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闻此,此当对何有情宣说?金刚手答云:曼殊室利,若有正行修菩提心,何时此等成就菩提心,曼殊室利,尔时此诸菩萨行菩萨行,行密咒行,当令入此大智灌顶陀罗尼咒大曼陀罗。若菩提心未圆满者,是不当入亦不令彼见曼陀罗,亦不于彼显示印咒。故法虽是大乘之法,未为满足,最要是彼补特伽罗入大乘数。又大乘人依菩提心,若无此心,仅唯解了,所谓大乘者亦尔,若具此心,因相圆满,则成真净,故当励力,勤修此心。如华严经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犹如一切佛法种子。因须获得定解,故当解释。譬如地水肥料阳光等,若与稻种会合,则发稻芽,若与豆麦等种子会合,则发豆麦等芽,是共因故,如是麦种任遇何缘,终不能发稻豆等芽,是因系麦芽不共因故。由是所摄水土等既成麦芽共因,无上菩提心者,佛芽因中,犹如麦种唯生麦芽,是不共因,证得空性慧者,等同水土等事,是三种菩提共因,故上续云:信解大乘种子父,能生佛法慧为母。龙树菩萨亦云:不论无上佛菩提,声闻独觉亦当依,此是唯一解脱道,除此决定无余等。此赞智慧波罗密多,声闻独觉亦须依此,故说智慧波罗密多为母。以是大小乘二子之母,故证空性之慧不能判别大乘小乘,当以菩提心及广大行而分判之。宝鬘论云:声闻乘法中,未说菩萨乘,愿行及回向,何能成菩萨。此说不以见判,而以行分。如是证达空性之慧,尚非大乘不共之道,况诸余道哉。是故必须修习菩提心而为首要。
己二 如何发心理趣 分三: 庚一 修菩提心次第, 庚二 发起之量 庚三 仪轨受持法则。 今初。
从大觉喎所传来者说分二种,谓修七种因果教授及依寂天菩萨著迷所说而修,七种因果者:谓正等正觉从菩提心生,心从增上意乐,意乐从悲,大悲从慈,慈从报恩,报从念恩,念恩从知母生,是为七种。
此中 分二: 辛一 于其次第生起定解, 辛二 如其次第正修。 初又分二: 壬一 宣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 壬二 诸他因果,是此因果理趣。 初又分三: 癸一 初重要, 癸二 中重要, 癸三 后重要。 今初。
谓由大悲发动其意,为欲拔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起决定誓,若悲力微劣,不能如是,故能负荷度尽有情重担,赖此悲故。不荷此担,不能入大乘数故。故悲为首要。如智慧无尽经云:大德舍利弗,又诸菩萨,大悲无尽,所以者何,为前导故。大德舍利弗,如呼息出入是人命根之所前导,如是菩萨大悲,亦是成办大乘前导。伽亚果梨经云:妙音!诸菩萨行,发起云何,依于何处,妙音告曰:天子,诸菩萨行,起于大悲,依于有情。
癸二 中重要。
如是一次发如是心趣入正行,然因有情数量众多,行为暴恶,学处难行,广大无边经无量劫,见已畏怯,堕于小乘。故不仅一次发起大悲应常修习令渐增长。全不观待自身苦乐,不厌利他,自能圆满一切资粮。
癸三 后重要。
诸佛获得果位时,不如劣乘住于涅槃,尽虚空界义利有情,亦是由于大悲威力,此若无者,则同声闻。譬如稼穑,初播种子,次灌以水,后得成熟最为重要。佛之稼穑,初中后三,悲为最要,此为大德月称所说。香纳穷登巴云:于觉喎所,虽请开示,唯说舍世间心,修菩提心,格西登巴愧作而告之曰,此是觉喎教授中心,是知法要。得决定解,唯此最难,故当数数积聚修习,阅华严经等及诸释论求其坚定不移。
壬二 诸他因果是此因果理趣分二: 癸一 初从知母乃至大慈为因之理 癸二 增上意乐及以发心为果之理, 今初。
总欲离苦,若是数数思惟有情诸苦即能生起,然令此心易生,且生而坚固有力,必先爱乐有情具有爱悦之相,譬如亲属有苦则痛,仇敌有苦则快,怨亲平等者则心存中庸。此中初者,因有可爱,此后随其几许亲爱,便生尔许不忍其苦,中下品爱,下品不忍,上上品爱,苦虽极细,亦生极大不忍。若见仇敌有苦,非但不生拔除之心,反愿其苦增长广大永不相离,此是心不爱悦所致。此亦由其不悦心量欣乐其苦而有差别,亲怨平等,则于其苦,既无不忍,亦无欣乐,此乃由于中庸心量之所致耳。如是而修有情为亲属者,是为令起悦意之相,亲之最极莫若父母,故修知母,忆念母恩,及报恩三,是为引发悦意心相,爱护有情,犹如独子,此种慈念,是前三果。由是即能引发悲心,希求与乐会合之慈及悲,因果无定。又发菩提心因,修诸有情皆为亲属,是月称及大德月莲花戒论师等之所宣说。
癸二 增上意乐及以发心为果之理。
如是渐修其心,悲心若起,便能引发为■利有情,欲得佛位,仅此足矣,何故于此更加增上意乐,夫令有情得乐除苦慈悲无量,声闻独觉虽共有之,然能负荷一切有情离苦得乐重担为己任者,唯大乘者得而有之,故须发起心力强盛之增上意乐。海慧请问经中了义宣说。如是若起度有情心,然观待目前,虽一有事情,亦未圆成,纵得二阿罗汗位,亦仅利益少分有情,仅得解脱而已,不能安立于一切种智,故当思维能成办无边有情,圆满此等有情究竟现前一切义利,则知唯佛而有此能,故能引发为利有情欲得佛果。
辛二 如其次第正修分三: 壬一 修习希求利他之心, 壬二 修习希求菩提之心, 壬三 明所修果即是发心。 初中分二: 癸一 成办生起此心所依, 癸二 正发此心。 初中分二: 子一 于诸有情合心平等, 子二 修此一切成悦意相。 今初。
如前下中士道所说前行及诸次第,于此亦应取而修习,又若此中不从最初遮止分党,令心平等,则于有情,一类起贪,一类起嗔。所生慈悲,皆有党类,缘无当类,则不能生,故当修舍。此复有二,谓修有情无贪嗔等烦恼之相,及于有情自性离贪及嗔令心平等,此是后者,修此次第,为令易生,先以中庸无利无害为所缘事,次除贪嗔修心平等。若心平等已,次缘亲友修平等心,若是心未平等,或由贪嗔分别党类,或贪轻重令不平等,此若能平,次于怨敌修平等心,若未能平,专于怨敌而起嗔恚,此若平已,则于一切有情,修平等心。此复二事,就有情言,一切求乐厌苦皆悉同故,若于一类执为亲近而与利益,或于一类执为疏远而作损害,此不应理,就自身言,当作是思,无始以来,于生死中,所有有情,莫不百次为我亲属,何者当嗔,何者当贪,此是修次中篇所说。又于亲属起贪爱时,如胜月童女请问经云:我昔曾尽杀汝等,我亦为尔所杀戳,一切互相为仇杀,汝等如何起贪心。又如前说无定过患时中,一切亲仇迅速变改所说理趣当善思之。则能俱遮贪嗔二心。此取怨亲差别事修,故不须遣怨亲之心,若以怨亲作为因相,而起贪嗔判为党类,是为此中当遮。
子二 修此一切成悦意相 分三: 丑一 修母, 丑二 修念恩, 丑三 修报恩。 今初。
轮回无始,我所受生亦无边际,生死相续,于轮回中,未有不受此身,更无未有不生此处者,故亦未有不会为我母者,此是经中所说。此复不仅曾为我母,于未来世亦将为母,如是思维,是为我母,当求定解,此解若生,次念恩等易生,此若不生则念报恩等无所依故。
丑二 修念恩。
修习一切有情是母之后,若缘现世母修,疾速易生,如布朵巴所说而修,先修面前母相明显,彼从无始以来,曾为我母,不可量计如是我母为母之时,一切损害悉能救护,一切安乐均能成办,尤其今世首住胎藏,次分娩时,黄毛疏竖,偎以体暖,十指捧抱,哺乳喂食,口拭涕秽,手抹便溺,种种方便,无厌抚养,又饥渴时,与以饮食,寒时给衣,乏时给财,均是自所储积未肯服用,所有受用皆非易得,受尽叹辛及恶名称,求来授与,又若子染病痛,宁愿自死,求免子死,宁愿自病,求赦子病,出自诚心,干愿替代,用尽方便解除其苦。竭尽智能,凡有利乐,无不成办,凡有损害,无不驱除。于此等理,应当专心思维。如是修已,若念恩心真实生起。非徒空言。次于父母等诸余亲友,亦当知母如上修习。次于平等者亦修知母,若能生起此心亦如亲友,则于怨敌亦如知母而正修习,若于怨敌亦起如母之心,次于十方一切有情,知母为先,而渐增广起修。
丑三 修报恩。
如是流转生死,不仅不识是我有恩之母,孤苦无依,舍弃无挂,只求自脱生死,熟有无惭甚于此者,弟子书云:亲属趣入生死海,犹如卷入激流中,隔胎不识便舍弃,只求自脱岂有惭。故若弃舍如是有恩,于下等人尚不应理,况于我教岂能随顺,如是思已,即能负起报恩重担。若尔正行报恩当如何者,生死富乐母自能得,然此一切无不欺诳,我因往昔惑魔所伤,如生热疮更注硝盐,自性已苦,更生种种大苦,慈心饶益,应当援引彼等达到究竟涅槃之乐。而报其恩。总之想念我母未住正念,心狂目盲,更无导师,步履跄踉,趣入险境可惊可怖,其母若不寄望其子,更望子谁,其子不从险处援救其母,谁又能救,故须从此而救度之。如是曾经为母一切有情,由于烦恼魔所侵害,自心狂乱无主,又无慧眼观善趣生及究竟胜,并缺真实善友予以引导,一一刹那造作恶行,步伐跄踉,堕临险崖,总于生死,别于恶趣,悬险奔驰,母既望子,子当济母,如是思已故当拔出生死而报其恩。集学论云:烦恼在痴盲,极多悬险道,步履而跄踉,自他常忧事,众生苦皆同。如是观己,则不于他寻求过失,虽见一德亦觉希有,所说苦恼,理与此同。
癸二 正发此心分三: 子一 修慈, 子二 修悲, 子三 修增上意乐。 今初。
谓不具足安乐有情。行相者,谓念云何令遇安乐,惟愿令其获得安乐,我应令其得遇安乐。利益者,三摩地王经云:充满无边俱胝刹,尽其无量众供养,以此常供诸大士,不及慈心数一分。此谓较以广大财物,于究竟福田,常时供养,其福尤大。文殊佛土庄严经云:于东北方有大自在王佛,其世界名千庄严,其中有情皆具安乐,如诸苾刍入灭尽定。设于彼土修净梵行,经百千俱胝,若于此土乃至最下一弹指顷,缘一切有…
《菩提道次第略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