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在世间

  佛法在世间

  耕云先生 著

   “教外别传、灵山拈花”一脉,自从“达摩西来,少室传灯”,六传至曹溪,一花五叶,把珍贵的菩萨种子,种植在肥沃的中华土壤里落实生根,开花结果,使中华文化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异彩。表现在文学上的,是既存在又超越;表现大生活格调上的,是既淑世又世;表现在艺术上的,是既且象又抽象。

   儒家学术到了宋明开始僵化的时候,注入了禅的生命,便有了“心即理”的宋明理学,使儒家的学术展现出的新的面貌,呈现出新的生命力。这说明了任何一种最伟大、最实在、最有用的学术,都必定是能够在现实的生活里生根的,否则它只是象牙塔里的观赏品,不能够提升我们生命的品质,更不能解决人生的生死苦乐问题。

   提到禅,一般人总认为这里深山古刹里,高僧大德的特权,这里文人雅士茶余酒后的调味料,与我们大众无关。总感觉到禅是壁立万仞、高不可攀,像铜墙铁壁,毫无门可入,为什么呢?因为禅的语言、文字我们不懂;禅的分案,我们穷一生之力也解不开,何以会如此?只因为我们没有用平常心去看禅。大家若明了真理了是原本如此、普遍如此的,那么禅就不应该脱离日常生活。正如六祖大师:“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也如《金刚经》所讲的“一切潮皆是佛法”。假如我们离开血肉现实的人生去找佛法,不但毫无意义,也找不到佛法。

   禅,很难懂,不是禅师们标新立民,而是禅的幽默感使然。那是佛法人格化之后,自觉自在、自在无碍所表达出来的一种忍俊不禁的幽默感。禅的幽默我们为什么不懂呢?

   (一)它是以有言显无言:就像云门文偃禅师,在他未得法前,一天到晚追随着陈睦州禅师问道,陈睦州禅师没办法,见他来就躲。有一次云门动作很快,门还没关,脚已伸进去了,但是陈睦州照关不误,于是把云门的脚压伤了。云门说,你压伤我的肥没关系,但你要给我说”佛法是什么?“陈睦州讲了五个字:“秦、时、(左“车”右“度”)、轹、钻”,这五个字你怎么排列组合,也找不出什么道理,但是云门当下就豁然大悟,悟的什么?悟在以有言显无言。各位如要把这一段公案参透了,那一定悟得很正确;所以参公案要地选,选得不对,参了也没用。有人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庭前柏树子。“问云门:”什么是佛?“干屡橛。”这都是以有言显无言。

   (二)它是以无言显有言:什么是佛?敲你一棒。什么是祖师西来?竖个指头,这是以无言为有言。虽然他只竖个指头,可是够你写十万字的论文。

   (三)它是通俗幽默:有人问赵州:“听说你跟南泉普愿学法,从他得法对不对?”赵州说:“镇州出大萝卜。”这是借喻,“镇州大萝卜”是大家都知道的事,还要多此一问吗?这是个幽默话,但很多禅宗大德拿它当公案来参,参透了又能得个什么呢?

   在盛唐时代,禅宗一花五叶,因为当时国势强,发生富裕,修行人的环境好,高僧大德非常多,不缺乏导师,大家在这种精神压力等于零的条件下,当然充满了纲默感。宋朝以后,国势积弱不振,年年花钱买和平,民生凋敝,活在那种环境之下,哪里会有幽默感?乃至于到了近代一九四九年以前,列强环伺,国亡无日,中国人就更不晓得什么叫幽默了。我们拿现在的心情,去体会祖师的心态,那是格格不入的。古时候的大德,像章六祖没念过书,照样大澈大悟,他说的话就是经典。唯一中国人讲的话称作佛经的,就是六祖惠能大师了。

   我们从以上的分析可能知道,禅并非高不可攀,只是它具有高度和深度的幽默感。我们若用平常心去看禅,它不但具备普遍性,而且是在我们生活里根的。我们可以从现在的文学、艺术上,去寻找禅的踪迹,在现实生活中发觉自我。我们原本的心,自一出生就被六尘不断地覆盖,形成了我们现在的表面意识——分别心,那个离开分别的、永恒不变的真心被埋没了。如何将覆盖我们原本真心的尘垢去掉,让真我抬头,这是每个不甘被埋没的人的修行课题,也是我们这一生的中心使命。

   如何使佛法真正在血肉的生活当中生根、发芽、茁壮、开花、结果,有几个重点必须把握住:  

  一、要以正信因果为理智的基础

   一谈到因果,大家都说这是愚夫愚妇老太婆的口头语,太简单、太通俗了,其实因果就是真理。什么叫正信因果?比方说我们想中奖就去拜拜;想走运、想治病便到庙里去烧香……这不叫正信因果,这叫迷信。正信因果是应该向佛学佛。佛在菩提树下悟的是什么?就是因果。佛陀逃离王宫,跟外道学法,发现不相应、不真实,于是他拖着奄奄一息的肉体,在尼连禅河沐浴,喝了牧羊女施给他的羊奶之后,坐在菩提树下思维,结果悟到了缘生法,也就是从生命的开始堕落、无明缘行……然后是生命的循环、迷失、永不回头,这叫十二因缘。佛观感察宇宙万象,发现宇宙就是无量的因缘。“因”是一个动机,“缘”是许多条件,然后形成结“果”,而这个结果又是另一个结果的因……于是因果不断地互为因果,所以整个大宇宙就是因果现象。也就是说定宙中所有现象,都条件的互相组合、互相依存。当所有条件分离的时候,找不到永恒不变的事物,所以说万物无自性。像一座房子,我们若把水泥、沙子、石头、木材、钢筋、人工等因素都抽掉,就找不出一个永恒不变的房子,面且这些各个不同的条件也会逐渐消失。我们人是近六十兆原子细胞组成的,把这些原子细胞拿掉,也找不到这个人,所以“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当条件分开之后,便没有任何的事物存在。

   宇宙是条件的组合,所以宇宙当体是空:虽然是空,但人活在宇宙当中,还必须承认宇宙的规律和法则,也就是因缘法,这在逻辑学里叫做自然齐一律。佛用“因缘法”来批判当时的外道六师,所谓外道六师即是:

   1.一因论者:说宇宙一切都是梵天创造的,就这一个原因。佛说,那么谁创造了梵天呢?外道无话可说。佛用因缘法批判了一因论。

   2.无因论者:说一切没有什么道理,无作者、无受者,也没有规律、法则。佛依然有血果法举例,使无因论外道哑口无言。

   3.邪因论者:说我们如果活在精神和物质的满足、享受里,当下就解脱,就没烦恼。这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天下哪有无条件的事情呢?你要满足精神的需要,那不大可能,因为欲壑难填;物质方面,要耕耘才能收获,要付出才能获得,你凭什么保有物质的满足呢?如果不具因缘,你的空想也不会有结果。

   4.宿命论者:说一切万有规律、存在、变化、发展都是神定的,没有人能改变。佛说,你把因改变了,你的果就会改变。佛批评宿命论者是自我否定、不肯上进、放弃自尊。大家读过《了凡四训》就知道,你把条件变了,结果会跟着改变的。

   宿命论对一般不肯努力、自我放弃的人,是有道理的,某些人也的确活在宿命论里。什么叫宿命论?人一出就因父母的遗传基历、社会阶层、职业、教育程度不同,左右了孩子的活动半径,在日常所见所闻的薰习之下,到了七、八岁,孩子的人格就完成了雏形,以后大致也将走那条路,这个是宿命。但对于一个根器很高、警觉性很强、不甘被命运支配的人,像袁了凡一样,他是会改变的。

   5.怀疑论者:佛批判他们是不用脑筋、不肯抽丝剥茧。

   6.禅定论者:认为人只要会着不动,把一切念头扫空,当下就是解脱。佛批判他们是以手段当目的。人可以不吃饭、不工作、只享权利不尽义务吗?所以佛说,禅定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你必须要有正见才能断惑,断惑之后才有真正的见解,指导你的正确行为。

   我们何以说佛法就是世法?佛法何以具备普遍性?因为佛陀讲的缘生法就是组织。在大宇宙中所存在的任何东西都是组织体,不论它是整体的或是个别的,都是组织体,没有单一而能存在的事物。若用现你的语言来表达佛法制精神,我们不妨说“组织是万有共同的原因,是创造唯一的手段”。就万有共同的原因来说,从浩瀚的星海到地球上的一草一木,乃至一个微小的原子,它都不是单一的,它都是以不同组织的方式表现出不同的组织形态与功能。就创造唯一的手段来讲,音乐家拿几个音符谱出了不朽的乐单;美术家用几个简单的线条、色调,勾出了绚丽的画面;自然科学家用三个中子打进铀二三五,变成铀二三八,产生了核子的连锁反应;建筑家用杠杆力学完成了宏伟的建筑……我们可以说,没有一样创造不是借由组织的结构与改变来完成的。倘若有一天,人类的智慧与技术,可以改变黄金的结构,也就是金原子中的电子、质子、中子、量子的数量,运行速度、方向……我们就可以制造黄金。古人没有完成的炼金术,就可以在我们的手中实现。

   缘生就是组织,如果你是一个政治工作者,或者是一个领导阶层中,你若不懂缘生,不懂组织,你无法成功。组织又分有形的与无形的,所谓有形的组织,是要使它们发挥制衡的作用,使它互相策动,互相鼓励。无形的组织,是你如何提出一个人人响往、信受,愿意为它牺牲、奉献的伟大理想,哪怕这个理想一百年、一千年也不会实现,但是不能没有;你如何提出一个大家都讨厌、都不习惯、都不能忍耐的最近目标,大家集中力量把它摧毁,这都组织的作用。因为你若没有远大的理想,就不能鼓舞人的热情;没有最近目标,就不能统一人的行动,表现组织的力量,不能表现力量就没有存在的作用,没有存在的作用,就没有存在的可能。

   眼前桌上摆一盆花、摆个麦克风、摆个茶杯,它会存在;如果有人放个砖头,谁看了都会顺手拿掉它,因为摆得毫无意义。于是我们发现佛讲的缘生法,不但是我们有一定的作用、一定的组织,用条件来改变、提升它的作用,而且还启示我们,任何存在的…

《佛法在世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