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当前,不能忍受,恼恨於心,生起恚恨,曰嗔。反之,慈愍待人,不做恶行,曰无嗔,
六. 无痴: 痴者愚昧不明,是非不分,起诸邪见,谤无因果。无痴意谓有智慧,明达事理,主要是指明确理解四圣谛、八正道、十二缘生的道理。
七. 勤: 勤又名精进,精者不杂,进者不退,对於为善断恶,佛法修持,勇猛前进,谓之精进。
八. 轻安: 轻者轻快,安者安乐,这是禅定时使身心得到轻适安稳的境界。
九. 行舍: 行是行蕴中的行,舍是舍弃,舍弃行蕴中的昏沉掉举,令心平等正直,论曰 : [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为性,对治掉举静住为业。] 即由不放逸先除广杂染,令心寂静而住,处於平静的中庸状态。
十. 不放逸: 放者放荡,逸者奔逸。论曰 : [精进三根,於所断修,防修为性,对治放逸,成满世出世间善事为业。] 也就是於五欲六尘心不希求,对治放逸。
十一. 不害: 害者损害、戕害,不害是 [於诸有情不为损恼,无嗔为性,能对治害,悲愍为业。] 不害相当於慈悲,与人以乐,拔人以苦。
六位心所的第四位,是烦恼心所。烦者烦扰,恼者恼乱。烦扰恼乱人心者,称为烦恼。烦恼心所有六,是贪、嗔、痴、慢、疑、恶见,此六者又称为根本烦恼心所。
一. 贪: 贪是贪欲,非义而取,心无厌足,曰贪。论曰 : [於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 世人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求种种欲乐,贪是爱、欲的同义语,是无贪之反。
二. 嗔: 嗔者嗔恚,逆境当前,妄动无明,论曰 : [必令身心热恼,起诸恶业。] 所以嗔心起时,对家人眷属、乃至众生,心生憎恶,轻则恶声诟骂,重则刀杖相向,甚至於伐城伐国,喋血千里,莫不由嗔心而起。
三. 痴: 痴是无明的异名,无明者,迷昧不觉,起诸邪见,不辨是非,谤无因果。论日 : [谓於诸事理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一切杂染恶法,皆依无明生起,这就是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
四. 慢: 慢者骄傲, [谓持己於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 慢也就是轻举乔扬,不知谦卑,轻蔑他人。慢可开为七种,此处从略。
五. 疑: 疑者信之反, [谓於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谓犹豫者,善不生故。] 疑也就是对於三宝的功德,四谛的真理,因果的能力,都犹豫不信,所以能障不疑善品为业。
六. 恶见: 即不正确的见解,此又称邪见,此有五种,一者身见,即是我见。二者边见,即於我见上执常执断。三者邪见,否定因果善恶的见解。四者见取见,即固执己见,互相斗争。五者戒禁取见,认为持牛戒、狗戒、鸡戒,是生天证果之因,这称为非因计因。
三 随烦恼、不定
六位心所的第五位,是随烦恼心所。随烦恼,是随从根本烦恼而生起的烦恼。随有三义,一者自类俱起,二者遍不善性,三者遍诸染心。随烦恼心所二十个,又分为三类,即小随烦恼十个,中随烦恼二个,大随烦恼八个。小中大的分别,以三义俱备者名大; 兼俱二义者----自类俱起,遍不善性者称中随; 於不善心中各别而起者称小随。小随烦恼,行相粗猛,於不善心中各别而起,若一生时,必无第二。十小随烦恼如下:
一. 忿: 忿者忿怒,於不饶益境, [愤发为性,执杖为业。] 忿是以嗔一分为体。
二. 恨: 由忿为先,怀恶不舍, [结怨为性,能障不恨,恼热为业。] 亦以嗔为体。
三. 恼: 恼者 [狼戾为性,能障不恼,蛆螫为性。] 由忿恨而起报复心,恼害於他。
四. 覆: 覆者隐藏,自作过恶,怕为人知,故以 [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
五. 嫉: 嫉者嫉□,嫉贤妒能, [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蹙为业。] 亦以嗔为体。
六. 悭: 悭是悭吝,是 [耽著财法,不能惠施,秘吝为性,能障不悭,鄙畜为业。]
七. 诳: 诳是虚伪不实,[为获利誉,乔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
八. 谄: 谄者谄媚,巧言令色,阿谀於人。[矫设异仪,险曲为性,能障不谄。]
九. 害: 害者不害之反, [於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
十. 乔: 乔者倨傲,持己才能,凌辱他人 [醉傲为性,能障不乔,染依为业。]
中随烦恼二个:
一. 无惭: 无惭者惭之反,做了坏事,不自羞耻,它 [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
二. 无愧: 无愧者愧之反,做了坏事,不畏清议,不怕批评,谓之愧。它 [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 人到了无惭无愧的时候,了无忌惮,什麽不仁不义、寡廉鲜耻的事都做得出来。
大随烦恼八个:
一. 昏沉: 神志昏昧,无所堪能,无所肩任,使身不得轻安,而心不得入观。
二. 掉举: 神魂不定,妄想纷飞, [令心於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及止为业。]
三. 不信: 不信者信之反,不信因果,诽谤圣贤, [心秽为性,堕依为业。]
四. 懈怠: 不精进为善,不努力断恶, [懒惰为性,能障净信,堕依为业。]
五. 放逸: 放荡纵逸,不防恶修善, [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
六. 散乱: 散者分散,乱者扰乱, [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
七. 失念: 失念是失去正念,邪念增长, [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
八. 不正知: 知者知见,知见不正,邪见增长, [於所观境谬解为性,毁犯为业。]
六位心所的第六位,是不定,此有四种,谓悔、眠、寻、伺,曰 [悔眠寻伺,於善染等,皆不定故。] 它可以成就善,可以成就恶。故曰不定。
一. 悔: 悔者追悔,於所作之善事追悔,即是恶; 於所作恶事追悔,即是善。或於未作之恶事追悔则是恶,或於未作善事追悔则是善。
二. 眠: 眠者睡眠,为调摄身心的适当睡眠是善,睡眠无度或昼夜颠倒者是恶。
三. 寻: 寻是对事理粗略的思考,若思善便属善,思恶则属恶。
四. 伺: 伺是对事理细密的思考,若思善便属善,思恶则属恶。
附记: 相关名相表解
二. 六位心所: 六位心所、五位百法的第二位法,心所五十一个,分为六位。
│遍行心所五
│别境心所五
│善心所十一: 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
│根本烦恼心所六: 贪、嗔、痴、慢、疑、恶见。
六位心所-│随烦恼心所二十: 又分为三类:
│ 1.小随烦恼十: 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乔。
│ 2.中随烦恼二: 无惭、无愧。
│ 3.大随烦恼八: 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散乱、失念、不知知。
│
│不定心所四: 悔、眠、寻、伺。
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
一 种子
本文第二讲第二节,讲过 [万法唯识] ,其中说到,识是一种功能,功能未起现行时,不称识而称为种子; 种子起现行时,不占种子而称识。所以种子是潜在的功能,识是潜在功能发生作用。
由上所述,可知种子只是一种功能,此功能非物质而有物质的力用。世间万法,皆自此能、此力生起。於此,种子有下述定义:
一. 种子非色非心,只是一种功能。
二. 此种功能遍宇宙,故种子亦遍宇宙。功能一旦起用 (起现行) ,宇宙万象森罗。故种子无尽,宇宙亦无尽。
三. 种子无大小轻重之分,种子起现行时, [相分] 由 [见分] 而显示。故心识分别一生,即摄尽全宇宙,无一法不在心识之中。
於此可知,所谓宇宙万法,皆是第八阿赖耶识中、含藏的万法种子变现而来。因此,
<成唯识论> 卷二曰:
[此中何法名为种子
谓本识 (阿赖耶识) 中,亲自生果,功能差别。此与本识,及所生果,不一不异。体用因果,理应尔故。]
以上这段论文,如果加以语译的话,就是说: 什麽叫叙种子呢
就是阿赖耶识中,能够亲自生出不同果法的功能,这种功能,与阿赖耶识,及所生果法,既不是一,也不是异。
第八阿赖耶识中,含藏有万法种子,此种子从何而来呢
这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一. 唯本有说: 这是印度护月论师等的主张,他认为,阿赖耶识中的一切有漏无漏种子,是无始以来, [法尔本具] ,後来再从薰习新生。
二. 唯新薰说: 这是印度难陀论师等的主张,他认为,一切种子,皆是无始以来,从现行薰习新生的。
三. 本有新薰并有说: 这是印度护法论师的折衷主张,他认为,无始以来,阿赖耶识中,有 [法尔本具] 的种子,同时也有从现行薰习的新薰种子。
以上三说,後世以护法的说法较为圆满。
在 <成唯识论> 中,为种子的体性立有六条定义。这六条定义是:
一. 刹那灭: 种子只是一种功能,不可以色、声、香、味、触去测量,但在发生作用却有力用。这种力用,才生即灭,即所谓 [无间即灭] ,中间没有 [住]…
《《八识规矩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