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与生活▪P10

  ..续本文上一页时候爱的刻骨铭心,恨的时候恨的不共戴天;喜的时候雀跃三尺,怒的时候暴跳如雷,哀的时候涕泪纵横,抢天呼地;惧的时候忧心如焚,不可终日。这就是感情冲动。甚至于,在感情冲动之下争执、吵闹、斗殴、杀人、纵火、跳楼,在感情冲动下结束自己,也可以与别人同归于尽。感情有如无羁的野马,如果不加以约制,其不陷渊坠崖者几希。

  感情是冲动的野马,而理智如马头上的缰羁;感情如足,只知奔走,理智如目指示正路。只有理智而没有感情,不免失之于冷酷;只有感情而没有理智,便成了一个横冲直撞的疯癫汉。所以,情与理,如鸟之双翼,如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曾有相似的譬喻,他把理智比作御者,感情比作野马。善御的人可以使野马贴服就范,操纵自如;但马性暴烈,不善御者则不免理欲失衡,发生种种冲突,所以近代教育家,在纵欲与抑欲之间,而另创一项“化欲”——化解感情的主张。

  我国宋代理学家的程朱学派,创天理人欲之说,认为理(理智)为天所赋与的,而欲(感情)是人所固有的。在理与欲不得其平的时候,就有所谓“天理与人欲之争”。我们在日常生活上,就常有理智与感情挣扎的事例。理智上认为义所当为的事,而感情上或由于积习,或蔽于私欲,而不愿去做;而感情上非常想做的事,理智却又认为不该这么做。例如说,亲族友人间有急难上门求助,理智上认为应该伸出援手,感情上又不愿牵累;再路上检到一包钞票,理智上认为应该送到警察局,感情上却想四下无人,何不自己装起来。这就是天理与人欲之争了。

  感情其实就是欲望,也包括著与欲望有关的种种恶习在内。如酗酒的酒徒,在其清醒的时候,也不时自悔自怜,感到不该再堕落下去了,但到酒癖发作的时候,自我约束力荡然无存,不顾一切的又喝酒了。吸毒者的心态也是如此,一直在懊悔,压抑、自制力崩溃、重复酗酒吸毒,重复自悔自怜,周而复始,这就变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自佛法的观点来看感情与理智,这二者全是先天性与生俱有的习气,多生多劫的薰习,第八阿赖耶识中各有其种子。感情、相当于心识中的烦恼心所;理智,相当于心识中的善心所。善心所有十一个,名称是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烦恼心所有二十六个,其中六个根本烦恼,是贪、嗔、痴、慢、疑、恶见;十个小随烦恼心所,是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两个中随烦恼心所,是无惭、无愧,还有八个大随烦恼心所,是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散乱、失念、不正知。我们在此不是讲唯识学,不能详细解释这些名词。但是我们想想看,当一个人烦恼心——如贪心生起的时候,嗔恨心生起的时候,或忿恨、嫉妒的时候,他还有理智吗?? 一切烦恼出之于无明,而无明就是愚痴,就是迷昧不明,就是无知——无理智、无理慧。反之,当一个修行的人惭愧之心生起的时候,无贪、无嗔、无痴之心生起的时候,以至于不害心、不放逸之心生起的时候,我们的感情还会像野马似的横冲直撞吗?

  我们凡夫的心识,每当感情高涨的时候,理智就相对的降低,任由感情用事;相反的,当我们理智用事时,感情又置之度外,一任理智主导。如果以温度表作喻,感情温度升高,理智温度降低。反之理智升高,感情降低。我曾在纽约机场大厅中,见一对青年男女在人群中相拥而吻,旁若无人——似乎天地之间只有他们两个。我也曾见过学者在实验室研究时,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好友进门,漠然以对。这就是感情理智的对比。青年男女相爱时,海誓山盟,情深意浓;但但到感情决裂闹分手时,就变的冷酷无情了。

  如何使我们的感情理智平衡?如何使我们的理智制约感情?如何使我们过著理性的生活?最理想的方法是学佛。释迦牟尼是证悟真理的圣哲,是大觉者,是大智者,是人格圆满的人。他悲智圆融——感情与理智不只是平衡,而是圆融无碍。他所有的言行,慈悲而不失其理性,理性而不失其慈悲。他怜悯众生,说法四十五年,无怨无悔;他以智慧之光照亮世间,予众生以生存和解脱的希望,这就是悲智圆融。

  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这么两句话:“你看到过愁眉苦脸的观世音菩萨(像)吗”?“你看到过横眉竖目的释迦牟尼佛(像)吗”?没有,我们从没有看到过。甚至于,我们在佛经中找不到佛陀发怒、生气、或纵声大笑的句子,也找不到佛陀对人恶言相向的句子。佛陀驻锡王舍城竹林精舍的时候,一天,一个婆罗门来势汹汹的冲进竹林精舍,冲到佛陀面前,粗言恶语的大骂——因为他族中一个青年子弟皈依佛陀出了家,他忍不下这口气,找到竹林精舍向佛陀挑衅。

  佛陀默默无言听那婆罗门辱骂,一声也不响。直到那婆罗门骂累了、骂够了,停止下来,才平静的问他:“婆罗门呀!你家中偶而也有亲戚朋友来访的时候吧!”

  婆罗门说: “自然有呀,那又怎么样?”

  “到那时候,你会不会以酒食款待客人呢?”

  “那是当然的事呀!瞿昙,那又怎么样?”

  “如果你备下菜肴,而客人不接受你的款待,那菜肴应该归于谁呢?”

  “如果他们不吃的话,那些菜肴当然仍归于我呀!”

  “婆罗门呀!” 佛陀平静的对他说: “你刚才所骂我的许多话,我决定不接受它,所以那些话只好仍归之于你自己。婆罗门呀!如果你骂我,我和你对骂,就如同主客相对用餐一样。因此,我不接受这些菜肴。”

  这时,佛陀又说了一首偈子:

  无嗔何有嗔,正命以调伏,正智心解脱。

  慧者无有嗔,以嗔报嗔者,则是为恶人。

  不以嗔报嗔,临敌伏难伏,不嗔胜于嗔。

  佛陀的意思是说:一个智者,是没有嗔恨之心的。如果以嗔报嗔,以骂还骂,就不能算是智者。唯有不以嗔报嗔,以骂还骂,不但调伏了对方,也调伏了自己。

  同修们,如果我们遇到了这种事——遇到怨家到门口辱骂,我们怎么处理呢?当然,我们没有佛陀的智慧,也没有佛陀的慈悲,不会处理的如此圆满。但是我们学佛,学的就是佛陀的智慧与慈悲,学的就是佛陀的言行与人格。特别是在调伏我们的感情,启发我们的理智,使我们的感情与理智趋于平衡上,要痛下功夫。

  修行,不是立竿见影的事。但如果你持之以恒,绝对日有进境。修行,也是一种薰习——一种行为习惯上的薰习。《大乘起信论》上说:“薰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薰习故,则有香气。”如果你常常发怒、生气,这发怒、生气就是你的习惯;如果你改正它,不发怒、不生气,天长日久也会成为习惯。

  同修们,悲智双运、悲智圆融,是佛陀的大悲大智,圆融无碍,我们初修行的当然尚作不到。但在约束感情,往感情理智平衡处努力,我们是修得到的。同修们,让我们精进修行吧!

  福、惜福、如何惜福

  什么叫做“福”,福是祸的相反。什么叫做祸呢?祸是灾殃、是祸患。按说,人生世间,没有灾殃祸患就是福,无奈人在福中不知福,并不以为没有灾殃祸患的平安日子就是福,而是“心无厌足,惟得多求。”要追求更多的福——包括著求名求利、求官求势,攫取占有,永无止境的追求。古人说:“人心苦不足,既得陇,复望蜀。”在追求的过程中,未得到的希望得到,已得到的又恐怕失去,患得患失,反而陷精神于惶惶不安中。

  《书经·洪范篇》,有 “五福”之说,五福者,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寿者长寿,富者富有,康宁者、健康平安,修好德者做善事,以积德行善之因,才能获得富、寿、康宁之果。既寿且富,耄耋之年,寿终正寝,就是考终命。如果以佛教“因果通于三世”的道理来解释,就是以前生善业之因,招感今生之乐果,乐果就是福报。以前生恶业之因,招感今生之苦果,苦果就是灾殃。再者,以今生之善业,招感来生之乐果;以今生之恶业,招感来生之苦果。此即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善恶因果,丝毫不爽。

  在佛经中说到业力,以业力的性质来分,有福业、非福业、不动业三种。所谓福业,是可感得欲界人天善趣的总报,及人天趣中殊胜的别报;所谓非福业,是可感得欲界三恶趣的总报,及三恶趣中鄙劣的别报;所谓不动业,是可感得色界、无色界的总别二报。于此我人可知,我们所说的福,是前生善业所招感的果报。果报有二种,一者总报,二者别报。总报就是我们所获得的人身,但虽同为人趣,而别报则千差万别,如生命的寿夭,相貌的美丑,眷属的和合,财富的多寡等等。因此,我人所说的祸福,事实上就是前生福、非福二业所感之果而已。

  依照佛法来说,人生并不是宿命论——并不以为由前生业力,注定今生的命运,而一切不可更改。虽然由前生善恶之业,招感今生苦乐之果——福报或灾殃,但今生的祸福,一切还要以个人的行为主导。本来以前生的善业,招感今生的福报,但是如果你不知惜福,奢糜放逸,胡作非为,照样可以转福为祸;反之,如果以前生的恶业,招感今生的苦报,而获苦报的人安分知足,努力为善,照样可以转祸为福。这一切,全在我人的心头一念,也全以我人的“行为”为标准。古人云:“为善虽无福至,祸其远矣;为恶虽无祸至,福其远矣。”善哉斯言,值得我人三思。

  有一些人,以前一生修下的善业,招感到今生的乐果,享受福报。有福而不知珍惜,奢侈挥霍,极尽享受之能事,很快的把福报享完了,未来只有受苦了。古书上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官宦之家,有财有势,所谓钟鸣鼎食,极尽享受之能事。这家大宅院之旁,有一个尼姑庵,官宦人家的厨房的水沟,通过尼庵的后门流到大水沟中,老尼师看到水沟中冲流过的白米饭十分可惜,就捞起来晒干收藏起来。数年后这位官宦之家犯法抄家,一家妇孺拘留在尼姑庵中,在饥饿难耐的时…

《佛法与生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