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十二“史乘”)。
七日,大师抵洛阳。马青苑师长欢宴于西工。翌日,游龙门、白马寺诸胜(海十三、二“史料”)。十日,大师过临潼,就浴于华清池。傍晚,偕康寄遥至西安(海十二、十一“史乘”;海十三、二“史料”)。按:大师过洛阳与临潼之游踪,见“史料”康寄遥之“太虚法师弘法记”。惟该记日后追记,时日参差,今概依“史乘”所记为正。十一日,西安佛教界及善团,假卧龙寺佛教会,举行欢迎会。大师讲“西安佛教复兴之希望”(海十二、十一“史乘”)。十二日,大师往城南,瞻礼大荐福寺,大兴善寺,大慈恩寺。翌日,往兴教寺,礼玄奘、窥基、圆测之塔。归途、礼杜顺塔(海十三、二“史料”)。十六日,大师在寂园──康寄遥母坟园,开慈恩宗寺创立会,大师被举为宗长(海十二、十一“史乘”)。十七日,大师讲“佛教对于中国文化之影响”于西安高级中学(文“注”)
。十八日,上午,民乐园开各界欢迎大会;大师讲“大雄大力大无畏之佛法”(海十二、十一“史乘”;十三、二“史料”)。下午,杨虎城主席欢宴大师于西关新城大楼,与王参谋长一山,来秘书长等晤谈。大师为讲“心理革命”(海十二,十一“史乘”;十三、二“史料”;文)。大师在陕,与陕中缁素,“为日本犯中国电告其国佛教徒”(电)。十九日,大师开讲“弥勒上生经”于慈恩寺(海十二、十一“史乘”)。二十三日,大师再游临潼(海十三、二“史料”)。二十六日,大师于卧龙寺,开讲金刚经;十一月六日圆满(海十三、二“史料”)。十一月一日,大师诣大慈恩寺,开慈恩宗寺第一次檀护会(海十三、二“史料”)。三日,大师至第一中学,讲“旧新思潮之变迁与佛学之关系”。七日,参观竟化小学(海十三、二“史料”)。八日,大师应西安建设厅养成所之请,莅所讲“心理建设”(海十三、二“史料”)。十日,大师偕康寄遥游终南山,十五日还,赋“终南游”以纪之(海十三、二“史料”)。二十二日,西安佛教界,公举大师为崇仁寺住持。二十六日入院,以化城为监院(海十三、二“史料”)。十二月八日,大师至佛化社说法(海十三、二“史料”)。大师还南,经南京,至上海。与玉慧观等筹备佛慈药厂(净严袁西航“上大师书”;海十三、二“史料”)。是月,北碚缙云山汉藏教理院,筹备就绪,大师撰“汉藏教理院缘起”(文)。柏林教理院,以九一八事故,经费无著停办。世苑设备处移南京佛国寺。大师命法舫离北平,率学生尘空、本光、苇舫等,回武昌佛学院。会觉则于腊八离去(海十三、十一“史料”;法舫致编者书;会觉为编者说)。是年冬,圆映以泉州开元寺转道传戒,抵泉州。是年,朱庆澜、叶恭绰、范成,于上海影印碛沙版宋藏(三十年来之佛教)。按:自传二十一云:“余十八年至二十一年,冬间皆到南普陀度岁”;然此年实未尝去闽。
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辛未──壬申),大师四十四岁。
一月大师游奉化雪窦寺。时蒋中正(十二月)辞职还里。大师有“雪窦赠某君”诗(诗存):“四登雪窦初飞雪,乍惜梅花未放梅;应是待令寒彻骨,好教扑鼻冷香来”!游普陀度旧年,住莹照之息耒院(李子宽同住多时),将及二月(莹照“上太虚大师书”;宽道致编者书;人物志忆七)。按:人物志忆作二十年,盖约旧历而言。二十八日,上海日军夜袭闸北,有淞沪之役。时汉院即将进行筹备开学,大学命满智入川主持,海潮音改由法舫编辑(十五年来海潮音之总检阅)。去年武汉大水,正信会救护甚力。至是年一月,凡成立灾童识字小学十所,收容灾童二千五百人(海十二、十二“史乘”;海十三、三“史料”)。大师在普陀,指导成立南海佛学苑。出莹照(前寺住持)、宽道(全山知众)之议,以柏林教理院学生宽融主持之,以后实未能有所建树(宽道致编者书)。沪战将作,圆映以转道之约来厦门。时闽院负责人大醒、芝峰,在闽数年,闽僧殆以不满其处理寺务,不满其学院之少闽籍学僧,不满其主持县佛教会,乃渐多隔碍。圆映来,乃引入于斗诤之途,至夏而转烈(自传二十一)。
按:此是二十一年事,自传作二十年者误。三月九日,日本导演之满洲国成立,十三日,普陀山僧众,公议奉禅那庵为大师休憩处;大师为易名“太虚兰若”(海十三、七“图”)。十八日,大师痛心于中日民族之自残,作“因辽沪事件为中日策安危”。列论战则必致两败,和则得相助之益。结论所说,以今思之,诚不胜惨痛之感:“余为中日国民与东亚黄种共免祸害计,为全世界人类咸享福利计,敢本我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大无畏精神,不惜受全国人民之所忿恶,大声疾呼,将系铃解铃之议(即先恢复九一八以前状态)陈之日本当局,孙中山先生对于中日之遗策(大亚洲主义)献之中日国民。如得中日大仁大智之士,察择施行,则余虽万死亦忻乐焉!否则,“不归美,即归俄”,恐中日非复东亚之主人矣”!
四月五日,大师作“评印顺共不共研究”,时驻锡杭州之灵隐(文)。时国府迁都在洛阳,戴季陶等发起兴修白马寺(海十三、六“史材”)。是月,正信周刊出版于汉口。六月十二日,大师于南京中国佛学会,开讲圆觉经;胡法智记,成“圆觉经略释”。法会期间,丁超五、蒋作宾、彭养光、赵翊邦、李子宽、李亚军、高尔登等,均先后来访(海十三、九“史材”)。二十日,法会圆满(海十三、九“史材”)。大师作“佛教纪元论”。专采锡兰说,以为:“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佛教历二五五六年”(文)。虽所推差失一年,然取意则有可参考者。二十五日,大师抵汉口,驻锡佛教正信会(海十三、十“史材”)。二十六日,大师于正信会,开示“学佛之简明标准”,李慧空与周慧毓记(海十三、十“史材”)。二十八日,大师过江回武院,时驻军交涉且去(海十三、十“史材”)。
三十日,大师挈佛学院员生,游珞伽山,参观武汉大学(海十三、十“史材”)。七月一日,大师赴汉口佛教正信会之欢迎会。翌日,大师于正信会,开讲“佛说十善业道经”,四日圆满。苇舫与清虚记,成“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要”(海十三、十“史材”)。八日,武昌政法学各界,欢宴大师于抱冰堂。大师即景为题,讲“清凉世界”(海十三、十“史材”;正信一、九)。是日,大师应武昌正信会请,讲“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苇舫与清虚记,成“讲要”(文)。十七日,大师偕李了空赴庐山度暑(海十三、十“史材”)。三十一日,大师以李协和、许俊仁、张治中、何叙甫、蒋仲雅、刘一公等发起暑期讲演会,就大林寺开讲“佛学讲要”三日,克全记(海十三、十“史材”)。
是月,大师议于大林寺建层楼,作大殿法堂(大林寺募修大殿法堂序)。游庐山大汉阳峰(诗存)。是年夏戴传贤、李济琛、朱庆澜、孙洪伊等,发起就北平雍和宫,修建金光明道场。大师作“论时事新报所谓经咒救国”(文)。八月三日(“七月二日”),天台宗耆宿谛老卒,年七十五(宝静“谛公老法师年谱”)。某日,回汉口,偕李了空乘飞机去重庆(诗存)。二十日,重庆北碚缙云山,创办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正式开学。大师主持开学典礼,以“澹宁明敏”为院训,岫庐记(海十三、十“史材”)。赋诗二律,一云:“温泉辟幽径,斜上缙云山。严谷喧飞瀑,松杉展笑颜。汉经融藏典,教理叩禅关。佛地无余障,人天自往还”。二十九日,大师致书留藏学僧法尊,著回川主持(与法尊书一)。盖以汉院教职,时唯超一、满智、遍能、岫庐、慧松诸人,未足以副汉藏教理之实。九月大师过重庆。三日,于重庆反省院(佛学组),讲“人性之分析与修证”,慧松记。大师约其义为一偈(文):“一反自性成真佛,三省吾身学古人。悟得本空好勤拂,永令明镜绝纤尘”。某日,再讲“佛学与宗教哲学及科学哲学”于反省院;又讲“人欲之分析与治理”于求知俱乐部,皆慧松记(文)。大师回武汉。二十三日,应武昌文化公学约,讲“如何建立国民的新道德”(文),大师以为:中国国民所最需要之道德,为俭朴、勤劳、诚信、为公。而人类道德之原理,为“一、众缘主伴之互成;二、唯识因果之相续”。二十五日,世苑图书馆开幕。大师世界佛学苑之运动,总苑地址,去夏始确定于南京佛国寺。适以长江流域之大水,继以九一八、一二八之事变,因缘乖舛(德国卫礼贤亦卒),进行不易。是夏,武院驻军撤去,大师即进行图书馆之筹备;至是始告成立。到孔庚、方耀庭(本仁)、夏斗寅、王森甫、罗奉僧等。院董会改推方本仁为院董长(略史;海十三、十一“史材”)。图书馆成立研究部,分编辑、考校二室。研究员有谈玄、尘空、苇舫、本光等;其后陆续来者,有力定、守志、印顺等。馆务由法舫主持,凡六年。大师留武昌期间,讲“贤首学与天台学比较研究”,法舫记(文)。二十八日,大师于正信会作“临别开示”,即登轮东下(正信一、十四)。是月,“寺庙兴办慈善事业实施办法”公布(海十三、十二“史材”)。十月八日(“重九”),大师应奉化蒋公延请,住持雪窦寺,行进院礼。莹照、宽融、玉慧观,均上山观礼(海十三、十二“史材”;玉慧观“浙东名山雪窦寺纪游”)。以克全为监院,后改以又信任之。二十五日,大师赴厦门(海十三、十二“史材”)。二十九日,大师于闽院开示:“现代僧教育的危亡与佛教的前途”,灯霞记(文)。极力抨击士大夫式的法师养成,勉学僧以:
“现代学僧所要学的,不是学个讲经的仪式,必须要学能实行佛法,建立佛教,昌明佛法,而养成能够勤苦劳动的体格,和清苦淡泊的生活”。十一月十二日,大师应新青年会之请,讲“新青年与救国之新道德”(与前“如何建立国民的新道德”同),芝峰记。后引起丘斌存、丘非山等之批评…
《太虚大师年谱目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