱了。这是因比丘不蓄金钱,为防急需之备。义净三藏说:「西国畜白[叠*毛]一双,此方当绢一匹也。」其实中国比丘殊少持银钱戒者,故此亦无必要了。因此,衣之为物,可以分作三大类:制衣: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黎。

  

  非衣:亦名小小衣,梵语称为波利伽罗衣,便是除去制衣之外的种种小衣。

  

  听衣:由于地理环境及其气候与风俗的关系,随缘增加的衣服。

  

  说来也真有趣,我们中国及日韩等国的出家人,竟把听衣,当作了常服,三件制衣,却当作了庄严用品,中国一般的比丘,若非住持当家,也不登坛放焰口的话,除了郁多罗僧,就不再有僧伽黎了,至于安陀会,更加用不着。再说日本,更为简便,日本的已婚妇女,背后腰际,捆一个布包,作为和服的装饰,日本的和尚,则在胸前挂一只布包,作为制衣的标志,这也真是太过象征化了。于此可见,衣的问题,确有值得吾人研究和改进的必要了。

  

  五、三衣是什么?

  

  比丘的三衣,都是披的,不是穿的。据说,佛陀初度五比丘出家,服饰仍旧随俗,后来佛以天眼观知,过去诸佛,教其弟子着衣,皆如色界五净居天所着衣服(净居天虽属色界,却为三果圣人所居,故小乘以之为净土)。其所谓衣,只是一块长方形的布。最初的三衣,并没…

《律制生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比较宗教学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