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罪罚,显然有了实质上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因不忍动物遭受残杀,解放猎师的猎物,或毁坏捕兽的种种陷阱,对于此类行为,似乎有不鼓励也不绝对禁止的意味(怜愍心放,怜愍心坏,得突吉罗);然用这样的方式解放动物及破坏猎师装置的陷阱,必然会遭致猎师之非议与讥嫌[19],或将造成僧众与猎师间的紧张关系,故用突吉罗罪治,以戒其数数犯的习性。
这里,透露出讯息:佛教对于发自慈愍心护生者,确实给予一定程度的肯定与宽容。佛弟子在极力释放动物有情之时,也别忘了护念人类有情,猎人是众生之一,岂可偏重动物而忽略了人?如律典规定:比丘不得使用熊皮。《根有律·百一羯磨》记载:“有猎射人,情生敬信,遂将熊皮施与苾刍,苾刍不受,即便白佛。佛言:猎人敬信,诚实难得,宜应为受,安置头边,熊皮有力能令眼明。”(大正24.491中)比丘本来不得使用熊皮,“猎人敬信,诚实难得”,为长养猎师的信心,世尊嘱咐弟子接受熊皮。由此可见,世尊护念猎“人”的悲心,对于一个没有护生观念的人,要长养他的信心,渐次引导他培养护生观念,放下屠刀,不再从事捕猎事业,这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另外,由心念来论定罪罚轻重,声闻戒律也将迈向“凡是罪者,我说由心;能从罪起,不由治罚”的转变,难怪大乘佛教将不仅学理上偏向于唯心,连戒律也向唯心迈进了[20]!
又《大毗婆沙论》中,论师对“怜愍心坏,得突吉罗”,有极其精彩的分别,如论师主张十不善法皆有从贪、瞋、痴等三种意欲起决定,而虚诳语从痴生的现象是:
如有一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诸为自他身难命难而妄语者,不得妄语罪,如猎师问鹿所在,及贼军问王军所在,虽实见实知,恐害彼故,虽不实答而无有罪。〔论主〕当知彼类非不有罪,彼谓都无,便数数作,此等虚诳语名从痴生。(大正27.606中)
如果为了维护自身或他身的生命安全,方便说妄语,不得妄语罪:持这种言论者,是从愚痴邪见意欲起的虚诳语,因为会带来既然无罪就“数数作”的副作用。有部论师的解说,或许正是世尊“怜愍心坏,得突吉罗”的意趣所在!
另外,还有一则与放生有关的记载,《僧只律》说:
若檀越作佛生日大会,菩提大会,转*轮大会,罗
罗大会,阿难大会,五年大会,檀越信心欢喜,庄严象马布施众僧者,不听受。若檀越持鹦鹉、孔雀、鸡、羊、獐鹿与,不听受。若言不受者我当杀之,应语言:汝自放已。应与水食,守护勿令众生伤害,不得剪翅羽、笼系,若能飞、能行自活,放去莫拘制。若受众生者,越比尼罪。(《僧只律》,大正22.495中~下)
当信众布施走兽飞禽等牲畜时,僧众不得接受,应劝他自己带去放生。放生要注意的事项是:“应与水食,守护勿令众生伤害,不得剪翅羽、笼系,若能飞、能行自活,放去莫拘制”。又如蛇、老鼠类等的野放,不可用绳索系缚它的咽喉,应用“器盛覆头,远着无人处”[21]。这样的放生,才可避免放生不成反变成放死的遗憾,以及免除毒蛇等放生物带给他人生命威胁与恐惧等,这是放生者必须注意的原则。
二、护戒与护器世间
缘起的世间,包含有情世间与器世间,器世间是有情所依住的世间,世间上的森罗万象,都由有情业增上力所构成,彼此存有相依相成的关系,故护念众生涵盖了护念有情世间与器世间。
世尊制戒,规范弟子护念有情众生,因而护戒也可说是护生。在佛教圣典中,有许多护念众生宁死也不违犯戒律的传说。如《大庄严论经》中,举比丘护鹅的故事,作为“坚持禁戒宁舍身命终不毁犯”的典范[22]。然而,比丘现见鹅吞宝珠,为护鹅故不说真相,珠师又因失王宝珠焦急误判而拷打比丘,幸好比丘只是受伤,未造成人命,否则,珠师将犯下杀人罪了!又即使比丘只是受伤,珠师在明了真相后的遗憾,如经中珠师说:“汝护鹅命不惜于身,使我造此非法之事?”或如《大毗婆沙论》:珠师惭耻,悲喜交集,礼谢比丘,而说:“尊者!何不早示?使我盲愚,苦楚尊身,造斯恶业,长夜受苦,无有出期。”比丘答道:“我受禁戒,宁舍身命,不伤蚁卵,若先示汝,必定害鹅;不护众生,岂名持戒!”或许珠师该深自忏悔愚痴,未能审慎观察,以致伤害了比丘;进而赞扬比丘:“不遇如是恶,持戒非希有,要当值此苦,能持禁戒者,是则名为难。为鹅身受苦,不犯于禁戒,此事实难有。”[23]不过,从鹅珠事件,给我们一个提示:个人持戒谨严,风范可崇,然在护戒(护生)过程中,如何做到护鹅(畜生)也能护人(珠师),也是个严肃的课题。
鹅珠的故事,标示了比丘“坚持禁戒宁舍身命终不毁犯”的风范,这是护生;佛教圣典中,还有护器世间的记载。如律典规定:僧众欲建立住处,应先请知法持律比丘往观地理环境,乃至整地兴建,都要避免破坏生态及自然环境等。树木有荫凉、调节气温的作用,而印度民俗认为树是鬼神的依附处,当然不得任意砍伐,砍树不仅失去荫凉,坏了鬼神村,鬼神不得安宁,且招致伤杀物命有失沙门法的讥嫌[24]。律典上记载:有客比丘来精舍住,任意斫伐树木。旧比丘见了,即说:“汝何故斫截我等勤苦种植?汝客来但逐荫凉坐,不能助爱护,而狼藉称意,明日便去,不知我苦!”[25]这是种树人等待树长大、却被他人任意砍伐的心情写照!
世尊对建寺整地等的规制,是护生,也是护器世间。如经上说:
不应焚烧、破坏、浇灌,城邑、聚落、山林、川泽、园观、宫殿、庄严楼阁,一切行路,及诸桥梁,自然窟宅,一切谷、豆、麻、麦、花果、草木、丛林:不应焚烧,不应破坏,不应浇灌,不应斫伐。何以故?以彼诸物皆共有命畜生等有,无不用者,而彼众生无有罪过,不应损其所受用物令生苦恼;又彼一切外树林等,诸善净天、一切鬼神皆悉共有,于中受用;屋舍、宫殿、庄严楼观,诸天共住;又彼园池、屋舍、宫殿、庄严楼观,一切水陆有命诸虫,悉皆共用,所谓雀、鼠、鸡、狗、鸠、鸽、鹦鹉、象、马、牛、羊、猫、狸、蛇、蝎、鹅、鸭、鱼、鳖,乃至一切微细诸虫,所共受用。行法行王,与诸众生共依止此器世间活,不应破坏,如是名为行法行王护器世间,安乐众生。(《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大正9.335中)
器世间上的森罗万象,皆是一切众生共依止共受用的公共财产,不应该任意焚烧、破坏、浇灌、斫伐等,以维护器世间。亦即器世间是有情所依住的世间,世间上的形形色色事事物物,都由有情业增上力所构成,是有情共业所招感,个人不应任意破坏,是为护器世间行。
世尊规定觅地及整地建房舍,要注意水土保持,避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26];在暑热的印度,树可荫凉,世尊遮止砍伐草木、焚烧山林的行为,不但是护生,还有维护绿色水库(器世间),预防水灾、旱灾的作用。为大地的永续经营,世尊不但遮止破坏器世间的行为,还教导弟子种树及照顾的方法,为了避免遇到野火蔓延时大家惊慌失策,另有扑灭野火的教战手册[27],这些都是世尊对有情世间及器世间的关怀。
【下期待续】
[1] 三净肉,见《十诵律》,大正23.264下~265上;《五分律》,大正22.149下;《僧只律》,大正22.486上;《四分律》,大正22.872中。
[2] 《僧只律》:“不听食鹫鸟肉,乃至鹫髓亦不听食。……一、人肉;二、龙肉;三、象肉;四、马肉;五、狗肉;六、乌肉;七、鹫鸟肉;八、猪肉;九、猕猴肉;十、师子肉”等,一切皆不听食。(大正22.487上;《五分律》,大正148下~149上;《四分律》,大正22.868中~869上;《十诵律》,大正23.186上~187上,461中,405中)
[3] 出处页码,如上则。
[4] a.有比丘在寺里烧煮捡来的猪肠,失猪者见了,怀疑比丘偷盗,带到断事官处评断。虽然无罪开释,但世尊由此因缘说:“从今露地猪肠不得取,取者突吉罗。及园中甘蔗、多罗果,亦如是。”(《十诵律》,大正23.281下~282上)按:同样的事缘,《僧只律》的长老律师判:汝以何心取?无主想取无罪。(大正22.468下)
b.有比丘食麻、蜜、鱼、肉,往冢间求粪扫依,鬼神不喜。佛言:“不应食此诸物往至冢间。”(《五分律》,大正22.134下)
[5] a.慈忍护众生,是沙门之道,见《五分律》,大正22.5中,7下,8上。
b.世尊遮止吃象马肉等肉类,不在于“肉”不能吃,如世尊制无病不得露地燃火,若煮饭、煮肉等无犯(大正23.105上)。又说:不得取虎残肉,犯者突吉罗,虎不望断故;若取师子残肉不犯,师子望断故(大正23.286上)。另外,如自煮飞鸟衔来的,或贼人舍去的肉,(大正22.468中下),或由净人煮亦可(478上)。
[6] a.《四分律》:有比丘“蓄大皮,师子皮、虎皮、豹皮、獭皮、野狸皮、迦罗皮、野狐皮。……佛言:一切大皮不得畜。”(大正22.846中)又说“有五种皮不应用,师子皮、虎皮、豹皮、獭皮、猫皮,是为五。复有五种皮,人皮、毒虫皮、狗皮、锦文虫皮、野狐皮,是为五。有五种皮不应畜,象皮、马皮、驼皮、牛皮、驴皮,是为五。复有五,羖羊皮、白羊皮、鹿皮、熊皮、伊师皮,是为五。”(大正22.1006上;《十诵律》,大正23.182上,286下,371上,460下;《五分律》,大正22.144下)
b.按:世尊制不得用骨、牙、角作针筒的事缘,诸部广律都说:工师为比丘作此类针筒,令工师废家事业,财物竭尽,无复衣食,故世尊遮止,若违犯得波逸提。见《五分律》,大正22.70中~下;《僧只律》,大正22.391上~中;《四…
《从律典探索佛教对动物的态度(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