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界…………………或法识界
三六相对,六尘是六识之所对,六根是六识之所依。十二处明根、尘有时而识或无,十八界明六识有时必与六根、六尘俱有。六三相配成六个三和合:初即眼、色、识三和合,乃至终即意、法、识三和合。每个三中之识有时,必有所依所对之根及尘,由所依根名眼识等,亦可依尘名色识等。然识与根及尘各为一族,各有其种,并非眼或色等之所生起。眼或色等,特为其必须之所依、所对。根、尘较识粗显,故借为名。仿七八识持业立名,亦可名六识曰见识、闻识、嗅识、尝识、觉识、知识,今仍旧贯,曰眼识等。
明此十八界之种族,依大小乘通义:五尘与五根之十界,为纯粹之色法。其所含种子之类别,约为十四──其实青黄等可别立种子,不如四大重要,故不别立。小乘实极微论,则说极微与极微集,近于原子质点之说。大乘破之,今不究论──:色等五尘,每界至少含八类之色种,即四大种及色、香、味、触种。四大以随何种增胜,现为何大。依持四大,色等亦依何种增胜现为色或香等。声之种子或有或无,虽不常现,推理亦应说有,则有九类色种。至于五根,更有增加,至少含九类之色种。谓四大种及色、香、味、触种,别加一身根种,成为身根。若加声种,则有十类。至于眼、耳、鼻、舌四根,每根至少含十类之色种,依身根九,别加一眼根种乃成眼根;耳、鼻、舌根,亦复如是。若加声种,应各各含十一类之色种──此中色种,皆指物质种子而言──。但随任何一界之种子类增胜,即现行为何界。四大、五尘为器身之通依,眼等四根依之各立。五根又有真根及根依处,表观形体乃根依处,介于器与根身之间,亦但含四大、五尘之九种。真根──净色根──如科学所言之神经,唯是清净四大等纯净色,如净醍醐,天眼之所见故,乃别加眼等之色种所成。净色身根,又为眼、耳等根之联络及所依;心脏或脑髓等,应知皆净色身根摄。眼等五识各别依净色根,了别色等五尘。眼、耳根离尘而发识,取不等量境;鼻、舌根反是;意识则依意根了别法尘,或兼依五识而了别六尘。故前五识名“别了自境识”,或唯见色、或唯闻声等故;意识名“总了诸境识”,了法尘亦了香等故。然若无五根发五识为意识之所依,别意识亦不能了知声等,故五根间接亦为意识之依也。识之了知分别,大类分三:一曰、自性分别,即是感觉、直觉,此为六识均具;二曰、随念分别,念即记忆;三曰、计度分别,度即推论。后二、唯意识之所有。意根、小乘说前刹那六识,大乘说前刹那八识,或别指第七识。法尘界则内容繁复,非此所能详究。
第二节 五位百法
一 五位百法概论
百法散见于瑜伽、显扬、集论及五蕴论等,名数亦非整百。五蕴论不摄无为法,则唯九十四法;显扬说真如为善、恶、无记三种,别加四大,则为百零六法;而采集百法为五位之组织者,则为剖解“一切法无我”句之大乘百法明门论。此论成一切法无我,同时亦即成一切法唯识。五位之分,虽似俱舍之说,其实为世亲转立成唯识论之基础。以诸法补特伽罗无我束小乘诸部,以法无我通摄大乘诸部,以法唯识条贯大乘法相,造端宏大,莫逾于此。识自性位说八识法;识相应位说五十一心所有法;前二位所变位,说十一类色法;前三位分位位,说二十四心不相应行法;前四位实性位,说六种无为法。实性由前四位之所显示,曰四所显示故。分位依前三位差别,曰三所差别故。所变是前二位现起之影,曰二所现影故。相应是识之随从者,曰与此相应故。识自性是能变现法,曰一切最胜故。故才举识言而百法齐彰,系统秩然,有条不紊,如提网之纲、振衣之领也。先列简表于此:
┌前 六 识┐
┌识自性位┤末 那 识├共八法───────┐
│ └阿 赖 耶 识┘ │
│ ┌五 遍 行 心 所┐ │
│ │五 别 境 心 所│ │
│识相应位┤十 一 善 心 所├共五十一法 │
│ │二十六烦恼心所│ │
│ └四 不 定 心 所┘ │
五位┤ ┌五 根┐ │
│二所变位┤五 尘├共十一法 │
│ └法处所摄色┘ │
│ ┌识 分 位 一┐ │
│ │心 所 分 位 一 │ │
│三分位位┤识 心 所 分 位 三├共二十四法 │
│ │色 分 位 三│ │
│ └识心所色分位十六 ┘ │
│ ┌差别无为五┐ │
└四实性位┤ ├共六法 ───────┘
└平等无为一┘
二 识自性位
此虽未说大乘唯识胜义,成立诸法唯识,然八识既为现实之蕴素,前各节中已涉论及。今应出其名义,从显到幽,次第而说。第一眼识以至第六意识,已如前述,唯第七识与第八识兹当建说。并先略辨心意识名:心字义最宽泛,或指肉团心脏,乃身依处及身根之一分。然世间古人说心脏为精神作用之物质基础,与近人说脑髓无异;而极端十二处教之小乘上座部或大乘密宗──大佛顶经亦含此义──,亦隐然说肉心以为“意根”,然违反大小乘共通正义,此应拣除。或持一元唯心论者,义说真如曰坚实心;此虽以真如是心心所等真实性故得名曰心,就能显名所显,虽不相离亦不相即心等之性非即是心,且易近于一元论故,今亦拣除。除此尚余二义:一、虑知义曰心:此为一切精神作用通名,等于近人与物质对立之精神一名,亦即同于心灵一名。佛学中曰心王──即八识──、心使──即五十一心所──,或如龙猛摄一切法为色、心之二法。心之一名,皆通名一切有能知用之事者,此为心之通义。二、集起义曰心:小乘有部及大乘法相中,皆说心、集起义,意、思量义,识、了别义。又皆说心、意、识三,但名义差别,事体同一。唯指识之自身曰心,故此中亦直以八识曰心,诸识相应则名心所有法。心之所有,非即心也。此为心之专义,在八识教,于专义中更为区别,令心、意、识义于八识之中,随胜各占一相当之位置。则第八识名心,集诸法种而起现行,此最胜故。以第七识名意,恒审思量此最胜故。以前六识或第六识名识,了别别境此最胜故。此为心之特义。由此乃可以心、义之特义,以论后之二识。第六识特名识,则前五识可特名了。了者、觉义,二十唯识颂说:心、意、识、了,名之差别,并举了为四故。又前五识但各了自境故,第六识乃了知别别诸境,且为前五之分别依,具随念等三种分别,别义最胜、故应名识。此识为动身发语之冢宰,约为三类:一曰、明意识,与前五识同一刹那明证五尘境故;二曰、乱意识,前五根病及酒醉被术等迫令意识昏迷错乱,于现前非现前境上虚谬分别;三曰、独意识,脱离前五识尘,独了别法尘故。此又分三:曰散位识,非定非梦之意识是;曰定位识,住定境时之意识是;曰梦位识,眠心相应之意识是。第七末那亦译为意,虽与第六同名意识,然义不同。第六正名依意根识,比如依眼根识名为眼识,识非眼根;依意根识名为意识,识非意根。依他立名,属依主释。意以思量为义,思虑审量于事理之作用,是谓思量。虽复诸识通有,然第七识“恒时审决思量”我无我性,作用特胜;异于前五识之不恒不审,第六识之审而不恒,第八识之恒而不审,故依自识胜用名为意识,属持业释。又此末那为第六识所依之真意根,必此有故彼有,同时有故,近为依故。云八识无间灭为意根者,随顺未立八识而说前灭六识为意根之余教,假说为意根耳。就吾人心理作用切言之,即名“最幽密之恒无间断自我觉”为末那,亦即为恒求自我永存之意志,非此则无我非我别,亦无恒求自我生存意志。然佛陀等恒审无我,而随所化缘生,亦此意识;或名此识为染污意,非通义也。第八识集起义胜故名心,然有多名:一、阿赖耶,此译为藏,能摄藏一切种子故,为诸业果所隐藏故,是末那所执藏为自我故。二、毗播迦,此译异熟,由昔时异性──善不善性──之业成熟,为此时异性──无记性──之果体故。三、阿陀那,此译为“持”,持诸种不失故,持一期身器不坏故,持有情身为自体舍身取身流转相续故。四、所知依,诸所知事皆以此为依故。五、一切种,本有新熏一切种子潜在识中无别体故。六、庵摩罗,此译无垢,乃佛陀清净第八之专名,或称此为第九识者非是。就吾人心思作用切言之,即为末那自我觉所觉之“自我”,然此识亦是刹那生灭相续而从缘变易者;认为常住唯一实在之主宰我,诚为大谬。识自性位之八识,略如此。
三 识相应位概论
相应义有通别:通义、则诸法之相契皆名相应,若瑜伽师四相应位,大涅槃经七十二相应位,持咒者说三密相应,语诚者说心口相应。别义、专就心与心所有法而言,有四义故名为相应。瑜伽论云:一、刹那之同一:心与相应诸心所,必起于同一刹那,一聚心心所法起必同时,决无前后,以此一刹那之心所,决不能与前一刹那之心相应故。二、所依之同一:心心所法近依有二:一、俱有依,即根;二、开导依,即等无间。一聚心心所法之起,必同依一根及一等无间,非然即不相应。三、所知之相等:作心心所之所知缘,虽为心与各心所各变之“相分”,然心若以青为所缘,各心所亦必以青为所缘;虽总别异而必相似等,然非同一,故曰相等。四、事体之相等:心及心所各各之自身名事体,等谓其数相等。一识只有一受及一思等在同刹那同聚俱起,决无二识共一受或思等,二受或二思等俱一识等;数等而非体一,故曰相等;俱舍论等说五同一,第一、第二无甚区别。第四事体同一,此改事体相等;第五行相同一,此改所知相等,以小乘行相即大乘之所知故。第三所缘同一,以小乘之所缘是心外之极微、极微集或余实物故,此弃不取。故心与心所以四义说名相应。余法非能知故,无有所知不能有所知之相等,故非心…
《真现实论宗依论(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