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B>复见诸佛般涅槃者,复见诸佛般涅槃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此现彼佛施化事毕,收无量法还归一法。示灭息化,乃至起塔而作佛事。是则始从出世,终于像法。一代所作权实利益。光照彼土,炳然在目。以彼例此,前五(瑞)既同,后一岂别。当知释迦从初成道,于一无相法,出无量法。非顿而说顿,非渐而说渐。其事已竟。今日必当收无量法,还入一法。开权显实,唱言入灭。与彼土同也。问,光中何以不现彼土说法华经?答,若使彰灼显现其事,则不成序。亦不能使众会疑念,弥勒发问,文殊忖答。则本迹二说,无由发起。何以剋致现在灭后无边利益。虽然,如来说默,皆具四悉。入定四悉。单被上上根人。说法四悉,三根普被。入定四悉,唯局现在(时会大众)。说法流通四悉,普及未来也。舍利,或云室利罗,此翻灵骨。塔,具云塔婆。或云,窣堵波。此翻方坟。或翻圆冢。亦翻高显。丁二现瑞序竟。
丁三疑念序二。初弥勒疑念,二大众疑念。
戊今初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稀有事,当以问谁,谁能答者。”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必应见此稀有之相,我今当问。”
弥勒有三念。初今者下,是正念六瑞。(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二今佛下,是念问谁。(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稀有事,当以问谁,谁能答者。)三复作下,是念文殊。(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必应见此稀有之相,我今当问。”)神变者,神名天心,即是天然内慧。变名变动,即是六瑞外彰。弥勒不测外变,亦不知内慧。故兴疑念,此是尊极(如来)境界,所以弥勒不知。然弥勒植善既多,(乃久修大士),何容不仿佛知。(为启法华大教),隐明示暗,权言不知耳。问,一切菩萨皆法王子,何以独推文殊?答有二义。一于法王子中,德推文殊。二诸经中文殊并为菩萨上首。
戊二大众疑念
尔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当问谁?”
大众有二疑念。一正念六瑞,二念问谁。丁三疑念序竟
丁四发问序二。初长文,二偈颂。
戊初中二。初经家述。二正发问。己今初
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
双述自他二疑。如文(可解)。
己二正发问
而问文殊师利言:“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问此土)照于东方万八千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问他土)”
双问此土他土。如文可解。
戊二偈颂二。初颂上问,二颂请答。为何说长行已再述偈颂。据龙树毗婆沙论云,一随国土情况。天竺(即印度)有散华、贯华之说。散华即长文,贯华即偈颂。二随众生乐欲不同,有乐散说(即长文),有乐章句(即偈颂)三随生解因缘不同,或易于散说得解,或易于章句得解。四随众生根利钝而设。利者一闻即悟,钝者再说方悟。(再闻偈得悟)又表佛殷勤重说。(对重点内容,偈文重说)。又,为众集前后,(到有前后)故有偈颂也,(为未闻长文者,重说偈颂)
己初颂上问二。初问此土六瑞,二问他土六瑞。庚今初
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文殊师利, 导师何故、 眉间白毫, 大光普照。
雨曼陀罗、 曼殊沙华, 栴檀香风, 悦可众心。
以是因缘, 地皆严净, 而此世界、 六种震动。
时四部众、 咸皆欢喜, 身意快然, 得未曾有。
长文总问此土六瑞,偈中长有(多出)香风地净(内容),而无(长文)说法入定。文偈互补也
庚二问他土六瑞为六。初问六趣众生,二问见彼佛及闻说法,三问他土四众,四结前开后,五问他土修菩萨行,六问他土供养舍利。即是问佛涅槃。辛今初
眉间光明, 照于东方, 万八千土, 皆如金色,
从阿鼻狱、 上至有顶。 诸世界中, 六道众生,
生死所趋、 善恶业缘、 受报好丑, 于此悉见。
六道众生,是能趣之假名。生死,是所趣之五阴。(色身)善恶业缘,是趣因。好丑,是趣果也。有顶,谓三有之顶,原指非想非非想天。(但)长文云,阿迦尼吒天。盖指色究竟天也。因无色界,既无形色,光照所不及,故不可见。
辛二问见彼佛及问说法
又睹诸佛、 圣主师子、 演说经典, 微妙第一。
其声清净, 出柔软音, 教诸菩萨、 无数亿万,
梵音深妙, 令人乐闻。 各于世界, 讲说正法、
种种因缘。 以无量喻, 照明佛法, 开悟众生。
别地圆住,名之为圣。佛复最尊,故名圣主。说大乘法,决定无畏,故名师子。顿教纯大,故云第一。诠中道理,故声清净。顺实相法,故音柔软。无二乘众,故云教诸菩萨。所诠次第三谛为深,圆融三谛为妙。称理当机,故云令人乐闻。遍在七处九会,故云各于世界。两教(正说圆兼明别)八门,故云种种。不涉三乘,故名佛法。闻者即入佛慧,故名开悟。正与此土华严教同。
辛三问他土四众
若人遭苦, 厌老病死, 为说涅槃, 尽诸苦际。
若人有福, 曾供养佛, 志求胜法, 为说缘觉。
若有佛子、 修种种行, 求无上慧, 为说净道。
若人遭若者,开声闻乘也。遭苦而能遍厌三界生老病死,兼能厌集(烦恼),乃能感佛,为说涅槃,从此修出世道,永尽苦际。所谓知苦故断集,慕灭故修道也。若人有福者,开辟支佛乘也。支佛百劫种福,故云有福。观十二因缘而得觉悟,故名缘觉也。若有佛子者,开事六度菩萨乘也。有大慈悲,堪绍佛种,故名佛子。六度事广,名种种行。志求作佛,名无上慧。六度中无六蔽,故名净道。此以道谛为初门,正与此土三藏教中三乘意同。
辛四结前开后
文殊师利, 我住于此, 见闻若斯, 及千亿事,
如是众多, 今当略说。
见闻若斯,是结前。今当略说,是开后。
辛五问他土修菩萨行。正与此土方等般若诸大乘教意同。文分为三。初总问,二次第问,三杂问。次第拟同此土渐教,杂问拟同此土不定教也。
壬今初
我见彼土, 恒沙菩萨, 种种因缘、 而求佛道。
恒沙具云恒河沙。亦云殑伽沙。阿耨…
《《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