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略論▪P17

  ..續本文上一頁

  癸二 正行儀軌。

  謂于阿阇黎前,右膝著地,恭敬合掌,而發其心,此非唯念爲利他故,當得佛位而發其心,應立誓願,緣所發心直至未得菩提終不棄舍,應依儀軌發此意樂。願心容有二類若于願心學處不能學者,不當發心。若依儀軌,僅起是念,爲利有情,我當成佛,則于發心學處能不能學,亦屬可授。至依儀軌受取行心,若于學處不能學者,則不能授,或說龍樹無著所傳律儀軌,對多種人有可授及不可授之差異不應道理。聖光明教授經雲:若不能學施等學處,雖僅發心,亦能積聚多福,修次初篇亦說,若不能修學諸種波羅密多,亦獲大果,方便攝受亦當發心。此謂不能修學施等學處,亦可發心,不能受取律儀至爲明顯。受取發心儀軌者:維願現住十方諸佛菩薩于我存念,阿阇黎尊于我存念,我名某甲,若于此生,若于他生,所有布施自性,持戒自性,修行善根,自作教他見作隨喜,以此善根,如昔如來應正等覺及住大地菩薩摩诃薩,于無上菩提而發其心。如是我名某某,從今爲始乃至菩提,亦于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有情未度而當度之,未解脫者當令解脫,未安息者令安息之,未般泥桓者令般泥桓,如是叁次啓白,皈依儀軌及此發心儀軌,雖未明說須隨師念,然實須要。有師如此,若未能獲得阿阇黎時當如何者?覺喎所造發心儀軌雲:如是無阿阇黎,自發菩提心之儀軌者,自心觀想釋迦如來以及十方叁世如來,普修禮敬供養,不須啓白阿阇黎語,皈依等次悉如前說。

  癸叁 結行儀軌。

  謂請阿阇黎爲弟子等宣說願心學處。

  辛二 已得護持不失分二: 壬一 修學此生發心不退失因, 壬二 修學他生不遠離因。 初中分四: 癸一 爲于發心增歡喜故修學恒念利益 癸二 正令增長所發心故修學六次發心, 癸叁應令其心不舍有情, 癸四 應于福慧資糧雙修。 今初。

  無論閱讀佛經或從師聞,應思菩提心諸種利益,華嚴經中已詳宣說,應當參閱,經中引說,此爲一切佛法種子,總攝菩薩一切願行,此是總說,若廣宣釋,支分無邊,所謂總說,即攝一切,故謂總說又如嗢柁南,總攝一切菩薩道之扼要,說爲嗢柁南菩薩地中所說利益,是願心利益,彼從最初發堅固心有二勝益,一成殊勝田,二能攝受無惱害福,前者如雲,人天世間皆應敬禮,謂發心無間,即爲一切有情所供養處,又如說雲:發心無間,由種性門即能映蔽諸阿羅汗,謂成上師尊長。又雲:雖作小福,而得無邊大果,猶如大地,成一切世間所依,故爲福田,此謂等同九有衆生之父。二者如說二轉輪王護者常護,若寢若狂或放逸時,諸惡藥叉宅神,非人宅神不能擾害,若余有情爲欲息滅疫疾災橫所用無驗咒句明咒,若有此者,必能靈驗,何況已驗由此顯此息災等業,發心堅固則易成辦。修共成就亦以有此爲速,隨所居處,所有恐怖饑馑,非人傷害,未生不生,隨轉他生少災無病,能忍他惱不惱于他,難生惡趣,設有生者亦速解脫,即于惡趣生少苦受,以此爲緣厭離生死M,于彼有情起大悲心。菩提心福,若有形像,盡虛空界難以容納,以諸財寶供養諸佛,仍不能及此福一分。勇施請問經雲:菩提心福德,設若有形像,盡其虛空界,其量有余剩,若人以諸寶,恒河沙數童,充滿佛刹土,供養世間尊。若有唯合掌,歸敬菩提心,此是最勝供,功德無邊際。當大覺喎繞金剛座時,心中作念,當如何修,乃能速得圓滿菩提,時諸小像起立請問諸大像曰,欲速我佛,當如何修,答曰唯菩提心,是所當學。又見寺上空中,有一少女問一老婦亦如前答,故于菩提心,心極堅定。由是能攝大乘教授一切扼要,一切成就極大寶藏,超出二乘大乘特法,策發菩薩行廣大行,應知即是大菩提心。修此心時當勇喜漸增,如渴時求飲,乃至多劫以甚奇希有智,深細觀察諸道,諸佛菩薩唯見此爲速能成佛勝方便故,如入行論雲:多劫細觀察,能仁見此利。

  癸二 正令增長所發心故修學六次發心分二: 子一 不舍所發願心, 子二 學令增長。 今初。

  如是于佛菩薩善知識前而起誓願,有情未得度者當令得度,俟見有情數量衆多,行爲暴惡,須經多劫時間漫長,二種資糧,無邊難行,皆須修學,因而怯弱,棄舍發心重擔,此較失壞別解脫罪,尤爲重大。入行論雲:若舍所發心,則須長夜漂流惡趣。又雲:盲人于糞聚,獲得末尼寶,如是偶然得,我發菩提心。謂當思維,我得此者,極爲希有,不當棄舍一切種。又依所攀緣心,更應多立誓願,雖一刹那亦不棄舍。

  子二 學令增長。

  如是唯不舍棄猶非滿足,應當日間叁次夜間叁次猛力勵力令作增長。此複若能如前所說儀軌廣修,則當如是,若不能者,則明想福田,供奉供物,修慈悲等,六次攝受。此之儀軌:諸佛正法衆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所作施等善,爲利有情願成佛,每次叁反。

  癸叁 應令其心不舍有情。

  謂舍有情心之所從生,是因造作少許非理事緣,便起是念,從茲不作似此義利。

  癸四 應于福慧資糧雙修。

  謂從受持願心儀軌,當日日無間供養叁寶積聚資糧,而作增長菩提心因。

  壬二 修習他生不遠離因分二: 癸一 斷除爲患四種黑法, 癸二 受學能不爲患四白法。 今初。

  四黑法中,謂欺诳親教不敬。規範師及本師福田,境是二師易知,言本師者謂欲饒益,福田者,謂雖非前數而具功德。即于此等當如何作能成黑法,謂于此等隨一,明知故诳,即成黑法。然非诳之欺者,下當解釋是須诳所成欺。集學論說,斷諸黑法,即是白法,對治此者,即是四白法中第一法故。于他無悔,令生追悔,此有二類:境者于他補特伽羅所修善事,不具追悔。所作如何?謂令意樂憂悔,不當悔處生起憂悔。此等二法,能不能欺,生不生悔,皆同犯罪。說正趣大乘諸有情之惡名等,境者,發菩提心,現正具足。所作如何,嗔恚等起說惡名稱,對于何境而宣說者,了義即可。過失深重,前已略說。又如菩薩起毀訾心,則此菩薩須經爾劫恒住地獄。最寂決定神變經說:唯除毀訾諸菩薩罪,余等業不能令諸菩薩墮于惡趣。攝頌亦說:若未得授記菩薩,忿诤得記菩薩者,如其所生爾許嗔恚,盡爾許劫流轉諸道。故于一切種當滅忿心,設有現起,無間勵力悔除防護。非增上意樂,現行欺诳,境者,謂于隨一他等有情,所作如何?謂行欺诳,謂于秤鬥行狡詐等,如勝智生意欲遣人往惹馬,而雲遣往堆壟,後彼自願往惹馬,集論中說,诳者詐現不實功德,谄者隱飾自身過患。

  癸二 受學能不爲患四白法。

  初白法者:境者,謂凡諸有情,事者,謂于彼所命或戲笑,斷除明知故妄,如是則能于親教及親範師殊勝境前,不以虛妄欺惑,第二白法,境者,謂諸有情,事者,謂住無所欺诳增上意樂,心正直住。此能對治第四黑法。第叁白法,境者,一切菩薩,事者,生起似大師想,于四方所,宣揚菩薩真實功德。夏日瓦雲:我輩須修相似微善,增長相無,毀滅相多,謂由嗔恚訾毀破壞菩薩伴友而致窮盡,故能斷此及破壞菩薩,集論說:依于補特伽羅所生損害,悉不得生,然于何處有菩薩,不能得知,如迦葉請問經雲:普于有情生大師想,修清淨相,贊揚功德,謂有聽者時至,非說不往四方宣揚,便成過失。此能對治第叁黑法。第四白法,境者,謂我所成熟有情,事者:謂不樂小乘,今其受取正等菩提,此是僅就自身所化須行大乘,若是所化不起此心,並無過咎。非所能故。由此能斷第二黑法,若由至心欲令他等獲究竟樂,定不令他而有極微憂惱,以無令他憂惱之加行故。獅子請問經雲,何故一切生,不失菩提心,夢中不舍棄。醒時又雲何。答雲:于村或城市,或隨所住境,令正入菩提,此心不棄舍。此複斷除慢嫉悭叁,見他圓滿心生歡喜,具此四法,不舍犬願,此是曼殊寶利莊嚴國土經中所說。寶積經雲:若于一切威儀道中修菩提心,隨作何善,均以菩提心爲首,于他生中亦永不舍如此心寶,衆多人等應作如是觀。所說極明。

  辛叁 如有失壞還出方便。

  謂除舍願心,不舍有情心,犯余學處,乃至未具菩薩律儀,此無依于菩薩所犯罪,僅違中類善性學處,是成惡行,應以四力而悔除之。

  己叁 既發心已學行理趣分叁: 庚一 既發心已須學學處因相, 庚二 宣說完滿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 庚叁 正釋修學學處次第。 今初。

  如是發願心已,若不修學施等學處,雖如前引慈氏解脫經雲有大德益,然不修學菩薩學處心要,則難成佛,故當學行。叁摩地王經雲:是以當修心要,此複雲何?童子若能正修心要,無上菩提非難得故。修次初篇亦雲:如是發心菩薩,既知自未調伏,不能伏他,自于施等,極善修學。如無正修,不得菩提。所謂正修,從受律儀,學其學處。

  庚二 宣說完滿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

  既已趣入成佛方便,又此方便須無錯謬,若于錯道幾許勵力終不生果,如欲構乳而扯其角,或道雖正,而分不全,縱然勵力,亦無果實。等同種子,水土日光若缺其一,不能發芽。若爾,何爲圓滿無謬因緣耶?如大日如來現證菩提經雲:秘密主!一切智智者,從大悲根生,從菩提心因生,是方便所達究竟。此中大悲,前已解釋。菩提心者,謂有世俗勝義二種菩提心之分。方便者,謂施等圓滿,此是蓮花戒大師所說。

  或有一類,于如是道,顛倒分別,如支那和尚等雲:凡是分別,況惡分別,固何須說,即善分別,亦能系縛生死,其所得果不出生死,金索草索,同是系縛,烏雲白雲均障虛空,黑白犬咬均生痛苦,是故唯有無分別住是成佛道。布施持戒等者,是爲未能正修如是了義愚夫而說,若已獲得如是了義而仍修彼行,如王降爲民,得象求迹。和尚于此引八十種贊歎無分別經證成其說,此說一切方便分,皆非真實成佛之道,是大毀損,以于聖教心藏所謂無我,破除別觀察慧所抉擇,故亦遠離勝義理趣。蓮花戒大師于此,業以清淨教理,善爲破除,宏揚如來所愛善道。現時仍有輕毀行品持戒等事,修道之時…

《菩提道次第略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宇宙萬有本體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