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顶文句》摘要卷第九▪P4

  ..续本文上一页妄说。此之十境,或先或后,或发不发。或有并发,或复重发,事非一致。辛今初

  阿难:当在此中(即此处)精研妙明,(精研者,观行之功。妙明者,藏性之理。通在二十五境,别在耳门。由其精研妙明,能令)四大不织。(是故)少选(忽然)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出其境界之名。)斯但功用暂得如是,(功用至此,亦是善现。)非为圣证。(切不可作圣心耳。)不作圣心,(所以断其妄喜)名善境界。(所以断其妄怖也。)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中,即前文所谓此处。指于即事之理境也。精研者,观行之功。妙明者,藏性之理。通在二十五境,别在耳门。由其精研妙明,能令四大不织。是故少选时间,身能出碍也。身能出碍者,依于色阴所发之境。精明流溢者,出其境界之名。斯但功用等者,明其发境之由,由于功用。功用至此,亦是善现。但既非圣证,切不可作圣心耳。夫魔之乘人,必伺其或怖或喜。今云非为圣证,所以断其妄喜。又云名善境界,所以断其妄怖也。

  辛二、精明内溢拾出蛲蛔

  阿难:复以此心(,亦指观行之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斯但精行,(亦功用也。)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心,亦指观行之心。精行,亦功用也。

  辛三、精魄合离空中闻法

  又以此心(观行之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但)除执受(总报之)身,馀皆(互相)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初文虽云精研妙明,而是外研居多,是故精明流溢前境。次文虽亦精研妙明,而是内研居多,是故精明流溢形体。今则内外并研,故令魂魄意志精神,但除执受总报之身,馀皆互相涉入,互为宾主。遂于空中十方闻敷法义也。

  辛四、心魂染悟见佛踞台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澄者,妙止之功。露者,妙观之力。澄以妙止,露以妙观。使此心皎洁莹彻。故得)内光发明,(报土乍现。)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于时忽见毗卢遮那,(此云光明遍照。即是法报合身)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寻常习闻教相,曾知华藏境界熏成种子于心魂也)。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澄者,妙止之功。露者,妙观之力。澄以妙止,露以妙观。使此心皎洁莹彻。故得内光发明,报土乍现。毗卢遮那,此云光明遍照。即是法报合身。盖观行中所观色阴,元不局于同居。今既心光研明,加以灵悟所染,岂无暂照之力。但不可认为圣证耳。言灵悟所染者,寻常习闻教相,曾知华藏境界熏成种子于心魂也。

  辛五、精明逼现空成宝色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皆是圆伏五住之功。)超越(超越二字,言其用功精进过分也。)。(此是)于(观行中,由圆解力,暂)时(横见寂光境界,)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暂得如是,非为圣证。(非关断惑,故不可作圣解。)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抑按降伏制止,皆是圆伏五住之功。超越二字,言其用功精进过分也。此是于观行中,由圆解力。暂时横见寂光境界,非关断惑,故不可作圣解。

  辛六、心见密澄暗室睹物

  又以此心(观行之心)研究澄彻,(澄彻者,寂照之体,由研究而)精光不乱。(故能暗室见异物也。)忽于夜半,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则仍不相碍也。)此名心细密澄其见,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澄彻者,寂照之体,由研究而精光不乱,故能暗室见异物也。盖鬼神诸趣,恒与人间杂居。互不相碍,互不相见。今以心细所视洞幽,方乃别见种种异物。而暗室物亦不除灭,则仍不相碍也。

  辛七、尘并入纯烧斫无碍

  又以此心(观行之心)圆入虚融。四体忽然同于草木,火烧刀斫,曾无所觉。又则火光不能烧爇。纵割其肉,犹如削木。此名尘并,(尘相并销)排四大性,一向入纯。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心体本自虚融,由坚固妄想而生窒碍。今以止观之功,圆入虚融之性。深观内四大性,与外四大,均是惟心所现,无我我所。故名排四大性而令尘相并销也。然但观行暂成。岂容以此滥圣。

  辛八、凝想化现遍见诸界

  又以此心(观行之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此名欣厌(欣净厌秽之心也)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欣厌者,欣净厌秽之心也。净秽虽并唯心,不妨炽然欣厌。欣厌若极,与不欣厌亦非异辙。是故圆顿行人,正可求生净土。但圣境虽现,不可妄作圣心耳。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心作依作正,是心是依是正。了知惟是想久化成,不作圣解。如远公三见圣相,何过之有?若作圣解,乃成邪矣。

  辛九、逼心飞出夜见远方

  又以此心(观行之心)研究深远。(观于事境理谛竖穷横遍之体性也。)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暂时境界耳。)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研究深远者,观于事境理谛竖穷横遍之体性也。迫逼飞出,亦是暂时境界耳。缘影未破,岂圣证乎。

  辛十、邪心含魅妄见妄说

  又以此心(观行之心)研究精极。(精极者,言其研究功深。至此则与菩萨罗汉心精将脗,色阴将破,虚空将殒。故魔事从此而发也。)(或于定中,妄)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忽然)无端种种迁改。(,现佛现通。)此名(偶因邪心)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令此行人,自己)无端说法通达妙义,(当知此是魔力使然,非真实心开也。)非为圣证。(若能)不作圣心,魔事销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精极者,言其研究功深。至此则与菩萨罗汉心精将脗,色阴将破,虚空将殒。故魔事从此而发也。或于定中,妄见善知识形无端变改,现佛现通。当知此名偶因邪心含受魑魅,有此妄见,非真见圣相也。又或偶遭天魔入其心腹,令此行人,自己无端说法通达妙义。当知此是魔力使然,非真实心开也。此虽防心不密,致使魔魅得入。若能不作圣心,则魔事终归销歇。惟其妄作圣解,乃中天魔计耳。

  庚三、结过劝示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无始虚妄)色阴(与今所)用(妙止观)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当依如来灭后,于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言此十种境界,从禅那中发现者,皆由无始虚妄色阴,与今所用妙止观心,能所交互,故现斯事也。盖能观之心如钻,所观阴境如木,阴中藏性如火,种种现境如烟。钻火得烟,则知去火不远。故一一名善境界。见烟而止,则火不可得,损木损工。譬如中途迷惑,反受群邪也。

  己二、明受阴境三:初总示阴相。二别明发相。三结过劝示。庚初、中四:初结前色阴尽相。二正示受阴区宇。三悬示受阴尽相。四结示本惟妄想。辛今初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

  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昧,始终皆以止观而为体用。今言奢摩他中,举止以摄观也。同居色阴尽,见佛一切智心。方便色阴尽,见佛道种智心。实报色阴尽,见佛一切种智心。又达三土色阴即空名尽,见佛一切智心。达三土色阴即假名尽,见佛道种智心。达三土色阴即中名尽,见佛一切种智心也。

  辛二、正示受阴区宇

  若有所得,(观行见于佛心,故若有所得。)而未能用。(未与法流水接,故犹未能用也。)犹如魇人,(了知六入本如来藏,故喻之以)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三土虚妄受阴,喻以客邪。不得去住自由,喻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观行见于佛心,故若有所得。未与法流水接,故犹未能用也。受以领纳前境为义。今六根虽不缘尘,而领纳之习仍在。所以犹如魇人。了知六入本如来藏,故喻之以手足宛然,见闻不惑。三土虚妄受阴,喻以客邪。不得去住自由,喻不能动。盖虽非实有外邪,只此受阴区宇,便是心触客邪也。

  辛三、悬示受阴尽相

  若魇咎歇,其心离身,(闻所闻尽,知魇咎歇。无所执受,故心得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离分段身,则于同居去住自由。离变易身,则于方便实报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

  闻所闻尽,知魇咎歇。无所执受,故心得离身。离分段身,则于同居去住自由。离变易身,则于方便实报去住自由。

  辛四、结示本惟妄想

  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虚有所明,是受阴相。此之虚明,但是妄想,非真有虚明也。)

  因于违顺妄境,生诸损益妄受。虚有所明,是受阴相。此之虚明,但是妄想,非真有虚明也。既识其本,则不被其所惑矣。

  庚二、别明发相十:初过抑生悲。至…

《《佛顶文句》摘要卷第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