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略论▪P17

  ..续本文上一页

  癸二 正行仪轨。

  谓于阿阇黎前,右膝著地,恭敬合掌,而发其心,此非唯念为利他故,当得佛位而发其心,应立誓愿,缘所发心直至未得菩提终不弃舍,应依仪轨发此意乐。愿心容有二类若于愿心学处不能学者,不当发心。若依仪轨,仅起是念,为利有情,我当成佛,则于发心学处能不能学,亦属可授。至依仪轨受取行心,若于学处不能学者,则不能授,或说龙树无著所传律仪轨,对多种人有可授及不可授之差异不应道理。圣光明教授经云:若不能学施等学处,虽仅发心,亦能积聚多福,修次初篇亦说,若不能修学诸种波罗密多,亦获大果,方便摄受亦当发心。此谓不能修学施等学处,亦可发心,不能受取律仪至为明显。受取发心仪轨者:维愿现住十方诸佛菩萨于我存念,阿阇黎尊于我存念,我名某甲,若于此生,若于他生,所有布施自性,持戒自性,修行善根,自作教他见作随喜,以此善根,如昔如来应正等觉及住大地菩萨摩诃萨,于无上菩提而发其心。如是我名某某,从今为始乃至菩提,亦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有情未度而当度之,未解脱者当令解脱,未安息者令安息之,未般泥桓者令般泥桓,如是三次启白,皈依仪轨及此发心仪轨,虽未明说须随师念,然实须要。有师如此,若未能获得阿阇黎时当如何者?觉喎所造发心仪轨云:如是无阿阇黎,自发菩提心之仪轨者,自心观想释迦如来以及十方三世如来,普修礼敬供养,不须启白阿阇黎语,皈依等次悉如前说。

  癸三 结行仪轨。

  谓请阿阇黎为弟子等宣说愿心学处。

  辛二 已得护持不失分二: 壬一 修学此生发心不退失因, 壬二 修学他生不远离因。 初中分四: 癸一 为于发心增欢喜故修学恒念利益 癸二 正令增长所发心故修学六次发心, 癸三应令其心不舍有情, 癸四 应于福慧资粮双修。 今初。

  无论阅读佛经或从师闻,应思菩提心诸种利益,华严经中已详宣说,应当参阅,经中引说,此为一切佛法种子,总摄菩萨一切愿行,此是总说,若广宣释,支分无边,所谓总说,即摄一切,故谓总说又如嗢柁南,总摄一切菩萨道之扼要,说为嗢柁南菩萨地中所说利益,是愿心利益,彼从最初发坚固心有二胜益,一成殊胜田,二能摄受无恼害福,前者如云,人天世间皆应敬礼,谓发心无间,即为一切有情所供养处,又如说云:发心无间,由种性门即能映蔽诸阿罗汗,谓成上师尊长。又云:虽作小福,而得无边大果,犹如大地,成一切世间所依,故为福田,此谓等同九有众生之父。二者如说二转轮王护者常护,若寝若狂或放逸时,诸恶药叉宅神,非人宅神不能扰害,若余有情为欲息灭疫疾灾横所用无验咒句明咒,若有此者,必能灵验,何况已验由此显此息灾等业,发心坚固则易成办。修共成就亦以有此为速,随所居处,所有恐怖饥馑,非人伤害,未生不生,随转他生少灾无病,能忍他恼不恼于他,难生恶趣,设有生者亦速解脱,即于恶趣生少苦受,以此为缘厌离生死M,于彼有情起大悲心。菩提心福,若有形像,尽虚空界难以容纳,以诸财宝供养诸佛,仍不能及此福一分。勇施请问经云:菩提心福德,设若有形像,尽其虚空界,其量有余剩,若人以诸宝,恒河沙数童,充满佛刹土,供养世间尊。若有唯合掌,归敬菩提心,此是最胜供,功德无边际。当大觉喎绕金刚座时,心中作念,当如何修,乃能速得圆满菩提,时诸小像起立请问诸大像曰,欲速我佛,当如何修,答曰唯菩提心,是所当学。又见寺上空中,有一少女问一老妇亦如前答,故于菩提心,心极坚定。由是能摄大乘教授一切扼要,一切成就极大宝藏,超出二乘大乘特法,策发菩萨行广大行,应知即是大菩提心。修此心时当勇喜渐增,如渴时求饮,乃至多劫以甚奇希有智,深细观察诸道,诸佛菩萨唯见此为速能成佛胜方便故,如入行论云:多劫细观察,能仁见此利。

  癸二 正令增长所发心故修学六次发心分二: 子一 不舍所发愿心, 子二 学令增长。 今初。

  如是于佛菩萨善知识前而起誓愿,有情未得度者当令得度,俟见有情数量众多,行为暴恶,须经多劫时间漫长,二种资粮,无边难行,皆须修学,因而怯弱,弃舍发心重担,此较失坏别解脱罪,尤为重大。入行论云:若舍所发心,则须长夜漂流恶趣。又云:盲人于粪聚,获得末尼宝,如是偶然得,我发菩提心。谓当思维,我得此者,极为希有,不当弃舍一切种。又依所攀缘心,更应多立誓愿,虽一刹那亦不弃舍。

  子二 学令增长。

  如是唯不舍弃犹非满足,应当日间三次夜间三次猛力励力令作增长。此复若能如前所说仪轨广修,则当如是,若不能者,则明想福田,供奉供物,修慈悲等,六次摄受。此之仪轨: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所作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每次三反。

  癸三 应令其心不舍有情。

  谓舍有情心之所从生,是因造作少许非理事缘,便起是念,从兹不作似此义利。

  癸四 应于福慧资粮双修。

  谓从受持愿心仪轨,当日日无间供养三宝积聚资粮,而作增长菩提心因。

  壬二 修习他生不远离因分二: 癸一 断除为患四种黑法, 癸二 受学能不为患四白法。 今初。

  四黑法中,谓欺诳亲教不敬。规范师及本师福田,境是二师易知,言本师者谓欲饶益,福田者,谓虽非前数而具功德。即于此等当如何作能成黑法,谓于此等随一,明知故诳,即成黑法。然非诳之欺者,下当解释是须诳所成欺。集学论说,断诸黑法,即是白法,对治此者,即是四白法中第一法故。于他无悔,令生追悔,此有二类:境者于他补特伽罗所修善事,不具追悔。所作如何?谓令意乐忧悔,不当悔处生起忧悔。此等二法,能不能欺,生不生悔,皆同犯罪。说正趣大乘诸有情之恶名等,境者,发菩提心,现正具足。所作如何,嗔恚等起说恶名称,对于何境而宣说者,了义即可。过失深重,前已略说。又如菩萨起毁訾心,则此菩萨须经尔劫恒住地狱。最寂决定神变经说:唯除毁訾诸菩萨罪,余等业不能令诸菩萨堕于恶趣。摄颂亦说:若未得授记菩萨,忿诤得记菩萨者,如其所生尔许嗔恚,尽尔许劫流转诸道。故于一切种当灭忿心,设有现起,无间励力悔除防护。非增上意乐,现行欺诳,境者,谓于随一他等有情,所作如何?谓行欺诳,谓于秤斗行狡诈等,如胜智生意欲遣人往惹马,而云遣往堆垄,后彼自愿往惹马,集论中说,诳者诈现不实功德,谄者隐饰自身过患。

  癸二 受学能不为患四白法。

  初白法者:境者,谓凡诸有情,事者,谓于彼所命或戏笑,断除明知故妄,如是则能于亲教及亲范师殊胜境前,不以虚妄欺惑,第二白法,境者,谓诸有情,事者,谓住无所欺诳增上意乐,心正直住。此能对治第四黑法。第三白法,境者,一切菩萨,事者,生起似大师想,于四方所,宣扬菩萨真实功德。夏日瓦云:我辈须修相似微善,增长相无,毁灭相多,谓由嗔恚訾毁破坏菩萨伴友而致穷尽,故能断此及破坏菩萨,集论说:依于补特伽罗所生损害,悉不得生,然于何处有菩萨,不能得知,如迦叶请问经云:普于有情生大师想,修清净相,赞扬功德,谓有听者时至,非说不往四方宣扬,便成过失。此能对治第三黑法。第四白法,境者,谓我所成熟有情,事者:谓不乐小乘,今其受取正等菩提,此是仅就自身所化须行大乘,若是所化不起此心,并无过咎。非所能故。由此能断第二黑法,若由至心欲令他等获究竟乐,定不令他而有极微忧恼,以无令他忧恼之加行故。狮子请问经云,何故一切生,不失菩提心,梦中不舍弃。醒时又云何。答云:于村或城市,或随所住境,令正入菩提,此心不弃舍。此复断除慢嫉悭三,见他圆满心生欢喜,具此四法,不舍犬愿,此是曼殊宝利庄严国土经中所说。宝积经云:若于一切威仪道中修菩提心,随作何善,均以菩提心为首,于他生中亦永不舍如此心宝,众多人等应作如是观。所说极明。

  辛三 如有失坏还出方便。

  谓除舍愿心,不舍有情心,犯余学处,乃至未具菩萨律仪,此无依于菩萨所犯罪,仅违中类善性学处,是成恶行,应以四力而悔除之。

  己三 既发心已学行理趣分三: 庚一 既发心已须学学处因相, 庚二 宣说完满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 庚三 正释修学学处次第。 今初。

  如是发愿心已,若不修学施等学处,虽如前引慈氏解脱经云有大德益,然不修学菩萨学处心要,则难成佛,故当学行。三摩地王经云:是以当修心要,此复云何?童子若能正修心要,无上菩提非难得故。修次初篇亦云:如是发心菩萨,既知自未调伏,不能伏他,自于施等,极善修学。如无正修,不得菩提。所谓正修,从受律仪,学其学处。

  庚二 宣说完满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

  既已趣入成佛方便,又此方便须无错谬,若于错道几许励力终不生果,如欲构乳而扯其角,或道虽正,而分不全,纵然励力,亦无果实。等同种子,水土日光若缺其一,不能发芽。若尔,何为圆满无谬因缘耶?如大日如来现证菩提经云:秘密主!一切智智者,从大悲根生,从菩提心因生,是方便所达究竟。此中大悲,前已解释。菩提心者,谓有世俗胜义二种菩提心之分。方便者,谓施等圆满,此是莲花戒大师所说。

  或有一类,于如是道,颠倒分别,如支那和尚等云:凡是分别,况恶分别,固何须说,即善分别,亦能系缚生死,其所得果不出生死,金索草索,同是系缚,乌云白云均障虚空,黑白犬咬均生痛苦,是故唯有无分别住是成佛道。布施持戒等者,是为未能正修如是了义愚夫而说,若已获得如是了义而仍修彼行,如王降为民,得象求迹。和尚于此引八十种赞叹无分别经证成其说,此说一切方便分,皆非真实成佛之道,是大毁损,以于圣教心藏所谓无我,破除别观察慧所抉择,故亦远离胜义理趣。莲花戒大师于此,业以清净教理,善为破除,宏扬如来所爱善道。现时仍有轻毁行品持戒等事,修道之时…

《菩提道次第略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宇宙万有本体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