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救苦救难.绝症不惧的关键▪P2

  ..续本文上一页这本书,需要者请直接至各分舍索取。

  患者及家属、亲友须了解,干著急是没有用的,在做了应做的医疗处理后,依本书的方法,放下焦急的心,一人每天念数千、一万要、二万声“南无(音摩)阿弥陀佛”,求佛如被才是智慧之举。家属的心情能安定下来,才有可能为病人安排治疗、照顾及给予安慰,如此才是真正的在帮助病人呢!

  “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明、无量寿。为重病病人念佛,并鼓励病人念佛,如此一心正使自、他(她)纷乱痛苦的心和佛的清净无量光明契合。寿命未该终的“念佛”承佛力加持,消灾延寿,化险为夷、增福、增寿;若年岁已高或寿命已尽,念佛不仅可减轻痛苦的折磨,且即使人人皆会面对的死亡这件事来临,亦可不忧不惧,不畏生死,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呢!

  放下焦急的心,一心念佛;

  念佛一心不乱、绝症不惧。

  二、信心建立篇

  梁启超先生云:“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饮冰室全集)

  在本身未深入探讨,明确地观察,就盲从附和别人的话,就是迷信—迷信他人的胡说。反之,凡是能经过“观察”、“慎思”、“明辨”的工夫才去信仰的就是“智信”。

  须知迷信必不会虔诚,不虔诚必无法有信心的持之以恒。世间的一切事业尚须靠信心来成功,何况佛法乃解脱生死之大事,更必须依靠信心坚固才能成就。

  信心真诚、念佛持咒才会真切,真切才会精勤,精勤才能有所成。

  世界著名学者对于佛法的肯定与赞赏

  国父曾说:“佛学是哲学之母,救世之仁,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换句话说,佛学不但合乎科学,而且可以弥补科学研究上的偏失。

  佛法大海,浩瀚无涯,义理严密,其相互问的关系,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无相当篇幅,是难以叙述清楚的。唯为避免内容过于繁琐,本篇谨择录世界著名学者对于佛法肯定之言论,以作为人们信心建立之辅助,期望人人皆能因此拨空研讨佛法,并力行之,以达到“生死自在”“生命无惧”的境地。

  蔡元培先生曰:“回教之穆汗默德,左手持古兰经而右手持剑,不从其教者杀之。基督教与回教冲突,而有十字军之战,几及百年。基督教中又有新旧教之战,亦达数十年之久。至佛教之圆通,非他教所能及。”(以美育代宗教说)又曰:“佛法的宣传,随顺众生根器,本无定法。欲为科学家说法,应用科学方法作积极的证明。”(佛教与科学之比较研究序)。

  康有为先生曰:“仙学太粗,其微言奥理无多,令人醉心者有限。若佛学之博大精微,至于言语道断,心行路绝;虽有圣哲,无所措所。其所包容,尤为深远。”(大同书)

  李石岑先生曰:“我以为佛学的提倡,不特对于科学毫无抵触之处;而且能使科学的方法上加一层精密,科学的分类上加一层正确,科学的效用上加一层保证。”又曰:“佛教人以涅槃,不过证得法性常住,便知法相如幻;而后有事可做,而后不做冤枉事。所以佛的无尽功德,就从涅槃而来。”(李石岑讲演第一辑)

  注:涅槃—人生没有烦恼,没有疑惑的境界。

  吕思勉先生曰:“佛教教义的高深,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在他亦有种种治国安民的理论。”(中国通史)

  夏丐尊先生曰:“我所唯一赖以自慰的,就是这观音名号的执持。法华经普门品云:“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我感谢这位菩萨的保佑,在这八年里面于苦难中施我以大无畏!”(致大晚报记者书)

  英国罗素博土(Dr.Bertrand Russell)曰:“各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当代名人演讲集罗素讲宗教问题)

  英国鲍乐澄博士(Dr.Bernard L.BrOUghtOn)曰:“佛教为今日人类之救星!现今研究佛学者渐多,实因佛学高出一切宗教。虽科学哲学长足进步,然其发明之最如理要处,亦和佛法可通。况佛法有最甚深处,最广大处,最真实合用处,决非现世之一切学术宗教所可企及!”(佛学半月刊四十五期)

  英国瑙曼裴乃斯教授(prOf NOrman BayneS)曰:“佛教是医治摩登病的圣乐。在我们这个苦痛疲惫的欧洲,我们断然需要佛教的教训。这个教训就是“中道之教”。它开豁我们的眼光,给我们以觉悟,引我们到和平光明及大智慧。”

  锡兰福曩度博士(B.E FernandO)曰:“佛教之生活法,能使人们得到安乐,并使生活成为合理。促进和平,并使人类确知战争是野蛮愚痴之最良方法,无过于宣传佛教之道理及见解。佛教不强人盲从:然凡有思想智慧之人,就佛教道理深思谛观,则末有不怡然焕发,心安而理得者。”

  英国克里柔夫人(AliCe Leighten Cleather)曰:“宗教与科学,互相排诋,不能融洽。此乃大半由于宗教方面死守所谓“启示的”宗教,而不肯研究宇宙之法则—即表显于一切方面之因果律所致。反之,东方之哲学尤其大乘佛教所开示者,乃是一种使心与意共同满足的思想法则,其所合内容之高与深,乃无与伦比者。”

  美国萨垃乃扶夫人(MrS. Miram M.SalanaVe)曰:“佛教在其长历史中,无时不向前迈进。他不但保持了他的与近代科学之并进,并且超出而立在科学的前面。佛教在今日,正与科学同样地崭新而适用。何以故?因为佛法是以颠扑不破的真知之理为基础故。”

  美国乔治万雷氏(GeOrge S. Varey)曰:“现在世界是极需救济,但只有从佛的光明和佛的圣法,人们方可以得到真的救济,以及真的解放和自由。

  和兰弗朗几博士(Dr.JOhn FranCiOS)曰:“世界战乱之根,由于人类贪嫉权利思想之过高,遂发为暴毒争战之至惨,在摩西十诫亦列为深戒,杜其欲望;然义非究竟,故莫能收弭兵之效。独佛所说最究竟,戒律尤为精切。今后苟佛教普及,世界大同,拭目可俟。”

  (以上皆节录自世界新闻杜,陈无我居士译)

  佛是什么?创世主?宇宙的起源?

  佛是甚么?

  (一)佛(Buddha)的音译叫做佛陀耶,简称“佛”或“佛陀”。他的意译是“觉”。觉悟了什么呢?觉悟了宇宙和人生的真理,亦即觉悟了一切而无所不知,无所不觉,获得大解脱、大自在、大圆满的圣人。

  (二)佛,是在我们这个世界,距今二千年左右,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城的释迦太子,成佛之后称为释迦牟尼。释迦是族姓,意为能仁,牟尼是印度古代对于圣者通用的尊称,其意为寂默(以自己心中本具有的智慧光明,回光返照,断除烦恼,智慧圆满。)这就是佛教的教主。

  (三)佛有多少?我们从释迦牟尼佛所开示的经典中,明白在现有的历史中,虽然只有他一人是佛,但是在过去久远以前,和未来的久远以后,以及现在的十方世界(宇宙)皆有无量无数的佛。释迦牟尼佛成佛时,以天眼观察法界一切众生时,举手触额三叹说: “奇哉,奇哉,法界一切有情,无不具足如来福慧德相,只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颠倒、执著,则清净智、无师智自然现前。”所以所有的众生,只要能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悟了一切,而无所不知,无所不觉就能成佛。由于众生皆有佛性(觉悟之性),因此佛教不将佛陀当做神来崇拜,也不承认有一创造宇宙的造物主存在,所以真正的佛教徒是无神论者。

  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点是佛教没有创世主的观念,也否定神创造宇宙万物的说法。知识份子不容易信仰宗教,或无法虔诚信仰宗教的原因,常是囿于许多宗教现象目前科学无法理解、或证实;比如“宇宙的第一因”、“宇宙人生的起源”、“先有鸡或先有蛋”,在未得到理想答案时,要他当一个虔诚的信徒是很难的,充其量顶多是名份上的信徒罢了。一般宗教由于无法合理解释宇宙的第一因,所以才有裨创造万物的说法,唯“神”本身从何而来,答案常是“神是万能的,祂是自然存在的。”就因为这说法本身不够圆满,所以也常让心中有这种反对观点的人们接受—如果能够本来就存在,换句话说,神不用被创造,就可以自己存在,那同样的,宇宙人生也可以自然存在了。何必里祂创造。

  其实佛陀对于这“形而上”的问题并不鼓励人们花大多时间去探讨,原因是这宇宙人生太不可思议,太广大、太奥秘,非大觉悟者根本无法了解其奥秘于万一。例如以目前顶尖科学家,数十万人用尽一生的精力,就光太阳系的行星秘密都无法确实了解,何况这大于太阳系千千万万兆倍,不可数的浩翰宇宙,凡夫的我们又怎能知其万一呢?所以人们弹精竭虑去追求、计较、或一厢情愿的认定这“宇宙的第一因”,将是徒劳无功的;因为当你辛苦寻到“第一因”时,不久势必发觉在它之前还有另一个“第一因”……以“有与无”来做比喻;若说这宇宙人生本来就“有”,您相信吗?或说这宇宙人生未来是“无”,再从无产生有,您相信吗?两个答案都无法让人们心服,就因我们的能力与智慧实在是差太多了,所以佛陀才不鼓励人们浪费太多时间去探讨,这“研究至死”都得不到答案的问题上……对这一类问题佛陀有这么一段比喻:

  “有一个人被毒箭射伤,他的亲友带他去看外科医生,假如当时那人说:“我不愿把这箭拔出来,因为我要知道是谁射我的,是刹帝利种?婆罗门种?还是首陀罗种?“古时印度人民所分四姓阶级)他的姓名与氏族是什么?他是高是矮还是中等身材?他的肤色是黑是棕还是金黄色?他来自那一城市乡镇?我不愿把箭取出,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么弓所射中?弓弦是什么样的?那一型的箭?箭羽是用那种毛制的?箭簇又是用什么材料所制的?……”如此,这人必当死亡,而不得闻知这些答案。就因人生无常,生命太短暂了,如果把我们的时间、精力集中在这一类问题上,那么当我们还没有寻到理想答案时,我们就已经没命了…

《救苦救难.绝症不惧的关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