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三)▪P13

  ..续本文上一页的婚姻,这个罪孽就跟杀人相同了。唉!造恶的人,何必要徒然的丧失自己的天良,而去造下这个大孽啊!至于夫妇本是和好,或是因为岳家嫌女婿出身贫贱而生离间,或是公婆因为媳妇贫穷而听信谗言,这又是贼杀亲人,比起用木棒和刀来杀,还要厉害的多了,这些都要引以为戒。至于嫌弃贫穷而悔婚,依恃势力而强娶,尤其是有害天理。倘使法官徇私,枉曲的裁判别人离婚,则是大损他的阴德,必定会遭天谴,这是法官应当要引以为戒的。

  故事一:

  四明葛鼎鼐,在学宫读书的时候,每天上学都要经过土地庙。有一天,庙祝梦到土地神告诉他说:“葛状元每次经过这里的时候,我都得起立向他致意,希望你能为我筑一道小墙,以便遮挡他啊!”庙祝就照著土地神的意思,开始准备建筑一道小墙;刚刚才找好了工人,就又梦到土地神托梦给他说:“不用建小墙了,葛鼎鼐替人家写了离婚书,他的功名已经被上天一笔削尽,所以我不用再向他起立致意了。”原来当时有位乡人,准备要抛弃妻子;但是他不会写字,于是就请托葛鼎鼐代笔帮他写。葛鼎鼐听了庙祝的话,大为后悔,就尽全力挽回乡人夫妇的婚姻;后来他只考中了乡榜,也就是省里面所举办选拔举人的考试,官也只做到了副使的职位。

  故事二:

  郑叔通在他小的时候,父母就为他和夏家的小女孩缔结了婚约;等到长大之后,考取了功名,而夏家的女儿,却因为生病而变成了哑吧;所以郑叔通的伯伯叔叔们,都劝他别娶夏家的女儿,郑叔通则坚持非娶不可,他说:“夏家的女儿,我若是不娶她,她就会没有归宿啊!而且我是在她没变哑吧之前,就和她订婚了;现在她变成了哑吧,我就要抛弃她,实在于心不忍啊!”于是郑叔通竟然就娶了夏女为妻。后来他的官位,做到了侍从,儿子也考取了功名。

  【嘉言】

  宋朝司马温公家训说道:“凡是议订婚姻,应当先要察看男女双方的品行,和他们的家法,应该都弄清楚,不可以只是羡慕对方的富贵;如果女婿果然贤能,现在虽然贫贱,怎么知道来日他不会富贵呢?如果女婿不肖,今天虽然富贵,又怎么知道来日他不会贫贱呢?而妻子更是家庭盛衰的关键,如果只是为了羡慕她娘家一时的富贵,而娶她为妻;她就会依恃著娘家的富贵,而轻视丈夫,不尊重公婆,养成了骄傲妒嫉的个性,以后家中就永远不得安宁了;就算是因为妻子的财富而致富,依靠著娘家的势力而升官,若是有丈夫志气的男人,能不感到惭愧吗?又世俗之人,喜欢在婴儿的时候,就为孩子轻易的许诺婚约,等到孩子长大之后,或是不肖,变成了无赖,或是身染恶疾,或是家贫而挨饿受冻,或是到远方做官,于是就不守信用,违反婚约;因此而造成打官司的例子,实在很多啊!所以不管是男孩女孩,都要等到他们长大以后,再为他们议婚;然后经过彼此的书信往返,男方派人到女方家送礼,表示要娶女方为妻的程序,再经过几个月的交往观察,才可以完婚;这样就不会发生结婚之后后悔的事情,这种的规矩,也是后世的人应该学习效法的啊!”

  苟富而骄。

  【解释】

  苟且致富,侥幸的得到财富,就骄傲自大。

  【分析】

  苟,就是论语上面所说的“苟富矣”的苟,意思是说不必是大富,只要是苟富,就骄傲自大起来了;很清楚的写出了,小人一下子有了钱,就无知妄为的样子。因为有了钱,就会骄傲,骄傲就会奢侈,奢侈就会浪费,浪费就会贪取不义之财,剥削别人以肥自己;这种人必定会仗恃著钱财而凶暴倔强,欺凌乡里同胞,轻慢亲戚朋友;自己的享受可以一挥千金,而对待别人则是一毛不拔。然而权势纵然显赫,也是容易消尽;况且天的道理,总是讳忌满盈的;所以骄傲尚未加于别人,自己就会先遭受到灾祸,而且这种的事情,屡试不爽啊!

  故事:

  从前有位富翁杨溪,性情贪婪,见识浅薄,而且器量狭小;他所储存累积的金银财宝、布匹粮食、日益的在增加;他的朋友陈栋塘就劝他说:“一个光是累积财富而不懂得布施的人,必定会遭到奇祸啊!你为什么不做些施舍的善事,这样才能够长久的保有您的财富啊!”结果杨溪不肯听陈栋塘的劝告;过了两三年,陈栋塘就告诉别人说:“根据我的观察,杨溪的灾难就快要到了,以前他只是贪心吝啬,令人轻视而已;近来听说他变得愈来愈骄傲蛮横,待人刻薄,不讲道理;甚至什么坏事都敢做,这难道不是他自己在加速的招来灾祸吗?”陈栋塘讲完之后没多久,果然杨溪就被盗贼所杀。

  【嘉言】

  古人说:“恭敬节俭,是一个人福报的开始;骄傲吝啬,则是一个人灾祸的征兆;所以肯修福报的人,可以渐渐的获得吉祥幸福;而敢做恶事勾当的人,往往就会忽然的倒了下来;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不知道有多少啊!”

  苟免无耻。

  【解释】

  不当免而求幸免,毫无羞耻之心。

  【分析】

  佛说:“我有二白法,能够救度一切众生;什么叫做二白法呢?一个叫做惭,一个叫做愧。”孔子说:“行己有耻。”意思是说:“对自己偏差的行为,要有感到羞愧的心啊!”礼记上说:“临难毋苟免。”也就是说:“一个人在面临灾难的时候,不可以心存希求自己能够苟且侥幸,躲避这个灾难。”现在有许多人,不顾做人的道理和法律的规定,以求得侥幸的苟免于难,而且又毫无羞耻之心,这种人实在是太没有格调太差劲了!

  故事一:

  唐朝的哥舒翰和安禄山,同为唐朝的大将,两人经常为了些事情,而争执斗气不下;等到安禄山造反,哥舒翰被安禄山的军队捉到,带到他的面前,安禄山就对哥舒翰说:“你以前常常轻视我,现在你说该怎么办呢?”哥舒翰就伏在地上回答道:“臣的肉眼,不能够认识您这位圣人啊!”安禄山听了大笑,就封他为司空;后来安禄山把投降他的唐将全都杀光,哥舒翰竟然也被杀死。

  故事二:

  宋朝的大臣范纯仁,也就是范仲淹的儿子,曾经与司马光议论朝政,两人的意见不合;后来朝廷之中,小人当道,就要治司马光这些正人君子的罪;而另外一位大臣韩维,因为在司马光当权的时候,跟司马光不合;因而就得以幸免,没有被朝廷治罪。有人就劝范纯仁说:“你可以借著韩维的先例,请求朝廷宽免,不用治你的罪啊!”范纯仁说:“我从前和司马光同朝议论国事,就算是意见不合,也是对的;今天若是为了求得自己的苟免,不被朝廷治罪,那就不对了啊!人若是活著,而心中有愧,还不如心中无愧而死的好!”于是范纯仁就被朝廷贬官,流放到很远的地方。

  【再析】

  鲁子晋先生说:“不应当免而幸免,就叫做苟免;这种人应该要深深的感到惭愧自责啊!”现在居然有一批人,仗恃著自己掌权得势,就对忠良之士被杀,反而嗤之以鼻;对节义之人遇害,反而大加讥讽;此辈小人,虽然苟且保全了性命,但是他们的良心,都已经先死掉了啊!他们还有什么颜面见人呢?我们也不必再谈论,他们死后遭人唾骂的果报了。至于市井小人,为非作歹,纵然能够幸免躲避刑罚的灾祸,他却不知道这正是上天要加深他的灾祸啊!于是他就继续习惯的为非作歹,而且毫无羞耻之心,和悔改之意;最后终究难逃天理法网的制裁;至死都不觉悟,实在是太悲哀了啊!”

  认恩推过。

  【解释】

  把别人的恩,冒认为是自己所施的恩,企图讨好;把自己的过,反而推在别人的身上,企图卸责。

  【分析】

  不是自己所施的恩惠而冒认,不过是一时讨好对方的计策;只要对方稍加的探究,必定就会知道事实的真相;这样对方不但不会感激自己,反而会轻视自己捏造事实,无中生有。事实上,自己所造的过失,而想推诿给别人,不过是一时推卸责任的计谋,别人只要稍加的探究,必定就会知道事实的真相;这样他人不但不会原谅自己,反而更增加了别人对自己狡猾的憎厌;所以小人真是冤枉的做了小人啊!

  故事一:

  宋朝的宰相王曾,有人向他请托,希望能够提拔自己升官,或是调一个好差事,王曾必定会面带严肃的予以拒绝。而被王曾提拔任用的人,他又绝口不向当事人提起。王曾的孙子就对他说:“爹,您为什么不告诉那些曾经被您提拔过的人呢?”王曾回答说:“孩子啊!任用贤人是皇上的事;若是告诉他们,使他们知道是被谁推荐的,是被谁提拔的,这就是徇私情,卖私人的恩情了。”

  故事二:

  兴山县的县衙里,有位县吏很会骗人,县官每次施人恩惠的时候,他就会说:“这全都是我向县官吹嘘的力量啊!”县官或是饶恕了某人,不再责备处罚了,他就又会说:“这全都是我替他关说维持的功劳啊!”凡是县衙所推行不错的政令,他都认为是自己所施的恩惠,大家都称赞他确实有旋转乾坤的力量。后来县官犯法出了事,上级长官就把他和县官一齐捉起来查办,并且对他说:“县官全听你的话,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你主使的,所以你难辞其罪。”竟把他活活的鞭打到死。

  故事三:

  明朝有一位状元王华,在担任官职的时候,有人竟然诬告他。别人就劝他为自己辩白,王华就说:“这是我同年同榜考中功名的朋友所做的事情,若是我为自己辩白的话,那就是攻讦朋友啊!”王华竟然因此而不为自己辩白。后来他的儿子王守仁(也就是王阳明先生),在京城做官的时候,听到京城里的读书人,为了这件事情而议论纷纷,他就想要上书皇帝,为父亲被诬的事情辩解;王华知道儿子想要为自己辩解,就立刻写了一封快信,制止王阳明这么做;并且向他说:“你以为这件事情,是你爹的耻辱吗?我本来就没有任何可耻的事情啊!今天你却要无缘无故的攻讦举发我的朋友,你这样做,反而成为我的一大耻辱啊!”王阳明听了父亲的劝告,就不再上书为父亲辩解了。

  【再析】

  宁可承认是自己的过失,也不愿意宣扬朋友的错误;这种的修养,岂非超出了常人万万倍之上了吗?像有这种修养的人,怎么可能会把自己的过失推给别人呢…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