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彻悟禅师语录卷上1▪P3

  ..续本文上一页佛之信心矣。

  然后以此信愿之心,执持名号。持一声是一九莲种子,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直须心心相续,念念无差。唯专唯勤,无杂无间。愈久愈坚,转持转切。久之久之,自成片段,入一心不乱矣。诚然如此,若不往生者,释迦如来便为诳语,弥陀世尊便为虚愿。有是理乎哉。

  然后以深信愿之心,执持万德洪名,持一声是九品莲华种子,念一句是往生西方正因,直须心心相续,念念无差,无间无杂,是为一向专念,久而久之,自成片段,进入一心不乱境界矣,诚然如此,若不能往生西方者,释迦如来便为诳语,弥陀世尊便为虚愿,有此理乎哉!反显决定能往生也。

  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较之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尤为直截痛快。何也,以见性难而作佛易故。何为见性。离心意识,灵光迸露,始为见性,故难。何为作佛。持佛名号,观佛依正,即为作佛,故易。

  此段之文,阐明念佛法门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与禅宗参话头真指人心,见性成佛修法难易作一较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难。何谓见性?离心意识参,至根尘迥脱,灵光迸露,顿忘身心世界,始为见性,故难。何谓作佛?不必离念,只要观佛依正,或持佛名号,即为作佛,故易。

  经云,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岂非以想念于佛,即为作佛耶。

  引观经之文作证,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岂非想佛即是作佛也。

  夫成佛是佛,理无二致。而见性作佛,难易相悬若是。岂非念佛较之参禅,尤为直截痛快也哉。一是祖语,一是佛言。何重何轻,何取何舍。学者但当尽舍旧习,虚其心,平其气,试一玩味而检点之。当必首肯是说为不谬矣。

  一言成佛,一言作佛,语虽有异,理无二致。然而见性、作佛,难易天渊若此,岂非净宗念佛较宗门参禅更为直截易修也。况直指人性,见性成佛是祖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佛语,何轻何重,何取何舍,学者且莫存先入之见,但当尽舍藐视念佛,高唱 “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及“念佛一日,漱口三日”的旧习,虚其心,平其气,深思体味而检讨之,一定会点头许我此说为不谬矣。

  石霜迁化,众举泰首座继席住持。时九峰虔为侍者,乃曰,若继住持,须明先师意。泰曰,先师有什么意,我会不得。虔曰,先师寻常教人,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白练去,万年一念去。其余则不问,如何是一条白练去。泰云,此但明一色边事。虔云,原来未会先师意。泰云,装香来,香烟尽处,我若去不得,即不会先师意。左右即装香,香烟未尽,泰即化去。虔抚其背曰,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

  举禅录唐代石霜庆诸禅师迁化,遴选继席住持一段公案,说明宗门彻悟之难,即使如泰首座参禅功夫能做到坐脱立亡,尚且因不解“石霜七去”(石霜禅师平常勘验学人的七去的机峰转语:1休去、2歇去、3冷湫湫地去、4一念万年去、5寒灰枯木去、6古庙香炉去、7一条白练去。)被石霜庆诸法嗣、侍者九峰道虔讥为未会先师意。对其继席住持提出异议。

  曹山堂上坐,纸衣道者从堂下过。山曰,莫是纸衣道者么。衣曰,不敢。山曰,如何是纸衣下事。衣曰,一裘才挂体,万法悉皆如。山曰,如何是纸衣下用。衣曰,诺,便化去。山曰,汝只解恁么去,不解恁么来。衣复开目问曰,一灵真性,不假胞胎时,如何。山曰,未是妙。

  再举曹山本寂禅师(曹洞宗第二代祖师)勘问纸衣道者一段公案,证明大彻大悟之不易,纸衣道者,即唐代禅僧克符,(以平时喜著纸衣,世称纸衣道者),如曹山勘问他:什么是纸衣下事,就是问他己躬下大事是什么?纸衣回答:一裘才挂体,万法悉皆如。意思是说,有般若观照之一裘在身,所观万法,自然就如如不动了。曹山进一步勘问:什么是纸衣下用。就是说,您体上说得还不错,但怎么样从体起用呢?纸衣道者应诺,(即是说可以)便要圆寂以显自己禅定功夫。曹山笑道:您只解这样圆寂化去,还不明白从空出假,游戏神通,不来而来,化度有情。纸衣道者又睁开眼睛问曹山道;我一灵真性不昧,但不假胞胎时,怎么样?曹山回答纸衣说,“这还不是妙”。为什么?灰身灭智,沉空滞寂,这是小乘伎俩,不解从空出假,学大乘菩萨,化度有情,怎能说妙。纸衣道者,只识体,不解用,即使能说走就走,当下化去,所以落曹山讥评:“未是妙”。

  夫坐脱立亡,未明大法,固非了事,然其造诣工夫,殊非易易。果能回此一段精神,专心念佛,求生净土,当必稳得上品上生。岂更遭人检点哉。如纸衣进问,如何是妙。山答云,不借借,衣便珍重化去。噫,与其不借而借臭秽胞胎,何如不借而借香洁莲华。直以胞胎臭秽,莲华香洁而论,已自胜劣悬殊。况出胎隔阴,作主大难,而莲胞一敷,胜缘具足。此则日劫相悬,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矣。无怪乎永明大师,谓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此真语也,实语也,大慈悲心泪出痛肠之语也。学者幸勿忽诸。

  此段是彻悟禅师对这二段公案的评论,说二人(泰首座、纸衣道者)一个能坐脱一个会立亡,由于未明大法,没有了却生死大事,然二位造诣功夫,已经很不容易了,若能回此参禅精神,专心念佛,求生净土,当必稳得上品上生,岂更遭人检点哉!如纸衣道者听曹山评论他,说走就走,这“未是妙”。就进一步问曹山:如何是妙?曹山答道:“不借而借”。意思是说,约体上说,是不借胞胎,以真如不生不灭故。约用上说,不妨借个胞胎,净如幻净土,度空华众生。但纸衣不能领会。便道声珍重,化去了。彻祖感叹道:啊!与其不借而借,未明大法,借个秽土臭胞胎,还不如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借个莲花为胎。胞胎臭秽,莲胎香洁,胜劣县殊啊!何况声闻昧于出胎,菩萨昏于隔阴,自力了生死,作主大难,怎如往生西方,莲胞一开,见佛闻法,胜缘具足,不历异生,决定一生成佛,较此方自力修禅,何异日劫相倍。净土修行一日,抵得过此土修禅一劫。真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不足喻其苦乐之不同。无怪乎永明四料简中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这是永明大师真语实语,泪出痛肠之语,学人幸勿轻忽四料简的殊胜开示。

  最初迷真起妄,则曰一念妄动。末后返妄归真,则曰一念相应。是则起妄之后,归真之前,更有何法,能外此一念乎。是故一念悟,随净缘,即佛法界。迷,随染缘,即九法界。十方虚空,是此一念迷昧。一切国土,是此一念澄凝。四生正报,是此一念情想合离。四大依报,是此一念动静违顺。唯依此念,变现诸法。离此念外,无法可得。

  此段文阐明现前一念之本质与功能,唯此一念,变现诸法。由于最初一念妄动,转本有智光,变为业识,妄分能所产生依正二报,末后返妄归真,于等觉后心,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入妙觉位。夫起妄之后,归真之前,不外乎此一念。十界诸法,唯此一念所变现。一念悟,随净缘,即现佛法界,一念迷,随染缘,即现九法界。十方虚空,是此一念迷昧,一切国土,是此一念澄凝,四生(胎卵湿化)正报,是此一念情想离合,(情少想多,则上升,情多想少则堕落,情想参半为人道中生)四大依报,是此一念动静违顺(静顺国土依报胜,动违国土依报劣,所谓心净佛土净,心秽佛土秽是也)唯依此念,变现诸法。离此念外,无法可得也。

  原此一念,本是法界,从缘而起。缘无自性,全体法界。故得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离过绝非,不可思议。法尔具此威神,法尔具此功用。

  探索此一念,本是法界,念从缘起。以缘无自性,(缘起之法,自性本空)全体即是法界,故此一念,当体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本离四句,本绝百非,不可思议。天然具此威神,天然具此功用。

  今以此念,念于西方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净土。正当念时,西方依正,在我心中。而我此心,已在西方依正之内。如两镜交光,相含互照此横遍十方之相也。

  此明正念佛时横遍十方之相。(约空间说)今以此即法界体之一念,念西方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净土,正当念时,西方依正,在我心中(此约众生一边说)而我此心,已在西方依正之内(此约佛一边说)这种境界乃我能念之心光,和所念弥陀之无量光,犹如两镜交光,。相含互照,此横遍十方之相,

  若约竖穷三际,则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三际同时,更无前后。

  此明念佛时竖穷三际之相。(约时间说)三际,即过去现在未来三际。克实而论,三际是不存在的,因它是众生虚妄的生灭心所现。真如无有生灭,所以不存在时间上过现未差别。故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何以故,三际同时,无前后故。

  帝网珠光,难齐全体。南柯梦事,略类一班。

  此引帝网珠光,南柯梦事为喻,令人易晓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之相。帝网珠光者,忉利天帝释殿前有一千颗牟尼宝珠缀成的圆形因陀罗网,通体透明,一珠之光,映照千珠,千珠之光,映照一珠,交光互映,重重无尽。此即《华严经》十玄门第七因陀罗网境界门,横遍十方之象也。但虽以帝网珠光为喻,也很难将横遍十方境界全部比况出来。南柯梦事者,唐李公佐,作《南柯记》略云:淳于棼,家广陵(今扬州)宅南有古槐,枝干扶疏,棼生日醉卧,梦至大槐安国,妻公主,为南柯太守二十年,生五男二女,备极荣显,后与敌战而败,公主亦卒,被遣归,梦遂醒。夕阳未隐,酒樽犹在。因寻槐下有一蚁穴,方悟槐安国南柯郡者,乃古槐下之蚁穴也。棼感人世倏忽,遂栖心道门。夫棼二十年荣贵,一梦之顷,然则所谓时间有何长短可得也。今以南柯梦事为喻,不过令人悟知竖穷…

《彻悟禅师语录卷上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