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清淨心與本覺
陳兵
心性(梵citta-prakṛti,cittada),語義爲心的本性、實性、自性、自體、本來、本然,意爲心識本然如是、真實不變者,可理解爲心本來具有、不可變易的性質,或心未被主觀認識和煩惱妄念遮蔽的本來面目(心本然),或心體(心自體)。大體而言,對心性的具體解釋,有心之真如理及真心二義。大乘空有二宗一般將心性理解爲心識無我、空的真如理,大乘如來藏系經論及依此闡釋發揮的中國臺、賢、禅、密諸宗,則傾向于將心性理解爲真心,即心的本然清淨狀態,或本來真實的心,或淨化後的心,或心識結構中的真常不變者(功能或本體)。
真心意義上的心性同義、近義詞,有“本性心”、“性自性第一義心”、“真識”、“自性清淨心”、“真心”、“心清淨界”、“法性心”、“根本心”、“淨菩提心”、“菩提心”、“如來藏心”、“佛心”、“本覺”、“本覺心”、“性覺”、“如來藏本圓妙心”、“阿摩羅識”、“一心”、“本心”、“中實理心”等,禅宗人稱“自性”、“本來面目”、“秘密金剛體”、“心源”、“覺海”、“無位真人”等。
大乘如來藏學不僅說真心本空本寂本淨,而且說真心本覺,“本覺”義成爲中國化佛學“真常心論”的理論基礎,禅宗的頓悟法門尤依此建立。神會、宗密等又將本覺義直指爲“靈寂之知”。對心性本覺及靈寂之知說,古人早有爭議,近今唯識學界及學術界更多指摘,認爲乃被印度教梵化之說,或“中土僞說”。對此問題的討論,延續已近一個世紀,迄今仍在進行,見仁見智,未有定論。此文擬對中印大乘如來藏系的真心心性論及本覺說之原義作一解讀、整理,並略陳管見。
心性本淨與自性清淨心
以心性爲真心,可以溯源于部派佛學的心性本淨論。上座部分別論者等將本淨的心性解釋爲未經汙染、貫串全部心理過程的心體或基態,具體指無記心或有分心,這是心未起貪嗔等煩惱時的本原狀態或心識結構中的一部分(體),謂之“本性心”,是心而非真如理。大乘如來藏系說爲心性的自性清淨心,其字面含義顯然是本來清淨的心,其心性清淨之清淨,指自性清淨心而言,此系《勝鬘經》說有二法難可了知:
謂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爲煩惱所染亦難可了知。
在凡夫衆生位,自性清淨者是心性,被煩惱汙染而不淨者是心相,心性與心相特別是其關系,甚爲微細難知。由何知心性本淨?因爲:
刹那善心非煩惱所染,刹那不善心亦非煩惱所染。煩惱不觸心,心不觸煩惱,雲何不觸法而能染心也?
《佛性論》卷叁引證這段話,意譯爲:
善心念念滅不住,諸惑不能染;惡心念念滅,諸惑亦不染。
有漏的善心及不善心、煩惱,皆刹那無常,念念生滅不住,無其自性,皆與本來清淨的本心不能有真正相觸、相混合的關系,因此說凡夫心雖然被客塵煩惱汙染,實際上煩惱並不能汙染自性清淨心。《佛性論》稱自性清淨心爲道谛,並說自性清淨心之所以清淨,在于人法二空,此心“本來妙極,寂靜爲性故,無增無減,離有離無,寂靜相者,自性清淨,諸惑本來無生”。
這本來清淨、無生、寂靜、不增不減的自性清淨心,即是作爲衆生成佛根據的如來藏、佛性。如來藏直譯“如來胎”,既有佛果清淨心所包藏,又有衆生身中成佛之因性、可能性之義,與佛性實爲同義語。《入楞伽經》卷一謂“寂滅者名爲一心,一心者名爲如來藏”,意謂寂滅的心性名“一心”(絕對心),此心即是如來藏、佛性。《楞嚴經》明言衆生本有“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此心即是如來藏。《佛性論》卷四稱“心清淨界”名如來藏。
如來藏系經論中,將自性清淨心比喻爲虛空、水、日月、泥模內寶像、蓮花、礦中之金、瓶中燈等,如《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一偈謂“如虛空淨心”,卷四比喻佛法身自性清淨體爲諸煩惱客塵所染汙,如虛空中淨日月爲厚密雲煙所覆。《央掘魔羅經》卷四比喻住于煩惱中的佛性如瓶中之燈,瓶破則現。《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十說自性清淨心“猶如金在礦,不堪作金用,若煉成真金,能作莊嚴具”。《大乘密嚴經》卷中偈雲:
心性本清淨,不可得思議,是如來妙藏,如金處于礦。
處于礦中的金,只具有煉成金的可能性,雖然具有金性卻現實不是金,須經冶煉方能成爲金;衆生身中的如來藏、佛性、自性清淨心雖然本性清淨,但其心現實不淨,須經過修行顯現爲清淨。
就其清淨性、空性而言,自性清淨心在衆生位、佛位是平等一如、因果一如的。《寶性論》卷一說如來之性乃至邪聚衆生身中自性清淨心皆“無異無差別”,喻如真金,本來無二。同論卷叁說:
所有凡夫聖人諸佛如來,自性清淨心平等無分別。
彼心于凡夫位有煩惱過失時、修道位功德時及成佛位功德清淨畢竟時叁時中“同相無差別”,如虛空在瓦、銀、金叁器中平等無差別。
在如來藏緣起論中,自性清淨心乃絕對的本然實在,被看作世間、出世間一切法最根本的“所依”——産生、存在的終極因、依因或體性,亦即《阿毗達摩大乘經》偈所謂由之有生死及涅槃的“無始時來界(性)”,亦即法界。《佛說不增不減經》雲:
我依此清淨真如法界,爲衆生故,說爲不可思議法自性清淨心。
自性清淨心乃依真如、法界而言,有自性清淨心即是真如、法界的意味。《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十謂真性是佛與衆生同具的“平等真法界”,法界(梵dharma-dhātu),義爲一切法所依的因,乃終極實在,涵蓋一切法,又即是一切法。《占察善惡業報經》雲:
一切衆生六根之聚,皆從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一實境界而起,依一實境界以之爲本,所謂依一實境界故,有彼無明,不了一法界,謬念思惟,現妄境界。
謂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爲絕對的終極實在(一實境界),乃一切衆生的六根妄識及無明生起之本,也是一切衆生得以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而證得真如之本。衆生因不了此法界,起不如實的思惟,才顯現虛妄境界。《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一偈雲:
地依于水住,水複依于風,風依于虛空,空不依地等;
如是陰界根,住煩惱業中,諸煩惱業等,住不善思惟,
不善思惟行,住清淨心中,自性清淨心,不住彼諸法。
陰入界如地,煩惱業如水,不正念如風,淨心界如空。
追溯衆生産生之根源,是依自性清淨心起邪念(不正思惟),由邪念起煩惱業,依煩惱業起陰界入,依止陰界入有諸根生滅,如同外在世界成壞的程序:虛空→風→水→地。産生衆生與世界的根本或終極因——自性清淨心,如同虛空,“無因複無緣,及無和合義,亦無生住滅”,“如實不分別”,是超越因緣和合有爲法的無爲法。一切煩惱客塵以自性清淨心爲根本,不正思惟依于自性清淨心而住。此說出《陀羅尼自在王菩薩經》。《大乘起信論》則將無明之本歸結于依本覺而有不覺,不覺者,不覺“法界一相”——不能如實覺知法界的絕對性而生虛妄的、相對的二元分裂。
大乘經中說自性清淨心的出發點,是佛果淨心,這也是《增一阿含經》經中說心性清淨的原義。《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十謂真性“是真勝義谛,唯佛方證知”。《大乘莊嚴經論》卷六說自性清淨的心真如,直譯“法性心”,釋曰:
此中應知,說心真如名之爲心,即說此心爲自性清淨,此心即是阿摩羅識。
點明心真如即是自性清淨心,此心即佛完全淨化了的心——第九阿摩羅識,唯識今學解釋爲成佛位被轉依了的阿賴耶識。《攝大乘論》說菩薩登初地悟入唯識性、善達法界、見道時,得一切衆生、菩薩、佛的“平等心性”——亦即自性清淨心。
聖者證得或轉依了的清淨心、阿摩羅識,是本具還是修得?若言本具,則衆生現實的心爲何被煩惱汙染而不見其本淨?若說是修得,如《阿含經》和多種大乘經及唯識學要典《瑜伽師地論》等,說阿賴耶識是雜染的,通過修行轉爲清淨心阿摩羅識,此阿摩羅識則有墮入因緣所生有無法之嫌。這成爲自性清淨心說面臨的理論難題,一直到今天還有爭議。
自性清淨心也被指爲阿賴耶識或第九識。關于有無第九識及第九識、如來藏與第八阿賴耶識的關系,是唯識學爭議不決的一大問題,有主張第九識爲自性清淨心、如來藏和主張第八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兩種觀點,二說皆可在經典中找到依據。宋譯《楞伽經》中有時說“如來藏、識藏(阿賴耶識)自性清淨,客塵所覆故,猶見不淨”(卷二),似乎以二者爲一,有時又似乎以二者爲二,如卷一說真識(自性清淨心)、現識(阿賴耶識)、分別事識(前七轉識)叁種識。魏譯《入楞伽經》卷七明確說:
如來藏識不在阿梨耶識中,是故七種識有生有滅,如來藏識不生不滅。
說不生不滅的如來藏識非阿賴耶識,此“如來藏識”,亦即宋譯《楞伽經》中的“真識”,應該算第九識了。《大乘密嚴經》卷中說“心有八種或複有九”,在生滅流轉中,有作爲世間因的“根本心”堅固不動,此“根本心”,應是第九識。但同經卷下又說阿賴耶識爲如來藏,本性清淨,將衆生阿賴耶識與諸佛如來藏心的關系比喻爲金與金指環,“無二亦無別”。金與金指環,其體性(金性)是無二無別,但金條、金指環可以說就是金,卻不能說金條就是金指環,凡夫與佛心性無二無別,卻不能說凡夫就是佛,凡夫現前還不是佛,只具備成佛的可能性,可以修行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卷十偈雲:
賴耶性清淨,妄識所熏習,圓鏡智相應,如日出雲翳。
謂衆生被妄心所熏的雜染的阿賴耶識,本性清淨,即是真如、法界,當成佛位轉爲大圓鏡智時,其本具清淨性便如日出雲翳般顯現。礦與金、金與金…
《自性清淨心與本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