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佛礼忏法教授
佛学导师 果硕仁波切讲授开示
【壹】 三十五佛礼忏法是四加行法之一,平日,我们即常修持此法,以忏除业障,此法至为重要。
宗喀巴大师曾说:「如何忏悔与净除吾人身、语、意三门,因违犯戒律(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根本堕戒、三昧耶戒),所造作的罪业,是极为重要的。」能否忏悔、净除罪业?关系行者是否能持续累积福德。
修学佛法的行者,欲使心续中,产生各种道次第的证量。首先,即须净除业障;业障若不能净除,心续中便无法生起任何的证量。吾人此生于此世间,所做的各种事业,与过去生的业力,息息相关。此生,若欲成就与圆满任何事业,亦取决于能否将过去所累积的罪业加以净除。综观以上所述,无论是世间的任何希愿;与来世避免堕入三恶道,往生人天善趣;终至证得圆满佛果;均须由净除业障做起。
净除业障的关键,如宗喀巴大师所述:「须以四力(依止力、对治力、拔除力、防护力)恒常不断地做忏悔,方能达成。」过去生中,吾人曾经造作无量无边的恶业,此项事实,可由此生行者所展现的言行举止中,得到印证。例如,吾人虽是修学佛法的行者,了知恶业的可怕,时常警惕自己,要守护三门,不可造作恶业。然于个人轻忽或放逸时,却依然不断造作恶业。或是,虽提醒自己不要造作恶业,却由于过去生不断串习恶业的力量,使人不由自主地造作恶业。如此诸多情形,皆是吾人过去生曾造作无量无边恶业的例证。
如此无量无边的恶业,可以国王的宝库作为比喻:宝库中的宝物,即是体积再微小,依然价值连城。吾人于过去生所造作的恶业,即使是细小的恶业,却依然非常沉重而实在。此皆源于过去生造作恶业时,首先,均生起强烈的瞋恨心(前行),再怀着瞋恨的心念造作恶业(正行),其后,对所造作的恶业生起欢喜心(结行)。吾人所造作的恶业,皆完整地经历这三种阶段,故而,每项恶业均非常实在,终将变成沉重的苦果。
有情众生于轮回中,由于过去生所串习的恶业的力量,再不断造作恶业,恶业又复串习恶习;如此恶性循环。造成有情众生,在无数的轮回中,绝大多数的时间,均是耗费心力,不断造作恶业。吾人自诩为修学金刚乘教法的行者,最终的目标,均是希望藉由修持密法,能快速地证得双运金刚持的果位;但面对如此无量无边的恶业,若仅想藉由浅薄的发心,做一些礼拜,或念几次百字明,即欲将无量无边的罪业净除,如此是无法达到目的。因此,唯有以猛利而坚定的发心,不断忏除业障,方能将业障净除,进而达成行者证得双运金刚持果位的目的。
有情众生于轮回中,所造作的恶业,如同天上降下的雨滴,绵密不断,不可胜数。面对如此无量无边的恶业,仔细思维:我是否具有能力净除自身无量无边的罪业?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每一个人均须面对死亡,死神何时降临?生命将于何时结束?是不可确知的。此刻正在地狱受苦的人,或许前一刻,才刚与我们碰过面。既然死无常是如此难以捉摸,此时,我们尚能保有生命,未面临死亡,应当深自庆幸!如果,前一阵子,吾人已往生,以过去生所造作无量无边的恶业,此刻可能身在何处?或许在地狱中,承受烈火烧炙、寒冰冻裂之苦;或许在饿鬼道,承受连一滴水、一粒米亦不可得的饥渴之苦。如是思维,此刻吾人一息尚存,应当把握宝贵的生命,积极作忏悔与净除业障的修持,方能不负此生!
虽然无量无边的罪业,将促使吾人堕入三恶道之中。但若能以猛利的发心,藉由「四力」作忏悔的修持,则业障将得以完全净除。此事为一体相对之两面,且为佛陀所亲说。
出家众若违犯别解脱戒,而造作堕罪,有一定的时间与方法,作忏除罪业的修持。在家众若造作堕罪,则唯有依循「四力」的修持,来忏除罪业。以下,讲解如何以四力修持忏除罪业:
一、依止力:即皈依三宝与发菩提心。
二、对治力:顶礼、供养与忏悔。
三、拔除力(破坏力):对于自己曾经造作的恶业,生起坚定后悔的心,并可配合道次第,修持下士道的「死无常」与「业果」两部份。
四、防护力:生起从今以后,绝不再造作恶业的坚定发心。
四种心力修持的次序为:首先须生起坚定后悔的心(拔除力);其次,生起永
不再犯的坚定心念(防护力);唯有依靠三宝的力量与发菩提心,方能净除罪业(依止力);最后,再行礼拜、供养、持咒与忏悔,真正将罪业净除(对治力)。
以杀业为例,众生若造作杀业,会感得四种果报:
一、异熟果:来世堕入地狱道之中,须以对治力---持诵百字明或三十五佛的佛号并行大礼拜,予以对治。
二、增上果:堕入地狱后,感受到上下四方,均是铁壁;四周皆有烈火烧炙,痛苦异常;若异熟果已经净除,但增上果果仍存在,则即使投生为人,也将身处炙热与骯脏之地;此果报须以依止力对治。
三、与果相随顺的「等流果」:脱离地狱,投生为人时,感得病苦缠身,药石罔效,寿命短促;或心无法安住,导致记忆力衰弱,甚至记忆丧失的果报;此果报须以拔除力对治。
四、与行为相随顺的「等流果」:投生为人后,常生起欲造作杀业的心念,再去造作杀业;此果报须以防护力对治。
以四力的修持,忏除业障,除能将过去已造作的恶业加以净除;亦可以大礼拜
之苦行,惕励自己不可再造作恶业,以防范于未然。造作恶业之后,若于当日未忏悔,隔日,恶业即增长一倍;如此,日复一日,成倍数般增长,至第十八日,恶业已增长至数十万倍。业果增长之速、果报之重,不可不知!不可不慎!
行者每日对于自己所累积的功德多寡,均了然于心;法修了几次,咒语念了几次,用念珠算得清清楚楚,锱铢必较;但对于每天身、语、意三门所造作的恶业,却时常轻忽而不在意,导致将来果报成熟时,必须承受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苦果;这绝对是一种不正确的态度,应当尽速加以改正。
佛陀讲述忏除罪业修持方法的经典中,以「金光明经」与「三十五佛礼忏法」,最为详尽。今天,以讲授三十五佛礼忏法为主。目前广为流传,以大礼拜结合三十五佛礼忏法的修持方法,其传承开始于宗喀巴大师。依了义言,宗喀巴大师为至尊文殊菩萨的真实化身,本不须修持如此苦行,但为利益后世众生,宗喀巴大师仍至「阿喀」地方,闭关作忏除罪业的修持,以大礼拜结合三十五佛礼忏法修持,勇猛精进,感得三十五佛现身,遂留下此殊胜教法之传承。此法殊胜之处,在于同时具备身、语、意三门的修持,身行大礼拜,口诵佛号,意观想三十五佛;故能对治行者过去生中,于身、语、意三门所造作的恶业。除能对治三门所造作的罪业,此法尚包含了四力的修持---一、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即为依止力。二、念诵三十五佛之佛号,即为对治力。三、「如是等一切世界…我今诚心悉皆发露忏悔」,即为拔除力。四、「不敢覆藏,从此制止,永不再犯」,即为防护力。此外,「诸佛世尊,当证知我,当忆念我…回向圆满大菩提」,此段经文,包含了七支供养---礼敬、供养、忏悔、随喜、请转*轮、请佛住世、回向;是故,此法亦为累积福德资粮的殊胜教法。
三十五佛礼忏法又称为「菩萨忏悔文」或「菩萨堕忏」,包含了三个部份:一、忏悔罪业。二、善根回向。三、积福(七支供养)。故亦称为「三聚经」或「三蕴经」。
经文一开始,为「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其内涵为依止力,依止力包含皈依与发「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两部份。吾人造作的恶业的对象,不外乎上师、三宝与众生;对上师、三宝所造作的恶业,须以皈依对治之;对于众生所造作的恶业,则须藉由发菩提心对治之。因此,依止力可说是对治恶业的根本。
对治力的修持方法,是以念诵三十五佛佛号,与行大礼拜的方式修持;所观想的皈依境,以释迦牟尼佛为主尊,周围有其它三十四尊佛围绕,三十四尊佛外围,有三世十方诸佛、菩萨、罗汉等圣众围绕,均具足庄严、圆满,以及净除行者业障的功德与能力。
三十五佛名号所代表的意义,以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名号为代表,简单解释如下:释迦牟尼佛的名号,于藏文中读作:「迥颠迭 迭新谢巴 札炯巴 洋达巴 卓比桑皆 贝嘉哇 夏迦突巴拉 恰澈落」。「迥颠迭」中文译为「薄伽梵」,此世以梵文直接音译。「迥」为催坏之意,催坏死魔、烦恼魔、天子魔、蕴魔等四种魔。「颠」为具足之意,具足六种功德----一、具足自在圆满之功德:佛陀因能催坏四种魔,断除一切烦恼、随眠习气,不随他境所转,故具足自在圆满之功德。二、具足形色圆满之功德:佛陀具足三十二种妙相、八十种随好庄严相貌之功德,故具足形色圆满之功德。三、具足名誉圆满之功德:佛陀以断除一切烦恼、业障、习气之种子,远离一切恶名;且于三界中,转大*轮,具足一切善名;故具足名誉圆满之功德。四、具足吉祥圆满之功德:佛陀具足初地、二地乃至十地菩萨与资粮道、加行道等一切出世间(超越世间)之功德,故具足吉祥圆满之功德。五、具足智能圆满之功德:佛陀对于任何存在的事物,均能如实观照,遍一切知之功德,故具足智能圆满之功德。六、具足精进圆满之功德:佛陀证悟圆满菩提果位后,无丝毫勉强、造作,时时刻刻所有的心念、行为均为利益有情众生,故具足精进圆满之功德。
「迭」为超越之意,超越有寂,「有」指轮回,「寂」为涅槃;不于轮回中流转,亦不如阿罗汉专注、等持于涅槃,而不再生起菩提心,广度有情众生;是故,其意涵为超越轮回与涅槃。
「迭新谢巴」中文译为「如来」,佛对于诸法真实性---空性,已完全证悟与了知,并安住于诸法真实性的内涵之中,故以「如来」赞叹佛的功德。
「札炯巴」中文译为「应供」,若就藏文翻译则为…
《三十五佛礼忏法教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