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自性清净心与本觉

  自性清净心与本觉

  陈兵

   心性(梵citta-prakṛti,cittada),语义为心的本性、实性、自性、自体、本来、本然,意为心识本然如是、真实不变者,可理解为心本来具有、不可变易的性质,或心未被主观认识和烦恼妄念遮蔽的本来面目(心本然),或心体(心自体)。大体而言,对心性的具体解释,有心之真如理及真心二义。大乘空有二宗一般将心性理解为心识无我、空的真如理,大乘如来藏系经论及依此阐释发挥的中国台、贤、禅、密诸宗,则倾向于将心性理解为真心,即心的本然清净状态,或本来真实的心,或净化后的心,或心识结构中的真常不变者(功能或本体)。

   真心意义上的心性同义、近义词,有“本性心”、“性自性第一义心”、“真识”、“自性清净心”、“真心”、“心清净界”、“法性心”、“根本心”、“净菩提心”、“菩提心”、“如来藏心”、“佛心”、“本觉”、“本觉心”、“性觉”、“如来藏本圆妙心”、“阿摩罗识”、“一心”、“本心”、“中实理心”等,禅宗人称“自性”、“本来面目”、“秘密金刚体”、“心源”、“觉海”、“无位真人”等。

   大乘如来藏学不仅说真心本空本寂本净,而且说真心本觉,“本觉”义成为中国化佛学“真常心论”的理论基础,禅宗的顿悟法门尤依此建立。神会、宗密等又将本觉义直指为“灵寂之知”。对心性本觉及灵寂之知说,古人早有争议,近今唯识学界及学术界更多指摘,认为乃被印度教梵化之说,或“中土伪说”。对此问题的讨论,延续已近一个世纪,迄今仍在进行,见仁见智,未有定论。此文拟对中印大乘如来藏系的真心心性论及本觉说之原义作一解读、整理,并略陈管见。

  心性本净与自性清净心

   以心性为真心,可以溯源于部派佛学的心性本净论。上座部分别论者等将本净的心性解释为未经污染、贯串全部心理过程的心体或基态,具体指无记心或有分心,这是心未起贪嗔等烦恼时的本原状态或心识结构中的一部分(体),谓之“本性心”,是心而非真如理。大乘如来藏系说为心性的自性清净心,其字面含义显然是本来清净的心,其心性清净之清净,指自性清净心而言,此系《胜鬘经》说有二法难可了知:

   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可了知。

   在凡夫众生位,自性清净者是心性,被烦恼污染而不净者是心相,心性与心相特别是其关系,甚为微细难知。由何知心性本净?因为:

   刹那善心非烦恼所染,刹那不善心亦非烦恼所染。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云何不触法而能染心也?

   《佛性论》卷三引证这段话,意译为:

   善心念念灭不住,诸惑不能染;恶心念念灭,诸惑亦不染。

   有漏的善心及不善心、烦恼,皆刹那无常,念念生灭不住,无其自性,皆与本来清净的本心不能有真正相触、相混合的关系,因此说凡夫心虽然被客尘烦恼污染,实际上烦恼并不能污染自性清净心。《佛性论》称自性清净心为道谛,并说自性清净心之所以清净,在于人法二空,此心“本来妙极,寂静为性故,无增无减,离有离无,寂静相者,自性清净,诸惑本来无生”。

   这本来清净、无生、寂静、不增不减的自性清净心,即是作为众生成佛根据的如来藏、佛性。如来藏直译“如来胎”,既有佛果清净心所包藏,又有众生身中成佛之因性、可能性之义,与佛性实为同义语。《入楞伽经》卷一谓“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为如来藏”,意谓寂灭的心性名“一心”(绝对心),此心即是如来藏、佛性。《楞严经》明言众生本有“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此心即是如来藏。《佛性论》卷四称“心清净界”名如来藏。

   如来藏系经论中,将自性清净心比喻为虚空、水、日月、泥模内宝像、莲花、矿中之金、瓶中灯等,如《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一偈谓“如虚空净心”,卷四比喻佛法身自性清净体为诸烦恼客尘所染污,如虚空中净日月为厚密云烟所覆。《央掘魔罗经》卷四比喻住于烦恼中的佛性如瓶中之灯,瓶破则现。《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十说自性清净心“犹如金在矿,不堪作金用,若炼成真金,能作庄严具”。《大乘密严经》卷中偈云:

   心性本清净,不可得思议,是如来妙藏,如金处于矿。

   处于矿中的金,只具有炼成金的可能性,虽然具有金性却现实不是金,须经冶炼方能成为金;众生身中的如来藏、佛性、自性清净心虽然本性清净,但其心现实不净,须经过修行显现为清净。

   就其清净性、空性而言,自性清净心在众生位、佛位是平等一如、因果一如的。《宝性论》卷一说如来之性乃至邪聚众生身中自性清净心皆“无异无差别”,喻如真金,本来无二。同论卷三说:

   所有凡夫圣人诸佛如来,自性清净心平等无分别。

   彼心于凡夫位有烦恼过失时、修道位功德时及成佛位功德清净毕竟时三时中“同相无差别”,如虚空在瓦、银、金三器中平等无差别。

   在如来藏缘起论中,自性清净心乃绝对的本然实在,被看作世间、出世间一切法最根本的“所依”——产生、存在的终极因、依因或体性,亦即《阿毗达摩大乘经》偈所谓由之有生死及涅槃的“无始时来界(性)”,亦即法界。《佛说不增不减经》云:

   我依此清净真如法界,为众生故,说为不可思议法自性清净心。

   自性清净心乃依真如、法界而言,有自性清净心即是真如、法界的意味。《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十谓真性是佛与众生同具的“平等真法界”,法界(梵dharma-dhātu),义为一切法所依的因,乃终极实在,涵盖一切法,又即是一切法。《占察善恶业报经》云:

   一切众生六根之聚,皆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一实境界而起,依一实境界以之为本,所谓依一实境界故,有彼无明,不了一法界,谬念思惟,现妄境界。

   谓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为绝对的终极实在(一实境界),乃一切众生的六根妄识及无明生起之本,也是一切众生得以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而证得真如之本。众生因不了此法界,起不如实的思惟,才显现虚妄境界。《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一偈云:

   地依于水住,水复依于风,风依于虚空,空不依地等;

   如是阴界根,住烦恼业中,诸烦恼业等,住不善思惟,

   不善思惟行,住清净心中,自性清净心,不住彼诸法。

   阴入界如地,烦恼业如水,不正念如风,净心界如空。

   追溯众生产生之根源,是依自性清净心起邪念(不正思惟),由邪念起烦恼业,依烦恼业起阴界入,依止阴界入有诸根生灭,如同外在世界成坏的程序:虚空→风→水→地。产生众生与世界的根本或终极因——自性清净心,如同虚空,“无因复无缘,及无和合义,亦无生住灭”,“如实不分别”,是超越因缘和合有为法的无为法。一切烦恼客尘以自性清净心为根本,不正思惟依于自性清净心而住。此说出《陀罗尼自在王菩萨经》。《大乘起信论》则将无明之本归结于依本觉而有不觉,不觉者,不觉“法界一相”——不能如实觉知法界的绝对性而生虚妄的、相对的二元分裂。

   大乘经中说自性清净心的出发点,是佛果净心,这也是《增一阿含经》经中说心性清净的原义。《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十谓真性“是真胜义谛,唯佛方证知”。《大乘庄严经论》卷六说自性清净的心真如,直译“法性心”,释曰:

   此中应知,说心真如名之为心,即说此心为自性清净,此心即是阿摩罗识。

   点明心真如即是自性清净心,此心即佛完全净化了的心——第九阿摩罗识,唯识今学解释为成佛位被转依了的阿赖耶识。《摄大乘论》说菩萨登初地悟入唯识性、善达法界、见道时,得一切众生、菩萨、佛的“平等心性”——亦即自性清净心。

   圣者证得或转依了的清净心、阿摩罗识,是本具还是修得?若言本具,则众生现实的心为何被烦恼污染而不见其本净?若说是修得,如《阿含经》和多种大乘经及唯识学要典《瑜伽师地论》等,说阿赖耶识是杂染的,通过修行转为清净心阿摩罗识,此阿摩罗识则有堕入因缘所生有无法之嫌。这成为自性清净心说面临的理论难题,一直到今天还有争议。

   自性清净心也被指为阿赖耶识或第九识。关于有无第九识及第九识、如来藏与第八阿赖耶识的关系,是唯识学争议不决的一大问题,有主张第九识为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和主张第八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两种观点,二说皆可在经典中找到依据。宋译《楞伽经》中有时说“如来藏、识藏(阿赖耶识)自性清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卷二),似乎以二者为一,有时又似乎以二者为二,如卷一说真识(自性清净心)、现识(阿赖耶识)、分别事识(前七转识)三种识。魏译《入楞伽经》卷七明确说:

   如来藏识不在阿梨耶识中,是故七种识有生有灭,如来藏识不生不灭。

   说不生不灭的如来藏识非阿赖耶识,此“如来藏识”,亦即宋译《楞伽经》中的“真识”,应该算第九识了。《大乘密严经》卷中说“心有八种或复有九”,在生灭流转中,有作为世间因的“根本心”坚固不动,此“根本心”,应是第九识。但同经卷下又说阿赖耶识为如来藏,本性清净,将众生阿赖耶识与诸佛如来藏心的关系比喻为金与金指环,“无二亦无别”。金与金指环,其体性(金性)是无二无别,但金条、金指环可以说就是金,却不能说金条就是金指环,凡夫与佛心性无二无别,却不能说凡夫就是佛,凡夫现前还不是佛,只具备成佛的可能性,可以修行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卷十偈云:

   赖耶性清净,妄识所熏习,圆镜智相应,如日出云翳。

   谓众生被妄心所熏的杂染的阿赖耶识,本性清净,即是真如、法界,当成佛位转为大圆镜智时,其本具清净性便如日出云翳般显现。矿与金、金与金…

《自性清净心与本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