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阿难妄计之目,决不能有所见。妄计之心,决不能生爱乐。以目是浮尘(根),心是缘影(无质独影境)故也。而阿难则谬(误)以为决能有见,决能爱乐。所谓认物为己,颠倒甚矣。国王,譬本觉。贼,譬所妄计之心目。兵,譬始觉妙观察智。盖本觉虽被贼侵,而真如自性之力,法尔(自然)能起始觉之智,譬以发兵也。知贼所在者,贼无自己窟宅,不过就是王土王民。但因失于抚御,致成巨寇。若能如法招安,则依旧王土王民,实更无贼可得。唯心与目,亦复如是。若知浮根缘影,总属惟心所现。则浮根原不是目,缘影原不是心。荡荡归于王化,何处更有尘劳可得。今之使汝流转者,只因非心,妄计为心。非目,妄计为目。故成咎(过失)耳。
壬三、牒其内执又二。初正牒。二立例。癸今初
吾今问汝,惟心与目,今何所在?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眼耳鼻舌),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十种异生者,于十二类生中,但除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及空散销沈二种。暂同无心之物。余十种皆现有心识也。计心在内,则广引十生为证据。计眼在面,则高引如来为证据。确哉!凡外邪执。阿难示同而克肖之。(阿难示同凡夫外道执见,装得十分相像,岂真不知哉!)
癸二立例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此以阿难自身例(比况)心。以如来大众,例(比况)肝肠脾胃等。以户牖(窗口),例(比况)眼。以园林,例(比况)身外诸物也。
壬四、悬示定名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欲破妄计,先唱大定之名者,以妄情破处,真性全彰。若利根人,只须内计一破,觅心了不可得,便得心安。心安即是首楞严王三昧。钝根执重,故破内必转计(于)外。乃至展转起于无穷计度。阿难示同未悟,曲写(细腻表演)迷情,俾(使)如来方便破显,究畅至理。当知从今文去,直至第三卷末,第四卷初。节节圆彰大定所依理体。断不可以三名(奢摩他、三摩钵提、禅定)割裂分配也。三摩提,亦云三摩地,亦云三昧。此翻正定。有真谛三昧,俗谛三昧,中谛三昧。又有历别三谛三昧,圆融三谛三昧。今是圆融三谛三昧。统一切法,一切三昧悉入其中,故名为王。真谛三昧,即奢摩他所成。俗谛三昧,即三摩钵提所成。中谛三昧,即禅那所成。又真谛三昧,止见思惑。俗谛三昧,止尘沙惑。中谛三昧,止无明惑。即奢摩他。真谛三昧,发明空观。俗谛三昧,发明假观。中谛三昧,发明中观。即三摩钵提。三谛之体,无惑可破,无观可立。而破而立。(止观不二)即禅那也。大佛顶,具如玄义中释。乃此三昧所依之真性。首楞严,亦如玄义中释。乃是称性所起之真修。具足万行者,一是本有为具。谓此大佛顶理。无所不统,无所不摄,故名具足。二是该摄为具。谓修此三昧,即是修行一切三昧。乃至六度五行等,无不圆摄,故名具足。三是积聚为具。谓众生无始以来,所有一切诸善。如弹指(散华)聚沙(作塔),举手(合掌)低头(礼佛)等种种缘因种子。若得此三昧时,一齐开发显现。故名具足。本具(本有为具)约正因,该具(该摄为具)约了因,积具(积聚为具)约缘因。又,三因皆本有,故名本具。三因皆该摄,故名该具。三因皆开发,故名积具。不纵不横之义。复现于此矣。行为入理之门。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故名一门。圆人顿悟顿修,永无诸委曲相,故名超出。称性所起福慧二种庄严(缘了二修),还以庄严(正因)一性。性修不二,名妙庄严。始从乾慧(地),终极妙觉。故名为路也。
壬五、正破非内又二:初引例。二正破。癸今初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癸二正破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而)后观外物(者乎)。纵不能见心肝脾胃,(至於)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亦)不知(耶)。必不内知,(不能知内)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圆觉经云: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此经云: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此一切众生之通计(通常妄计)也。下文六处,不过是转计耳。此虽破其妄心无所,实即为显妄心无体。惟无体,故无所也。又,无体无所,而一切明了。正所谓性同虚空,亦无虚空相貌可得。非即全体真心而何(又是什么呢?)。(所谓全妄即真是也)故曰密显真心也。
辛二、破转计在外二。初转计。二破斥。壬今初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设使)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今)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者),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壬二、破斥又二:初立例。二正破。癸今初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独食)能令众饱。
抟食,即段食。有形质分段,可抟取者也。宿,止也。宿斋,犹言足食。即是结斋之义。
癸二正破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心若离身)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边),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若身心相知)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兜罗绵,白净柔软,佛手似之。故名兜罗绵手。
辛三、破转计潜根二:初转计。二破斥。壬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壬二破斥又二:初立例。二正破。癸今初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此心)潜根内者,犹如(眼在)琉璃之内。彼人当以琉璃笼眼(之时)。当(其外)见山河。(亦复)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癸二正破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设许见眼,眼即同于外境,无能见用。则随见随即分别之义不成。既不见眼,则法喻不齐,(法、潛伏根里,喻、琉璃笼眼,法喻不合)心非潜在根内明矣。
辛四、破转计见内二。初转计。二破斥。壬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这种见解对吗)
此复计心在内也。初计内时,佛以不能见内(反)难之。今云见暗即是见内,正转(计)救初难也。
壬二、破斥又三:初正破。二转破。三结破。癸今初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此中先以对不对双牒。次双破也。若与眼对下。先破对。又二意。一者既对则非内。(暗在眼前则非内)二者许内则有过。(谓暗室中物皆汝焦腑矣,)若不对下,次破不对。只须“云何成见”一句也。
癸二、转破又三:初破其转计内对。二破其转许在空。三破其转许两觉。子今初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耶)。
恐彼又转(计)救云:开眼见外,名为外对。闭眼见暗,名为内对。则暗仍与眼对,而亦不取室暗为焦腑也。今即牒(前)而破之:既许内对,(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则开眼时,亦可内对而见其面。若开眼不能内对而见其面,则闭眼亦何能成内对乎!又,设许(纵许汝)内对见面,则心眼俱在虚空,仍违汝心在身内之计矣。
子二、破其转许在空
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
恐彼救云:设许心眼俱在虚空。亦复何过?今更牒(前)而破之:若在虚空,便非汝体。则如来今见汝面,即应如来亦是汝身之眼。汝眼已知,身犹应未觉也。
子三破其转许两觉
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恐彼更转救云:眼虽在空,何妨眼知身亦随觉。今更破云:若许眼在虚空,仍复与身两处皆觉,则(…
《《佛顶文句》摘要卷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