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八识规矩颂》讲记▪P5

  ..续本文上一页上他有他意识所缘的境界。这种境界,也是非量。

  

  三 七八识

  

   第六识是心理活动的综合中心,我们的见闻觉知,思想判断,全以第六识为主,第七、八识是属於潜意识的范围。但第七识是意识之根,第八识是宇宙万法的本源,无疑义的,第六识的活动,一定受到第七、八识的影响。於此我们来探讨第七、八识的行相业用。

  

   第七识名末那识,末那二字,是梵语的音译,义译曰意,但恐与第六识混淆,故保留末那原名。第七识唯一的作用,就是 [恒审思量] ,思量些什麽呢,它误认为第八识是恒、是一、是遍、是主宰的 [自我] 。它恒常的审虑思量,执著自我。因此,它是一个自我中心,也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中心。

  

   说到思量二字,八个识都有思量的作用。但前五识时常间断,也没有审虑作用,所以是 [非恒非审] 的思量。第六识有审虑的作用,但也有时间断 (如五位无心) ,所以是审而非恒的思量。第八识是 [恒转] (恒转如瀑流) ,但它并不审虑,所以是恒而非恒的思量。唯有第七识,它恒时审虑思量,执著自我,维护自我,这就是我人何以时时以自我为中心,起惑造业,损人利己的原因了。

  

   最後说到第八识,第八识又名阿赖耶识,这也是梵语的音译,此在天竺义为 [无没]在我国译为藏识。称为无没者,是说此识含藏万法种子,不令失坏; 亦因它历经生死流转,永不坏灭。译为藏识者,藏是储藏意思,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意义。能藏,是指它能储藏万法种子 (种子,见第二讲第二节。) 生起宇宙万法。这时,第八识是能藏,种子是所藏。在种子起现行 (发生作用) 的时候,受到前七识杂染法的薰习,现行种子受薰成为新种子,仍藏於第八识中。这时新种子称为能藏,第八识称为所藏。至於执藏二字,又称 [我爱执藏] ,这是因为第七识误认第八识为自我,对於自我妄生贪爱,执著不舍,这称为 [我爱执] 。这时第七识是能执,第八识是所执。

  

   第八识有许多异名,录出几个,顾名思义,就可知道它的作用:

   一. 种子识: 此识含藏万法种子,能生起万法,故称种子识。

   二. 本识: 此识是万法的根本,故称本识。

   三. 宅识: 是藏识的别义,谓此识是种子的房宅。

   四. 第一识: 八识顺序,由本向末数,此称第一识。

   五. 现识: 言万法由本识现起,故称现识。

   六. 异熟识: 此识是前生业力的异熟果报体,故名异熟识。

   七. 转识: 转有漏的第八识为无漏的大圆镜智,故称转识。

   八. 神识: 佛法中本无 [神我] 之说,而此识含藏万法种子,功能殊胜,故称神识。

   九. 阿陀那识: 阿陀那梵语,是执持之义,此识能摄持根身不坏,种子不失,故名。

   十. 无垢识: 此识以修持力,转染成净,转识成智,称无垢识。

  

  相关名相表解

   一. 五位百法: 百法、是把宇宙万有归纳为百种,束之以五位。前九十四种是因缘和合 的有为法,只是现象; 後六种是非因缘和合的无为法,是万法的体性。

  

  

   二. 八识心王: 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一位法,这是精神作用的主体。

  

   │眼识----缘色境----即视觉作用--│

   │耳识----缘声境----即听觉作用--│

   │鼻识----缘香境----即嗅觉作用--│--此五者是五感觉器官

   八识--│舌识----缘味境----即味觉作用--│

   │身识----缘触境----即触觉作用--│

   │意识----缘法境----是我人心理活动的综合中心

   │末那识----执著自我,是自我意识中心

   │阿赖耶识----含藏万法种子,宇宙万法由此变现生起

  

   三. 百法口诀:

   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位心所法,不相应行二十四,六种无为成百法。

  

  第四讲 六位心所   

  一 遍行、别境

   六位心所,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二位,名叫 [心所有法] ,这是属於八识心王所有之法,简称心所,又称心数。心所与心王的关系,由下列三义建立: 一. 恒依於心王,依八识心王而起。二. 与心王相应。三. 系属於心王。心所以上三义建立,得 [我所] 名。这些心所,随著顺违之境,而起爱憎善恶之心,助成心王事业。认真的说,心王本身无善恶,不能单独造作,必须心所相应方有势力,心所协和於心王,互相呼应,以造作善恶之业。这八识心王,每一个心王好比是一位国王,既然是王,不能没有臣属辅佐。所以心所就好比是国王的臣属。心所有五十一位,分为六组,叫做 [六位心所] 。这六组是:

   一. 遍行心所; 五个,名称是触、作意、受、想、思。

   二. 别境心所: 五个,名称是欲、胜解、念、定、慧。

   三. 善心所: 十一个,名称是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四. 根本烦恼心所: 六个,名称是贪、嗔、痴、慢、疑、恶见。

   五. 随烦恼心所: 二十个,又分为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大随烦恼三种。小随烦恼十个,名称是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乔。中随烦恼二个,名称是无惭、无愧。大随烦恼八个,名称是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六. 不定心所: 四个,名称是悔、眠、寻、伺。

   由以个六位心所看来,善心所止有十一,而烦恼、随烦恼却有二十六,宜乎我们的善习少而恶习多,世人善行少而恶行多也。

   六位心所如上所述,现在先自遍行心所说起:

   遍行二字,是周遍起行的意思。心若生时,此五心所相应俱起。它的活动范围非常广泛,它通於一切心----八识心王; 通於一切时----过去、未来、现在; 一切性----善、恶、无记; 一切地----三界九地。遍行心所有五,是触、作意、受、想、思。

   一. 触: 触是接触,五根与五境接触 (触) 而生识,根、境、识 [三和] 就名为触。<百法明门论> 曰 : [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业。] 触与作意,有时互为先後。

   二. 作意: 作意就是注意,因根、境、识的三和而引起注意,或先注意而生起触。论曰 : [谓能警心为性,於所缘境引心为业。] 语云,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可见心识了别外境,须以作意为前导。

   三. 受: 受是感受,心识领纳顺违之境生受。论曰 : [谓领纳违顺俱非境相为性,起爱为业。] 受有三种,领纳顺境名乐受,领纳违境名苦受,领纳非顺非违境名舍受。若再加忧、喜二受,就称为五受。

   四. 想: 想是认识作用,论曰 : [於境取相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 就是於一切相上生起分别,再加上名称。如谓此是瓶、此是钵等。

   五. 思: 思是造作的意思,论曰 : [令心造作为性,於善品等,役心为业。] 思有三种,曰审虑思、决定思、动发胜思,它於是非善恶,筹量其可行不可行,决定之後,驱役自心,造作邪正善恶之业。其实这就是我人的意志作用。

   别境心所,是以其所缘之境各各不同,非如遍行心所同缘一境,故称别境。遍行心所是心识生起时,五心所相继生起。别境心所是专对某种特别情况,继五遍行心所之後,个别生起。别境所缘之境有四种,即欲缘所乐境,胜解缘决定境,念缘曾习境,定缘所观境,而慧则是於四境拣择为性。别境五心所,如下所释:

   一. 欲: 欲是 [於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 欲就是希望,对外境的希望追求,对所爱境,希望必合,对所恶境,望必离。因此希求就有了善恶染净之分,希望成佛作祖,当然是净欲,追求财、色、名、食、睡,就是染欲了。

   二. 胜解: 胜者殊胜,解者见解,对外境起决定性的理解。它是 [於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 即於邪正善恶境,既经决定,必如此作,不可引转。所以在犹豫不决的情况下,没有胜解。

   三. 念: 念是记忆, [於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 即是对经历过的事明记不忘,叫做念。

   四. 定: 定是三昧,译曰正定,它是 [於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心注一境而不散乱,叫做定。

   五. 慧: 慧是智慧,智慧能断除疑惑,论曰 : [於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这种慧是由定而发,所以对於善恶是非,能取得决定性的简择。

  

  二 善、烦恼

   六位心所的第三位,是善心所。善与恶相对,凡是性离衍恶,顺益世人者,叫做善。也可以说,对於佛陀的教法,依法而行,叫做善。善心所有十一个,是:

   一. 信: 对善法能了知而实信,对佛法义理能坚定信仰者,曰信。此有三种,一者信实,信实事和实理; 二者信德,信功德及道德; 三者信能,信善恶之业的能力。

   二. 惭: 惭者羞耻,做了坏事内心感羞耻,别人学问道德强过自己,感到耻不如人,都叫做惭。惭是自我尊重的促进力量。

   三. 愧: 做了坏事,怕舆论的批评,怕别人的指责,无颜见人曰愧。在世俗社会,惭愧二字连在一起用,在此处,惭著重於崇重善法,愧著重轻拒恶法。

   四. 无贪: 贪者贪爱,贪著世间财色名利,非分追求,非义而取,曰贪; 反之以己所有,惠施於人,广行布施,曰无贪。

   五. 无嗔: 嗔者嗔恚,逆境…

《《八识规矩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唯识二十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