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情发生慈心其所生福较前尤多,况其慈心昼夜长住。宝鬘论去:每日三次施,三百罐饮食,然不及须臾,修慈福一分,天人皆慈爱,彼等恒守护,怡悦多安乐,毒兵不侵害,任运事成办,能生梵世间,纵未得解脱,得慈法八德。谓若有慈,天人慈爱自然集会,佛以慈力战败魔军,故成守护最胜。修慈次第先于亲修,次于中庸,次于怨敌起修,其后遍于一切有情如次第修习。修习道理,如于有情数数思维苦苦道理,便生慈愍,如是亦当于诸有情,数数思维缺乏有漏无漏诸乐,乐缺之理,若修习此,欲遇乐心任运而起,又当作意种种妙乐,施诸有情。
子二 修悲。
谓由三苦如其所应苦恼有情,行相者,谓念云何令离此苦,愿其舍离我当令离。修习次第:先于亲友,次于中庸,次于怨敌,其后遍于十方一切有情而修。如是于其等舍慈悲区分其境,次第修者,是莲花戒论师随顺阿毗达磨经说,极为扼要。若不区分,初缘总修,似生起时,各各思维,皆悉未生。若于别别生起变意感觉,如前说者,渐次增多。后缘总修随缘总别,则能清净生故。修习理趣,当思为母,此诸有情堕生死中,如何感受总别诸苦,已如前说。修悲生起之量者,修次初篇云:何时犹如爱子身不安乐,如是亦于一切有情欲净其苦,此悲行相任运而转,自性相应而转,尔时即是悲心圆满,得大悲名。此喻自心最爱幼儿,若有痛苦其母能生几许悲痛,即以此例而为心量,若于一切有情悲任运转,即说此为大悲因相圆满。如是大悲生起之量,亦当了知。
子三 修习增上意乐。
如是既修慈悲之后,应作是思,噫,此诸有情,为我所爱,为我所悦,如是乏乐,众苦逼恼,如何令得安乐,解脱众苦,使能负此救度重担,下至言说不忘修心。前报恩时虽亦略生,然此所说,遇乐除苦所生慈悲,未为完足,故特宣示须有能引成办一切有情利乐慈悲之心,又此非唯于正修时,即修法后一切加行时中均能相续不断修习。此是修次中篇所说。
壬二 修习希求菩提之心。
依据前此所说次第,便见利他定须菩提,于此而起求得之心,然仅唯此不为满足,如前归依时中所说,思维身语意事业功德等,首须尽力增长净信,是说信为欲依,于彼功德发起诚心求证之欲,则定了知,纵是自利,亦必证得一切种智不可。
壬三 明所修果即是发心 分二: 癸一 总相, 癸二 差别。 今初。
如现观庄严论所说,发心为利他,圆正等正觉。
癸二 差别。
随顺华严经义所说。入行论云:将行及正行,如知其差别,善巧者当知,此二次第异。是说愿行二者相异,此中异说虽多,然作是念,为利有情愿当成佛,此是愿心。受律仪已,即是行心。修次初篇作如是说。
庚二 发起之量分三: 辛一 思维自他更换利益及不能更换过患,辛二 宣说若修此心定能生起, 辛三 修习自他更换次第。 今初。
如入行论云:凡于自他等,希求速救度,当自他更换,密最胜当行。又云: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所有世间苦,均从自利来。何须再烦说,愚夫唯自利,能仁则利他,观此二差别,若不真能换,自乐及他苦,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故当思惟,爱我执者,是一切衰损之门,爱他教者,是一切利乐根源。
辛二 宣说若修此心定能生起。
譬如昔为仇敌,闻名惊怖,后因和顺相结为友,若无彼时,当生极大忧恼,均是随心而转,故若能修观自如他亦能生起,观他如自。即此论云:艰难不当退,是由修习力,先闻名怖畏,后无彼不乐。又云:自身弃如屣,如是无艰难。若作是念:他身非我身,何能于彼能生如自之心耶?即此身体,亦是父母精血所成,属他体分,而由往昔串习力故,生起我执,若于他身修习爱执,亦能生起宛如自身。即此论云:如何于他分,一滴精血聚,虚妄执为我,如是应修他,若能善思过患利益,则能至心修,爱乐修,乃至定能生起而修。
辛三 修习自他更换次第分二: 壬一 遣障阻, 壬二 变心位, 今初。
谓自他更换,是说以自为他以他为自,非是于他强念为我,及于他眼念为我所;而修其心,乃是改换爱著自己弃舍他人。
壬二 变心位。
应当发心爱他如自,弃自如他,故说更换自乐他苦,应知亦是于我爱执视为怨敌,灭除重视我之安乐,于他爱执视为功德,灭除轻视他人痛苦,殷重修习,驱除他苦,总以不爱自乐驱除他苦为要。修习此心有二障碍,一谓执著自他苦乐所依自他二身,犹如青黄,各各类别,次于依此所生苦乐,作是念云:此是我者,应修应除,此是他者,应弃应舍,能治此者,谓观自他自性非有类别,唯互观待,于自亦能起如他心,于他亦能起如自心,如此山彼山,言彼山者,是就此岸起彼山心,若至彼山,则生此山之觉,此不同青色,任待于谁,唯起青色之心,不起余心,亦如集学论云:修自他平等,坚固菩提心,自他唯相对,虚妄分彼此,此岸非是彼,观谁而成此,自且不成自,观谁而成他。此说唯由所观待处而假安立,全无自性。二谓又念他之痛苦,与我无损,不需励力,遣除他苦,为除此种障碍,谓若如是,则如惟恐老时受苦,不应少时聚敛财物,以老时苦,无害于少故。如是足痛手不须除,是手之他故。此者仅是一例,上下午等亦均如是,若谓老幼是一相续,其手足等是一身聚,此与自他不同,应知相续与身聚,是于多刹那多支分,而假安立,并无独一自性,自我他我亦皆于假聚相续而安立。故言自他,皆相对有,无有自性。然由无始串习爱执增上力故,自所生苦便不忍受,若是于他亦修爱执,则于他苦亦能生起不忍之心。二正修理趣者,谓由于自贪著力故,起我爱执,由此无始以来乃至现在,生起诸多不可爱相,唯求自身圆满,故以自利为主,行非方便,经无数劫,自他二利均无所成,不仅不成,且受苦逼若自利心移作利他,则早定成佛,当能圆满自他一切义利,由未如是,故经长时劳而无益,今乃了知第一怨敌即爱我执,应依念知,多所励力,未生者不生,已生者不令相续,决定坚固,数数修习。如是数数思维爱他执之一切功德,当由至心生起猛利弃他之心,未生不生,已生不再相续,于他令发可爱可乐可意之相如前于自爱乐执著,今者于他应当生起爱执之心。如觉喎云:藏人知否,有不知修慈悲之菩萨?若尔当如何者,须从最初次第修习。朗日塘巴云:夏日瓦与我,有十八种人方便,一种马方便,人方便者谓发殊胜菩提心,凡所作事,均学利益有情,马方便者,谓我爱执,能令菩提心未生者不生,生既不住,不令增长,故特于此尽力对治,面对有情尽力利益。康绒巴亦云:我等于此依情有情倒行逆施,有情对于我等当亦如此。是故立与未立大乘根本,入与未入大乘之分,均系于此,应一切时观察此心令其生起,能生固善,如未生起莫令空过,应依止开示此法善知识,常与修如是心伴侣共同居住,并阅宣说此等经论,勤修此因积聚资粮,净治罪障,自亦如是净修其心,则定能播圆满种子,万勿忽略理应欢喜。大觉喎云:欲入大乘门,除暗息热恼,觉心如日月,经劫励令生。第二发起之量,如前已释应当了知。
庚三 仪轨受特法则分三: 辛一 未得令得, 辛二 已得护持不失, 辛三 如有失坏还出方便。 初中分三: 壬一 所受之境, 壬二 能受之身, 壬三 如何受持仪轨。 今初。
诸先觉说:俱定愿心,住其学处,非为完足,必须行心律仪相应。此与胜敌论师所说相同。
壬二 能受之身。
谓天龙等身及意乐,堪发愿心者,均可为此所依,然此中如道灯释论说,厌离生死,念死无常,有慧有悲,如前所说,诸道次第已修心者,于菩提心转变其意略有所得,正为能受所依。
壬三 如何受持仪轨分三: 癸一加行仪轨, 癸二 正行仪轨, 癸三 结行仪轨。 初又分三: 子一 特别皈依, 子二 集积资根, 子三 净修其心。 初又分三: 丑一 洒净处所,安置塔像,陈设供品, 丑二 劝请皈依, 丑三 宣说皈依学处。 今初。
先扫幽静处所,涂抹牛身五物,洒以栴檀上妙香水,散布鲜艳香花,设以塑铸三宝等像,经卷典藉,菩萨像等,安置壁架,或妙高台,旛盖香花诸供养具无所缺少,并设伎乐饮食,香花敷设大善知识所坐之座,往昔大德,先供僧伽,施食鬼趣,积集资粮。若无供物,应如贤劫经说:虽一方布,亦成供养,若有供物,应无诡谲,殷重广求,友伴心中,咸感满足,普与供养。藏境先诸大德尝于莽境及桑耶等处,从大觉喎请求发心开示:供养太劣不生,谓所供佛像是圣教主尊,必须开光。所供经典亦须摄颂以上诸般若经。此后迎请圣像,弟子沐浴著鲜净衣合掌而听,上师宣说福田等功德,至心生信,自观本身住佛菩萨前,徐徐念诵七友供养。
丑二 劝请皈依。
谓于上师起大师想,礼敬供献,右膝著地正为菩提心故,合掌启白:如昔如来,阿罗汗,正等正觉佛等,及住大地诸大菩萨,先于无上菩提心而正发心,如是我名某某亦启请阿阇黎尊于无上正等正觉而发其心。乃至三说。次于我佛世尊,法之主体灭道二谛,永不退转菩萨圣者僧,即从今时乃至未得菩提之中,为度一切有情,归佛为师,正皈敬法,皈僧为伴,先具此意乐总相,特能猛利发起令如是心在一切时中永不退失,如前所说而受归依,阿阇黎尊存念,我名某某从今时起乃至证得菩提藏中,归依佛薄伽梵两足中尊,阿阇黎等存念,我名某某从今时起,乃至证得菩提藏中,皈依寂静离欲诸法众法中尊,阿阇黎尊存念,我名某某从今时起乃至证得菩提藏中,皈依不退菩萨圣僧诸众中尊,如是三说,如是皈依每一种宝,各别启请,归法文句虽不尽同,均如觉喎所造仪轨。
丑三 宣说皈依学处。
如前下士所说学处,今于此中阿阇黎亦当宣说。
子二 积集资粮。
谓于正传承诸上师等及资粮田前修七支供。
子三 净修其心。
谓令慈悲所缘行相皆悉明显,俱如前说。
…
《菩提道次第略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