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略論▪P16

  ..續本文上一頁情發生慈心其所生福較前尤多,況其慈心晝夜長住。寶鬘論去:每日叁次施,叁百罐飲食,然不及須臾,修慈福一分,天人皆慈愛,彼等恒守護,怡悅多安樂,毒兵不侵害,任運事成辦,能生梵世間,縱未得解脫,得慈法八德。謂若有慈,天人慈愛自然集會,佛以慈力戰敗魔軍,故成守護最勝。修慈次第先于親修,次于中庸,次于怨敵起修,其後遍于一切有情如次第修習。修習道理,如于有情數數思維苦苦道理,便生慈愍,如是亦當于諸有情,數數思維缺乏有漏無漏諸樂,樂缺之理,若修習此,欲遇樂心任運而起,又當作意種種妙樂,施諸有情。

  子二 修悲。

  謂由叁苦如其所應苦惱有情,行相者,謂念雲何令離此苦,願其舍離我當令離。修習次第:先于親友,次于中庸,次于怨敵,其後遍于十方一切有情而修。如是于其等舍慈悲區分其境,次第修者,是蓮花戒論師隨順阿毗達磨經說,極爲扼要。若不區分,初緣總修,似生起時,各各思維,皆悉未生。若于別別生起變意感覺,如前說者,漸次增多。後緣總修隨緣總別,則能清淨生故。修習理趣,當思爲母,此諸有情墮生死中,如何感受總別諸苦,已如前說。修悲生起之量者,修次初篇雲:何時猶如愛子身不安樂,如是亦于一切有情欲淨其苦,此悲行相任運而轉,自性相應而轉,爾時即是悲心圓滿,得大悲名。此喻自心最愛幼兒,若有痛苦其母能生幾許悲痛,即以此例而爲心量,若于一切有情悲任運轉,即說此爲大悲因相圓滿。如是大悲生起之量,亦當了知。

  子叁 修習增上意樂。

  如是既修慈悲之後,應作是思,噫,此諸有情,爲我所愛,爲我所悅,如是乏樂,衆苦逼惱,如何令得安樂,解脫衆苦,使能負此救度重擔,下至言說不忘修心。前報恩時雖亦略生,然此所說,遇樂除苦所生慈悲,未爲完足,故特宣示須有能引成辦一切有情利樂慈悲之心,又此非唯于正修時,即修法後一切加行時中均能相續不斷修習。此是修次中篇所說。

  壬二 修習希求菩提之心。

  依據前此所說次第,便見利他定須菩提,于此而起求得之心,然僅唯此不爲滿足,如前歸依時中所說,思維身語意事業功德等,首須盡力增長淨信,是說信爲欲依,于彼功德發起誠心求證之欲,則定了知,縱是自利,亦必證得一切種智不可。

  壬叁 明所修果即是發心 分二: 癸一 總相, 癸二 差別。 今初。

  如現觀莊嚴論所說,發心爲利他,圓正等正覺。

  癸二 差別。

  隨順華嚴經義所說。入行論雲:將行及正行,如知其差別,善巧者當知,此二次第異。是說願行二者相異,此中異說雖多,然作是念,爲利有情願當成佛,此是願心。受律儀已,即是行心。修次初篇作如是說。

  庚二 發起之量分叁: 辛一 思維自他更換利益及不能更換過患,辛二 宣說若修此心定能生起, 辛叁 修習自他更換次第。 今初。

  如入行論雲:凡于自他等,希求速救度,當自他更換,密最勝當行。又雲: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所有世間苦,均從自利來。何須再煩說,愚夫唯自利,能仁則利他,觀此二差別,若不真能換,自樂及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故當思惟,愛我執者,是一切衰損之門,愛他教者,是一切利樂根源。

  辛二 宣說若修此心定能生起。

  譬如昔爲仇敵,聞名驚怖,後因和順相結爲友,若無彼時,當生極大憂惱,均是隨心而轉,故若能修觀自如他亦能生起,觀他如自。即此論雲:艱難不當退,是由修習力,先聞名怖畏,後無彼不樂。又雲:自身棄如屣,如是無艱難。若作是念:他身非我身,何能于彼能生如自之心耶?即此身體,亦是父母精血所成,屬他體分,而由往昔串習力故,生起我執,若于他身修習愛執,亦能生起宛如自身。即此論雲:如何于他分,一滴精血聚,虛妄執爲我,如是應修他,若能善思過患利益,則能至心修,愛樂修,乃至定能生起而修。

  辛叁 修習自他更換次第分二: 壬一 遣障阻, 壬二 變心位, 今初。

  謂自他更換,是說以自爲他以他爲自,非是于他強念爲我,及于他眼念爲我所;而修其心,乃是改換愛著自己棄舍他人。

  壬二 變心位。

  應當發心愛他如自,棄自如他,故說更換自樂他苦,應知亦是于我愛執視爲怨敵,滅除重視我之安樂,于他愛執視爲功德,滅除輕視他人痛苦,殷重修習,驅除他苦,總以不愛自樂驅除他苦爲要。修習此心有二障礙,一謂執著自他苦樂所依自他二身,猶如青黃,各各類別,次于依此所生苦樂,作是念雲:此是我者,應修應除,此是他者,應棄應舍,能治此者,謂觀自他自性非有類別,唯互觀待,于自亦能起如他心,于他亦能起如自心,如此山彼山,言彼山者,是就此岸起彼山心,若至彼山,則生此山之覺,此不同青色,任待于誰,唯起青色之心,不起余心,亦如集學論雲:修自他平等,堅固菩提心,自他唯相對,虛妄分彼此,此岸非是彼,觀誰而成此,自且不成自,觀誰而成他。此說唯由所觀待處而假安立,全無自性。二謂又念他之痛苦,與我無損,不需勵力,遣除他苦,爲除此種障礙,謂若如是,則如惟恐老時受苦,不應少時聚斂財物,以老時苦,無害于少故。如是足痛手不須除,是手之他故。此者僅是一例,上下午等亦均如是,若謂老幼是一相續,其手足等是一身聚,此與自他不同,應知相續與身聚,是于多刹那多支分,而假安立,並無獨一自性,自我他我亦皆于假聚相續而安立。故言自他,皆相對有,無有自性。然由無始串習愛執增上力故,自所生苦便不忍受,若是于他亦修愛執,則于他苦亦能生起不忍之心。二正修理趣者,謂由于自貪著力故,起我愛執,由此無始以來乃至現在,生起諸多不可愛相,唯求自身圓滿,故以自利爲主,行非方便,經無數劫,自他二利均無所成,不僅不成,且受苦逼若自利心移作利他,則早定成佛,當能圓滿自他一切義利,由未如是,故經長時勞而無益,今乃了知第一怨敵即愛我執,應依念知,多所勵力,未生者不生,已生者不令相續,決定堅固,數數修習。如是數數思維愛他執之一切功德,當由至心生起猛利棄他之心,未生不生,已生不再相續,于他令發可愛可樂可意之相如前于自愛樂執著,今者于他應當生起愛執之心。如覺喎雲:藏人知否,有不知修慈悲之菩薩?若爾當如何者,須從最初次第修習。朗日塘巴雲:夏日瓦與我,有十八種人方便,一種馬方便,人方便者謂發殊勝菩提心,凡所作事,均學利益有情,馬方便者,謂我愛執,能令菩提心未生者不生,生既不住,不令增長,故特于此盡力對治,面對有情盡力利益。康絨巴亦雲:我等于此依情有情倒行逆施,有情對于我等當亦如此。是故立與未立大乘根本,入與未入大乘之分,均系于此,應一切時觀察此心令其生起,能生固善,如未生起莫令空過,應依止開示此法善知識,常與修如是心伴侶共同居住,並閱宣說此等經論,勤修此因積聚資糧,淨治罪障,自亦如是淨修其心,則定能播圓滿種子,萬勿忽略理應歡喜。大覺喎雲:欲入大乘門,除暗息熱惱,覺心如日月,經劫勵令生。第二發起之量,如前已釋應當了知。

  庚叁 儀軌受特法則分叁: 辛一 未得令得, 辛二 已得護持不失, 辛叁 如有失壞還出方便。 初中分叁: 壬一 所受之境, 壬二 能受之身, 壬叁 如何受持儀軌。 今初。

  諸先覺說:俱定願心,住其學處,非爲完足,必須行心律儀相應。此與勝敵論師所說相同。

  壬二 能受之身。

  謂天龍等身及意樂,堪發願心者,均可爲此所依,然此中如道燈釋論說,厭離生死,念死無常,有慧有悲,如前所說,諸道次第已修心者,于菩提心轉變其意略有所得,正爲能受所依。

  壬叁 如何受持儀軌分叁: 癸一加行儀軌, 癸二 正行儀軌, 癸叁 結行儀軌。 初又分叁: 子一 特別皈依, 子二 集積資根, 子叁 淨修其心。 初又分叁: 醜一 灑淨處所,安置塔像,陳設供品, 醜二 勸請皈依, 醜叁 宣說皈依學處。 今初。

  先掃幽靜處所,塗抹牛身五物,灑以栴檀上妙香水,散布鮮豔香花,設以塑鑄叁寶等像,經卷典藉,菩薩像等,安置壁架,或妙高臺,旛蓋香花諸供養具無所缺少,並設伎樂飲食,香花敷設大善知識所坐之座,往昔大德,先供僧伽,施食鬼趣,積集資糧。若無供物,應如賢劫經說:雖一方布,亦成供養,若有供物,應無詭谲,殷重廣求,友伴心中,鹹感滿足,普與供養。藏境先諸大德嘗于莽境及桑耶等處,從大覺喎請求發心開示:供養太劣不生,謂所供佛像是聖教主尊,必須開光。所供經典亦須攝頌以上諸般若經。此後迎請聖像,弟子沐浴著鮮淨衣合掌而聽,上師宣說福田等功德,至心生信,自觀本身住佛菩薩前,徐徐念誦七友供養。

  醜二 勸請皈依。

  謂于上師起大師想,禮敬供獻,右膝著地正爲菩提心故,合掌啓白:如昔如來,阿羅汗,正等正覺佛等,及住大地諸大菩薩,先于無上菩提心而正發心,如是我名某某亦啓請阿阇黎尊于無上正等正覺而發其心。乃至叁說。次于我佛世尊,法之主體滅道二谛,永不退轉菩薩聖者僧,即從今時乃至未得菩提之中,爲度一切有情,歸佛爲師,正皈敬法,皈僧爲伴,先具此意樂總相,特能猛利發起令如是心在一切時中永不退失,如前所說而受歸依,阿阇黎尊存念,我名某某從今時起乃至證得菩提藏中,歸依佛薄伽梵兩足中尊,阿阇黎等存念,我名某某從今時起,乃至證得菩提藏中,皈依寂靜離欲諸法衆法中尊,阿阇黎尊存念,我名某某從今時起乃至證得菩提藏中,皈依不退菩薩聖僧諸衆中尊,如是叁說,如是皈依每一種寶,各別啓請,歸法文句雖不盡同,均如覺喎所造儀軌。

  醜叁 宣說皈依學處。

  如前下士所說學處,今于此中阿阇黎亦當宣說。

  子二 積集資糧。

  謂于正傳承諸上師等及資糧田前修七支供。

  子叁 淨修其心。

  謂令慈悲所緣行相皆悉明顯,俱如前說。

  …

《菩提道次第略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宇宙萬有本體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