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美丽丰富又满足的人生。
◎唯一不犯错的人,就是那些从来不做任何事情的人。
◎“坚持到底”,是一种成功的万能钥匙,这种成功因素还没有找到代替品,它是那些能够成大功、立大业的人物的特殊性格。
◎完美的人生是无止境的理想,追求此一理想,必须不断超越自己,并提升自己。
◎世界上最近和最远的距离,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成功的重要条件,除了自己努力之外,还要加上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尊重他人的权利,就是道德的一种表现。实践自己的义务,就是尽职的一种表现。
◎知识是用学的,智慧是用悟的。
◎我们要多求智慧,不要只顾著求财富,一生受用不尽,求财富只能令人快乐一时。
◎绝对不要把知识与智慧混为一谈,知识可以帮助你谋生,智慧可以令你不枉此生。
◎善于利用时间的人,将拥有更多的财富。懒惰的人,才是真正的贫穷。
◎真正的自由,是心灵上的自由。心灵自由了,就没有人、事、物可以来束缚你了。
◎要抱持兴趣的态度,才能学到心得;要抱持乐观的态度,才能求到心安。
◎当你发现自己幼稚的时候,说明你已经开始走向成熟。
◎没有“自尊心”的人,即近于“自卑”。而对人“恭敬”的人,就是在“庄严”自己。
◎幽默的本身就是一种禅趣,因为“禅”是活泼生动又充满智慧的,唯有如此,才能随时引发出幽默,充满著『禅趣”与“自在”。
◎仁慈是心理和平的基本条件。
◎人生在世,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只有两种,一是健康,二是功德与罪过。能真正带得走的,只有功德与罪过了。
◎只有重重的跌倒了,人才会知道真正呵护自己的,并不是空中的高枝,而是地上的小草。
◎只有一种人能化解冤业,就是无报复心的人。不可以有报复心,愈报复冤仇愈深。
◎生命中最大的危机是什么?就是对别人或众生失去慈悲。
◎以感激的心情,宽容的精神,谦卑的态度,不断的学习、成长,追求改善目己,才能成就充实的人生。
◎一切事相都有两面观,不要只看一面,这样才更能看出真实面,亦是破除烦恼的方法。
◎常愧惭愧、谦卑的心,你会发觉自己是多么幸福。惭愧心使你心地庄严,人生更光明、更喜悦,而怀谦卑之心,则使你丰富了人生的旅途。
◎我们应当用喜悦的心情,去面对生命中无常的变化;抱持乐观的心情,去面对随时可能遭遇的挫折。要从顺逆中觉醒过来,无常是生命的真相,放下是最好的依靠。
◎愤怒有如刀的两刃,能伤害别人,也会伤到自己。而爱心、宽容,如香水能够自香,亦能使人常闻到香味。
◎心不安宁,任何角落都是牢狱。
◎成功者,有赢取别人掌声的决心,也要有给别人掌声的雅量。
◎恨就是牢狱,被囚禁在里面的人是我自己,而非找所憎恨之人。
◎心中常默念:“你我是弟兄,应彼此相爱,放弃各自的利己主张吧!”
◎成熟的人生观,必须能从多方面去了解人生,而对众生产生一种慈悯与宽恕。
◎时间是实现理想最根本的资源,要好好把握与利用。
◎世界上最大的财富是知足,一个知足的人,他内心充满著安祥与快乐,而一个不知足的人,他的内心则充满著埋怨与不安。
◎天下有两难,登天难,求人更难;地上有两苦,贫穷苦,病死更苦。
◎追求人生的幸福,不应在“物欲”做无理的要求,应从知足感恩中、喜舍奉献上去获得。
◎人,因为修行才显得尊贵,只有牺牲及奉献能丰富你的内在。
◎伦理是一种自发性的能力,不是一种外予的信条,它是从学习中得来的,也是透过明白事理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
◎心灵成熟,是要把自己训练成一个具有美德与智慧的人,依赖“爱”这永恒不变的真理,引导至我们完善光明境地。
◎真正的快乐,是无忧无虑的,人唯有在不断的牺牲奉献与行善中,才更能体会出其中的滋味。
◎能付出爱心就是福,因为有慈悲就没有敌人。能消除躁心就是慧,因为有智慧就没烦恼。
◎能怀著一颗“感恩心”的人,必定能忘记别人的缺点和错失。
◎有智慧的忍辱,是一种甘露;无智慧的忍辱,却是一种压抑。
◎有钱是一种“福报”,懂得正确使用金钱,则是一种“学问”与“智慧”的结晶。
◎要为享受生命而工作,不要只为生活而工作。
◎人间最好的恩德,是惭愧、感恩与愿力。
◎烦恼重的人,即使是芝小事,也会令他烦恼。想解脱自在的人,再天大的事都束缚不了他。
◎我的生命,如果有一个不可妥协的,或势不两立的敌人,不会是别人,恰恰就是我自己。
◎一个人是否成功,要看其所承受挫折、难堪,侮辱的耐力有多少。
◎人活著唯一的任务,就是要净化自己,发掘生命的唯一真实。
◎勇气不可失,信心不可无,世间没有“不能”与“无能”的事,只怕 --不肯。
◎生命尽管是有缺陷的,但生活是需要赞赏的,一个人如果否定自己的特质,不可能拥有美丽的人生,也不可能拥有幸福。
◎知足取决于内心的和谐 --美丽而开放的心灵,充满花朵、包含著爱、情感的独立、接纳自我。我们不必去追求爱或别人的赞美,而应该无条件的付出。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它使我们有宽大的心量。
◎网路连结了全世界的讯息,却接受不到人们心底真实的感情。
◎命运中没有偶然,一个人遇到顺境、逆境,完全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
◎要深入真理的核心,我们首先要先深入自己内心。
◎假如我们能正面的付出爱心,我们不会威胁别人,也不会感到受威胁。爱是和谐生活的唯一方式。
◎一个人能改善自己的缺点,强化自己的优点,这是个人成功的要务;一个老板如果能包容员工的缺失,甚至欣赏员工的优点,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情感的独立需要有爱心。寻找爱会让我们得不到完全的满足;然而,去爱别人却可以带给我们情感的独立和满足。爱别人不需耍考虑回报,爱和他人无关,爱是我们心灵的属性。
◎唯有无限的付出,我们才能真正拥有全部。
◎造成生命不断沉沦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太自私自利,忙著为自身的利益奔波,缺乏对他人的关怀和同情。
◎能够舍离,才能深入真理的核心。要远离执著,就不应该和任何人或事有所牵扯。这样既不会有爱恋也不会有憎恨,只有平等,对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对待。
◎聚精会神的聆听博学多闻的人谈话,不仅能增进自己的人际关系,获得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从中萃取丰富人生所需的养分。
◎良好的幽默态度是处理一切难题的良方。
◎在任何状况下,诚实还是最好的策略。人若能摒弃虚伪,则能获得极大的心灵平静。
◎每一种工作都蕴藏著无穷的乐趣,只是有些人不懂得怎样去发掘它们罢了。
◎乐观可以减轻病苦、乐观的人善于解决问题、乐观能成就一切。
◎要寻找完美的世界,须从内心去寻找。其中之一是“独立”,是情感的独立,不依赖别人的认同。
◎要了解生命的目的,你必须了解人性及其生存的生命界。
◎若你能学到知足,静下你的感官和定下你的心,你就能发现到生活真正的目的 --寻求永恒的幸福。
◎知足是控制感官疯狂倾向的唯一办法,我们不应做感官的奴隶,须做感官的主人。
◎生活的本身就是生活的目的,但是目的不足来自于外在,而是我们自己创造的!
◎每次静坐片刻,引领我们回归自我,因此我们应以全然享受的方式来静坐。不论我们是在吃一颗橘子、喝一杯茶或行禅片刻,即必须抱持“无所得”的心情。
◎心如工厂,有严格的品管,正常的作业流程,良好的环保观念,必定能制造出上好的产品。生活里,拥有一颗经过品管的“不动之心”,没有是非的污水,没有烦恼的黑烟,如此清净, 人人才欢喜亲近“放光的人”。
◎财富无法熄灭欲望的渴求,斗争无法产生真正的胜利,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心灵的平静与道德的开展。
◎佛陀在他的教诲中,提供了我们道德行为的准则,他认为人们虽然生活在无常的痛苦中,然而只要我们学会了认清自我,并且依循佛法自我持守,便能体会到实质的幸福、喜乐。
◎佛教不是要拿来作学问的,而是要人在寻常生活中引导自己发掘生命的意义及目的。
◎试著放松身心,尝试不受不相干的事情烦扰,让它们随来随去。
◎人一生气,他就在地狱的境界中。无嗔的心是清凉、新鲜和理智的,是真正快乐、同情与爱的基础。
◎人往往祈求祥和,然而,只有在内心的冲突解决后,世上才有和平呈现。
◎往好处想的人,快乐满怀;往悲观看的人,痛苦不已。
◎知识是世界上的成功之钥,沉思是领悟完美幸福的良器,而道德则为二者所需。
◎快乐的秘诀与成功的生活均在于现必须做的事。
◎钟爱百样事的人,同样也有百种悲苦,无所爱的人也就没有痛苦,这种人才能从悲苦中解脱。
◎认知心中爱和理解的种子,我们是园丁,确认、灌溉、耕耘最好的种子。我们需要真挚的坚信;在我们心中有好种子。
◎要学著接触你心中的正面种子与苦难种子。
◎愿我有能力去认知、去接触心中喜悦与快乐的种子。这是很重要的修行。
◎佛陀希望我们耕耘的爱,不是占有或执著的爱。我们所的人,不分老少,都有执著的倾向。在呱呱堕地那刻,无明和我执就已经在那里了。每当我们爱一个人的时侯,就产生占有的倾向。在被爱的时侯,则希望能得到爱人所有的注意力,不希望他去爱其它人。占有的爱与独裁无异。
◎想要控制所爱的人,主宰他能做的事、不能做的事。在健全的感情关系中,是有一定的占有和执著,但如果…
《青年手册(海涛法师编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