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研几至教,在明真理云者,不乖谬于诸法真实相之所诠理也。然诸法之真实相如何欤?兹请从而研究之:(注六)
丙 真实之性相(注七)
然此真实相,约言之、则曰“无我缘成”而已。云何法界诸法──宇宙万有──之真相,即是无我缘成耶?宇宙万有之起源为如何?各家学说不同。在昔印度有主一神者:如梵天派,则以一切万有皆以梵天为本源,与基督教、回教等略同。有主二元论者:如僧佉派,以一切有情各各有一“自我”,此我为精神的,竖穷横遍而无相;我之对面,有微隐不同而不可知的原素,略同中国所言太极,谓之“自性”。由此自我向自性要求享受,乃和合而起作用,转变成人生宇宙形形色色之万有。此则偏于精神方面,似西洋之唯心论。更有主张唯物者:从现实之万有,仔细分析,分至不可分处,彼则以此为万有之本源。故有主张唯动、暖、坚、湿之微子若,与近今之唯物的一元论略同。
综观上说,虽纷歧不同,然有一共同点:即皆从所生现实之果而推究现实外能生之因不得,于是乃从现象因果以外,复立一本体为万有之起源。若以佛法观之,虽各有相当道著之处,但落于偏见,未能彻底明了万有之真相。惟佛法不从现象以外建立本体,但观缘成现象而了其无我。缘、即万有现行所必需之关系条件;然不能确指一物,以万有现象各别不同故,其所必需之关系条件亦各别不同。万有但从此各别不同之关系条件所成,非专从一天神或自我、自性、或地水火风等所生。其现象如何即说明其为如何,不再画蛇添足,建立本体,故曰:“法尔如是”。诸家不明此理,妄有所说,若衡以缘成之义,实无存在之性。是以佛陀兴世,外道披靡也。
复次、一法生起,关系条件多至不可纪极。仔细剖析,复有亲疏不同:凡为此法生起之主要条件者,谓之亲因缘;凡助成此法之生起者,谓之增上缘。有情心法之生起,其增上缘中更有前后引生连持不断之等无间缘,及为能缘之所虑而托彼生起之所缘缘。由此亲疏二缘论之,一法生起,表面虽似简单,而内容至为繁赜。如吾人渺小七尺之躯,浅识者但知从父母所生,不知父母但为疏远之增上缘,而构成人身之主要条件为过去精神活动之业识。而此精神活动,又各有其必需之自类条件。递而上之,条件中更有条件,前前乃不见其起始。而吾人现身之活动,又影响他种事物,为构成他种事物之主要条件或助成条件;推而下之,后后乃不见其终尽。故吾人之一举一动,影响于社会人群至为重大。但由各人毅力之雄否,其结果有迟速之不同耳。非是强者得果而弱者消灭也。此但就人身主要条件,推其繁赜。若更从增上缘论之:父母所生成之吾身,又必有其资生必要条件,若衣食居处,若亲戚朋友,而衣食居处、亲戚朋友等又各有其自类条件。横而论之,无有边际,与大宇内万有诸法皆有增上关系;竖而论之、过去过去、未来未来皆有亲因、增上,或无间关系。非此法决定从某时间或依某法而单独生起。以缘成法界,无始终、无边中、光光相遍,互存无碍,法尔如是也。虽集各种关系条件而使此一法现前,而在各种关系上实无此一法之实性,亦非有一大力创造者主宰乎其间,故曰无我。明此无我之理,诸法但有因果条件关系,非离此法现象外而另有一实体存在。此佛说所以异于外道说,而亦无我真胜义性之所在也。
既知诸法无我,而大乘佛说复建立种种缘生因果相者,以愚昧者不了缘起性空之理,妄执一因不平等因;故佛方便解说,除其种种迷执,欲其证入圆明空海得无上正遍知觉也。故以俗谛论之,法法全彰,因果不乱;以真谛论之,相相全空,因果俱泯。有真谛故,即世离世,得成超人之正觉,有俗谛故,不舍世间,得成大悲之普度。佛法无边,二谛摄之亦无不尽。又无我故缘成,亦缘成故无我,无我则非有而即空,缘成则非空而即有。无我缘成,非空非有,缘成无我,即有即空。天台之一心三观与贤首之法界十玄及禅、密、净诸宗义,无我缘成,摄无不尽。明此,则通达诸法真实相,可以了然无惑而生信矣!
五 立净信──受三皈依
“净信”云者,成唯识卷六云:
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然信差别,略有三种:一、信实有,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三、信有能,谓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由斯对治不信彼心,爱乐证修世出世善。忍谓胜解,此即信因;乐欲谓欲,即是信果。确陈此信自相是何?岂不适言心净为性。此犹未了,彼心净言,若净即心,应非心所?若令心净,惭等何别?心俱净法,为难亦然?此性澄清能净心等,以心胜故立心净名,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惭等虽善,非净为相,此净为相,无滥彼失。又诸染法,各别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信正翻彼,故净为相。有说信者爱乐为相,应通三性,体应即欲,又应苦、集非信所缘!有执信者随顺为相,应通三性,即胜解欲:若印顺者,即胜解故;若乐顺者,即是欲故;离彼二体,无顺相故。由此应知心净是信。
故净信者,净即是信。此净信非世俗之所云信,乃大觉之根本,众善之元首也。故华严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马鸣大士之为“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造起信论,亦说四信:曰信根本、信佛、信法、信僧。此同识论信实、信德。而确立信心以公布龙天三宝表示无复疑悔者,即受三皈以为佛子是也。明真理而起信,即所谓胜解深忍以为信因也;故不解真理之迷信,非此所云信也。由起信而发愿,即所谓乐欲以为信果也;信而不乐欲以发大誓愿,亦假信而非真信也。故净信即须继之以宏愿。
六 发宏愿
成唯识论云;“谓愿有二;一、求菩提愿,二、利乐他愿”。又谓:“愿以欲、胜解及信为自性”。瑜伽师地论三十五云:
菩萨最初发心于诸菩萨所有正愿,是初正愿,普能摄受其余正愿,是故发心以初正愿为其自性。又诸菩萨起正愿心求菩提时,发如是心说如是言:“愿我决定当证无上正等菩提,能作有情一切义利,毕竟安处究竟涅槃及以如来广大智中”!如是发心,定自希求无上菩提及求能作有情义利,是故发心以定希求为其行相。又诸菩萨缘大菩提及缘有情一切义利发心希求,非无所缘;是故发心以大菩提及诸有情一切义利为所缘境。又诸菩萨最初发心,能摄一切菩提分法殊胜善根为上首故,是善极善、是贤极贤、是妙极妙,能违一切有情处所三业恶行功德相应。又诸最初发心所起正愿,于余一切希求世间出世间义妙善正愿,最为第一,最为无上!如是应知最初发心有五种相:一者、自性,二者、行相,三者、所缘,四者、功德,五者、最胜。
求菩提及利乐他之二愿行相,他处皆说为四,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果无上誓愿成”。誓度众生即利乐他,誓成佛果即求菩提;而断烦恼与学法门,即为成佛度生所修本行。克论所愿,则在成佛、度生而已。故唯识二愿,等于余处之四愿。真言宗更加“福智无边誓愿集”为五。其实此已包括成佛果中,不应更立。故以上求下化为境,则唯二愿;以缘四谛为境,则发四愿。今从四谛,故发四弘誓愿,谓:缘三界、九地、五趣诸有情苦之苦谛为境,发度生弘誓愿;缘自及他集起诸苦等烦恼业之集谛为境,发断惑弘誓愿;缘十度、四摄等菩萨行法之道谛为境,发学法弘誓愿;缘佛果福智圆满之灭谛为境,发成佛弘誓愿。愿是正希求相,加誓则更深固坚牢,不可退转。真正发此四大愿誓,是谓初发深固大菩提心,亦曰始立以佛法救世志。
修行第二
一 勇牺牲──财施法施无畏施
救有情者,动乎悲也;发宏愿者,决乎心也。悲心既起,则牺牲一己身财以赴有情之急难,自沛然而莫之能御。犹见孺子将入井而匍匐往救之也。牺牲者,施舍也。施为六度之首,不能施舍,则悭贪我身我所有财、法,凡百所为,皆在自私,而利他为人之大乘永无趋入之门。故佛法救世主义之修行,必先之以“勇牺牲”也。能勇牺牲,则有威力,一人拼死,万夫辟易;能勇牺牲则有功德,为众亡己,天下归仰。最近、予为救度强资阶级之恐慌,尝告以施舍之道云:(注八)
布施有三:一者、财施:资本者向来贪得无厌,悭吝自私,以之拥有多财,而别成资本阶级,今则灾祸临身矣!若能澈底觉悟,发大慈悲,将一切资养身命之衣食住等、凡民法上规定为所有权之财产,最后乃至为财产所资养之身命亦可舍施,若舍身为道,舍生取义之类。而发愿舍一切自私之财物以至身命,专以布施全地球一切贫困劳苦之群众,哀怜爱顾,犹如对眷属亲友一般;则外其身而身弥存,外其财而财弥荣,自然与全地球人类得享共存共荣之幸福。此资本阶级所当由之以自度度他而共进于道者也。
二者、无畏施:强权者向来凭其权力威势,钳制民族,征掠他国,以之别成强权阶级,今亦灾祸临身矣!若能澈底觉悟,大发慈悲,将使用军、警、政、教、法律、捭阖等等以慑伏人、恐吓人、使人怖畏之利器,乃至为利器所维护的权位亦可舍施,若释迦之弃国修行,泰伯之让王成德,而发愿舍一切自私之利器以至权位,专以布施全地球一切弱小衰残之群众,解救匡扶,犹如对眷属亲友一般;则外其位而位弥尊,外其利而利弥安,自然与全地球人类得共尊共安之幸福。此强权阶级所当由之以自度度他而共进于道者也。
三者、法施:法者,人类在大自然中以之共存、共荣、共尊、共安之理法也。此须宅心公溥,处境优越者,乃能明察而谛审及之。而强权资本阶级,席丰履厚,取精用宏,对于学识之修养往往过人一等。但向来予智自雄,惟竞私利,良法美行转成肆恶之具,故古人有“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之愤语。今若能以大公无我之心,…
《佛法救世主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