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事物必定有它存在的价值意义。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活在责任义务里,哪怕是出家人的百丈禅师,他都“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可见真正的佛法,不是哲学,而是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里,它是离不开世间法的。
二、要以反省、去恶为学禅的起点
修行如果不把的自己的错误去掉,而想追求生命的解脱,那是缘木求鱼。因果法则不是一种概念游戏,而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步一步去实践的。首先,我们必须知道“错误是烦恼的原因,毁灭是罪恶的结果”。若要免于毁灭,就必须远离罪恶;要想免于烦恼,就要摆脱错误。所以我常说“烦恼与错误同在,罪恶与毁灭同步”。你活在错误里,不可能不烦恼;当你走向罪恶的同时,也不可能逃避毁灭的命运。所以我们必须常常反省,借着反省来发掘出我们生命的内涵。例如妇产科的婴儿房,每个婴儿都一样,自他不二,所呈现的都是人的本能,饿了就哭,吃饱了就睡。为什么长大之后会有各自不同的差别呢?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吸收色、声、香、味、触、法,而形成了他的表层意识,埋没了他的本来心态,形成种种的人格,种种“人之不同各如其面”的人,靠着反省,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构成我们表层意识的,有哪些偏去了个性?有哪些是妨碍我们事业成功的因素?不去掉它,我们就不会活得更好,就注定失败。只有靠着不断反省,反省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反省到妈妈生我们的时候,或者妈妈没有生我以前,如果反省得很认真、很彻底,不断地清除心垢,去掉学法的障碍,等到心垢障碍没有了,就瑜伽——联合。跟真理、佛法、宇宙的真实相联合,这时就能见到妈妈没有生你以前,也就是禅宗讲的本来面目。
你的本来面目,就是大宇宙的真实,因为你跟宇宙原本不是对立的,宇宙即你,你即宇宙。有许多人不肯反省,不从自己身上找答案,那烦恼永远切不断。试想。如果不是你做借了,说错了,领会错了,会有烦恼吗?绝对没有。两个人正在讲话,你进来他们不讲了,你说这两个人一定在骂我,其实人家是对你尊敬;你进来他们还在讲,你会说这两个人简直是目中无人嘛!诸如此类,做人如果想改变外在的一切,向外要求,你会越来越烦恼,它会恶性循环。只有从自己内在去找烦恼的根源,下最踏实的工夫去反省,用因果律来衡量自己、了解自已、要求自已,才是真正的佛教徒,也才有可能活得免于烦恼,才有可能日日昌好日,年年是好年。
三、以唯求心安为人生的取向
一个真正的禅者,他的生活不是卖弄机锋、表现幽默,虽然那也无害,但真正的受用,最踏实的应该以唯求心安为人生的取向。人生总有一个方向,所谓克已复礼、吃亏就是占便宜,这都不究竟;一个根本原则必须确立,必须坚持,那就是“唯求心安”。有个朋友好久没见,跑来跟我发牢骚,说他要退休啦!好人难做啦!说他如何尽职负责,副主管对他的考评,被他偷看到,其中误解很多,认为他没多大发展潜力……我说,你都应了过去我所讲的话:错误必得烦恼。你的考绩照道理你是不该看到才对呀!你偷偷看到了,那就错了,行为不光明嘛!你烦恼那是活该。我也常讲,人活着只求心安无愧,你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不建立在少数主观、偏见者的好恶之上。人要是没这种坚持,这种自我作主的态度,他会活得很无奈。你必须做到唯求心安,事事无愧,人活着是责任义务,如初祖达摩所说“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恋当今”这才是真正的解脱。
做人不要图侥幸,不要做令心不安的事,否则就是欺心,欺心则欺天。穴明理学的“心即理”跟禅有什么区别呢?如果说心是原本的心,理是原本的心理,脱离六尘的理,那么,禅就是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就是禅。能够有这个心胸,当然就心安无愧、洒脱自在。
达摩西来,少室面壁九所,为了等二祖,二祖慧可去见达摩,求什么?求心安。他说:“我心不宁,乞师预予安。”“拿心来,我给你安。”“找心找不到啊!”“那我给你安好了。”
这一问一答之间,就显示了一个禅者的中心取向——唯求心安。他告诉我们,人到了无心的时候心自安,也就是说:有心心不安,无心心自安。当你表面意识停止活动,一切妄想停止,本来真心抬头的时候,心里自然就是平安、安适,无所不安。修心如果放弃了求心安而想学禅,那是断然不会成功的。
四、以践行中道为心行轨范
中道是恰到好处,心行是心的想念与身体的作为。我们身体的一切动作,是反应心的想念,佛经上说“心行处灭”,心比行为更重要。有许多人认为,我只这么想一想,并没有做,但是心已经被污染了。妄想会使心陷入阴境,它是属于阴性的。
什么叫中道?有人说我这碗饭自己不吃给他吃,这叫中道吗?这不叫中道。有人说我做生意卖鸡蛋,别人两元一枚,我一元一个,那你的生意能做几天呢?你准备关门吧!这不是中道。也有人说,人家吵架找我评理的话,我谁也不得罪,大家都好,就我一个人不好,那叫中道吗?那是没有是非、不分善恶,这叫墙头草。真正的中道是什么呢?基本上是“无害”,比如我们丢几片苏打在醋瓶子里,经过发热、冷却以后,它就变成了中性,有没有胃病的人都可以喝。譬如做生意,我们赚钱,对方赚钱,没有任何人受到损害,这个叫中道。
有一天,我跟叶灯辉谈中道,我说你在干什么呀?他说在卖便当。我说你卖的便当,第一不能比别人贵,第二你自己也吃那种便当,这就是中道。如果你自己的便当自己都不敢吃,那就缺德了。我们人从生到死,样样讲求恰好处、自他兼利,而水是牺牲自己、成全别人。能够一生践行中道,必能通过中道,到达生命的圆满。人不可以轻言自我牺牲,必须衡量义与利之间,当国亡无日的时候,活着当亡国奴吗?那是应该牺牲,那是中道,但平常动不动就讲舍已为人,这是不正确的。
五、以齐家为修行的道场
出家人修行有寺庙,我们在家人只有一个家庭。齐家就是建立道场,然后运用道场。家是草昧与文明的分水岭。古时候没有家庭,只有部落、族群,人们相聚而麀(音一又,乱伦之意),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根本谈不到人格的自觉和人性的尊严。直到有了家庭以后,人性开始苏醒,生活的目的、生命的意义得到充实。有了家,才会父子相亲,夫妇有义;才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使每个人有自己的分际、自己的责任。而一个整洁、健全的家庭,也常常是培育圣贤豪杰的温床。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常有许多挫折、拂逆的事,家就是我们人生休歇、补给的避风港,不论你犯什么错误,在家庭中都能得到同情、包容。当我们信心动摇、意志消退的时候,家给我们适当的鼓励,给我们再奋斗的勇气。但是也有很不幸的家庭,报上报导的“钥匙儿童”,有父母养却没有父母管教,有问题去问老师。还有夫妻失和、貌合神离的……这样的家庭无法修行,这叫冤家、魔障。为了不使家庭变成魔窟,首先就要改变自己,拿别人当镜子努力改变自己,有些人在家里不是骂孩子就是教训太太,或者出现代沟,说自己父母亲太落后,这都是不正确的。当你看到了亲人的缺点,自己不要去犯,而不是去管他们。修行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想改变别人,总想把别人转变得很符合他的理想,这是错误、是自私、是暴君思想、是阿修罗的心态,不是修道人应该有的。你要想在家庭建立道场,不是改变别人,先要改变自己,自己变好的,家庭自然会变好。快则半年,慢也不会超过两年,就能见到效果。
相反的,你若不循这个道路,一天到晚发号施令,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对劲,嫌这个吃饭嘴响,嫌那个脚跷得不雅,家人看你回来都感到伤脑筋,那你在这个家岂不成了多余的人?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家庭建立得很好,然后一人仁,一有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由个人带动全家,以家的健全交织成健全的社会,由和谐的社会,建立安祥的国家,这才叫“严土熟生”。
严土熟生就是以家庭为起点,严土,庄严佛土;熟生,成熟众生。众生在情感和理智上都不够成熟,缺乏正见、缺乏慈悲。没有慈悲的社会就是矛盾、冲突、仇恨。没有正见的社会必定盲行妄作、乱七八糟。我们要成熟众生,就要弘扬佛法,启发众生的正见,建立众生的理性。一般人追求权势,追求物质享受,那是偏执,其实人的最大需要,一个是真理智的寄托,一个是真情感的发挥。如果这两样不能满足,再多的物质,也因欲壑难填。而不能填补生命的空虚。
我们为什么特别提出“齐家”的要求?因为对某一些人来说,“家者,枷也”,那是个很觉重的负担,也是障道的因缘,其主要原因是:人有一个意志力,不主宰自己,专门要求别人:有双眼睛,不回顾自己,专挑剔别人的毛病,这就是烦恼的根源。做为一个现代人,应该很清楚的体认到:如果没有一个温馨的家,就不可能有健全的下一代,乃至于我们的国家、人类的远景,都会就得黯淡。假如夫妻常常吵架,晴时多去偶阵雨,小孩半夜人会做噩梦、会哭;他本来可以成为圣贤豪杰的,结果从小被摧残得心灵破碎、人格分裂,为了适应大人。就得虚伪、说谎……做父母的应该推脱不掉这个责任。说“家”是培育圣贤豪杰的温床,并非要你溺爱孩子,因为温室里虽然可以四时不谢之花,但是培养不出栋梁之材。我们应该不断鼓励、充实孩子的勇气,养成孩子面对现实、不逃避现实,这样,家就是我们的道场。
有人说,在家修行若好的话,释迦牟尼又何必逃离王宫呢?这并不尽然,六祖大师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修行一样,我们看古往今来许多大居士、大士(就是大菩萨),他们都是在家庭修行的,佛教很多菩萨璎珞庄严,长发披肩,可以看出他们…
《佛法在世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