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异地说:“为什么问此问题,这还要讲吗?”于是他又问:“我看你没几岁,为什么要出家呢?”我说:“就是要看破啊!”要看破红尘也不简单,你们看过出家人的鞋子吗?鞋子破了好几个洞是象征什么呢?这就是“看破”的意义;而你们穿密密的鞋子,永远看不破。
那么要如何看破“世间”、看破“人生”呢?这就必须从“无常”下手。我去逢甲演讲时,教同学们两句座右铭:“时间总会过去的;好景不可能长久。”这两句话将它贴在墙上,可以帮您们度过最痛苦的岁月。当年,我谈恋爱失败时,非常痛苦;把感情放下去时,要再跳出来是非常苦的。当时,我徘徊淡水河边,看着河面来回低飞的鸟儿,流水波涛起伏;走在台北桥,感到人生如此痛苦,很想跳河寻求解脱,却又不敢。走到河旁摸摸河水冷冰冰的,想想跳下去若淹不死更痛苦了。在最痛苦之际,翻阅到一本名人的座右铭,一位好莱坞的影星写着:“从那一天舞台上摔下来,断了腿之后,亲戚、朋友、男朋友都远离了我,我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并且我也悟到了“时间总会过去的”这句话。”
到我与她之间,相聚时总要吵架,分离时又会想念,人真是矛盾的动物。在分离、聚散之间,一直想着“时间总会过去的”这句名言,心灵终于平静下来了。有一次,我到文化大学去演讲,这位无缘的女朋友,也赶上山听讲,我们再见面了;没有旧情绵绵的场面,刹那间,我发现她是业障现前。她问我说:“别后如何?好吗?”我说:“好啊!我活得很解脱。那你呢?”她摇摇头,现出一副苦瓜脸。所以,我认为人生必须要去体会,去看破它,才能活得更超越。
另外一句“好景不会太长久”。我们要知道任何一件圆满的事情,都可能有无常的破坏性,这个世间本来就是一种“无常”的存在。所以说“无常就是苦”。今天我们拥有一个圆满的家庭,但总有一天必须分离、拆散,再亲密的伉俪、多深情的父子,也总有一天必须分离。如果我们能把这种“无常”观念存在心中,对生、死就会释然了。对生、死的看法,佛教就能超越。死对佛教徒来讲是一种“往生”,脱去这具臭皮囊,得到解脱。
有许多看相的先生告诉我,在三十七岁到四十岁中间,会有劫难,可能逃脱不过;小时候,也曾算过命。我现在三十四岁,换句话说再三年就要解脱了,向各位说:“再见!”真高兴,这个世间太苦了。现实生活让我们透不过气,好像从哪个角度看都会有错误,有时比死还痛苦。但话又说回来,不要说死了就能解脱,必须有修行才能死,要记得念佛号,才能解脱。
上次,我们谈到“生”,谈到生生世世如何来?是从“无明”来的。没有智慧,失去光明,本性迷了,所以说从“无明”而来。我们也谈到“死往何处去?”、“死随着业力而去。”简单这样说而已。这次,要谈“死”。没有讲,各位可能也不会死(不晓得如何死)。并不是说“断了气”就算死;死就是解脱的意思,死就是指念头死,跳出三界;而我们都不会(不晓得如何)真正地死。我们的死,就是生;死后再出世,哪里有死呢?
生是死的开端,死是生的开始;生死、死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造成一个恶性的循环。所以说大家不会死(不懂得如何死);大家根本就没有死,只是断了气而已。所以说,死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它是一种“死亡的艺术”。现在我就是要教各位如何死,所以,这几天各位不能休息,必须来学习死亡,否则会“艰苦死”。有一次一位居士跑来找我说:“有一位留美博士的父亲往生了,希望师父能为他加持。”于是我去了。这位博士,只在那儿哭号着,又烧了许多冥纸,一片烟雾弥漫,我告诉他们:“冥纸不要烧了,不要哭了,让我说几句话。”
我说:“你不是留美博士吗?读了那么多书,难道从没想过死后要往哪里去吗?没想过要如何死才会好死解脱吗?否则父亲死了,你却拚命地哭,真枉费读了那么多书,哭若能起死回生,装个麦克风来哭也没关系。烧那么多冥纸又有什么用呢?又请司公、走泻马,又请来红头吹牛角,我看众生真是盲目。你可以用那么多时间读博士,怎么不拨一点时间来研究人生的死亡、生老病死的真相呢?烧这么多冥纸,是否要你父亲永远在鬼道上,因为只有鬼才能用冥纸这种钱。钱是痛苦之源,就像世间一样,有钱才有通货膨胀、货币的贬值,世间因钱而分贵贱。西方的极乐世界,就不会这样了,那个地方是不必用往生钱的;若极乐世界要往生钱,岂不变成痛苦的极乐世界了。所以,你烧冥纸只会帮助父亲往鬼道而已。”
他却说:“我是怕父亲缺乏生活费用,所以烧一些冥纸给他。”我说:“你能确定你父亲拿得到吗?现代抢劫那么多,你该烧一支枪给他,预防被抢劫。”所以,我们对死亡不明了,会有一种恐惧感。生从“无明”来,死往那里去?面临命终时,如何安排是很重要的。懂得安排死亡,神识才能超越;不懂得安排,会死得很痛苦。所以,我要来谈“死亡的艺术”。什么叫作艺术呢?就是会有美的价值,由大众去公认它的价值观就叫艺术。
有修行的人,像一些高僧大德临命终时,都非常自在。佛陀烧出八万四千个舍利子,章嘉大师死后也烧出一万多个舍利子,在头顶骨上有“唵嘛呢叭咪吽”六个字,因他是修密宗法门的。有位高僧烧出一尊观世音菩萨,这种现象如何用平常的知识来解释呢?所以,我常说活太久不一定是好的,有修行才是最重要。今天就算我只活三十年,但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我也心满意足了。活了一百年却不能往生极乐世界,活那么久又有什么意义?活了一百年,之后仍然落入轮回又有什么意义呢?
以自杀死亡的人,死得最没有艺术。民国六十八年,我到中原大学去授课,在校园外边有一栋学生宿舍闹鬼,据说这位女鬼因爱情而殉身自杀,以火车辗毙其生命;所以,这女鬼满脸是血,相当难看。我们要知道鬼道中鬼的脸,就是死去时的脸,是不会改变的,不像人世间出生时一张脸,十岁时又是一张脸,是有所改变的,鬼道的脸都不会改变。因此,我们要知道,人凡是自杀死亡者,都极为惨苦,很难解脱。所以,无论生命如何悲凄,也不能以自杀来了结生命,会自杀的人就是对死亡不了解。
也有人忌讳谈死亡,一听到死就产生排斥心理,觉得很不吉祥,其实“好生者焉能长生?怕死者焉能不死?”怕死就能免去死吗?人什么时候死是难以预料的。所以不必怕谈死。
有人说:“佛教是一种怕死的宗教,只教人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忽略现实,逃避现实。”其实,佛教是最面对现实的。什么叫现实呢?现实的问题不只是吃饭穿衣,而是生、老、病、死的问题,现在实际存在的问题叫作现实。今天我们一般人都不愿面对现实,一味逃避现实,找跳舞、唱歌、求刺激为娱乐,如此怎能解脱呢?你可以看到这些跳舞的人,仍然有贪心、嫉妒心存在;跳舞时只求暂时忘了自我,寻找一种刺激而已,跳完后仍然烦恼,并不会解脱。
这种解脱方式是不究竟的,究竟的解脱必须从心地上下手。所以我们寻求快乐的方法是完全错误的,佛告诉我们:人生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人都以为一切物质的现象可以满足我们的现况,以为就此可以解脱;但却忽略了精神上的解脱。我们一切的享受都是暂时的东西,唯有究竟的解脱才是永恒的。所以,必须从“心”下手,若没从心下手,就无法解脱。
众生都乐于听好话,逢年过节逢人必说:“保庇你大赚钱。”遇到女孩嘴巴甜一点:“小姐你好漂亮喔!做人很慈悲。”她就听得飘飘然,好像地心没有引力似的。若你告诉她:“小姐你很丑,丑到火车都不让你坐。”那么,她回去就寝食难安。一方面来说,众生就是如此“好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喜欢他就恨不得他活长一点,讨厌他就希望他早一点死。所以,众生都活在强烈得失与对立法的分别中。是故人要修行,首先要达到无分别心,也就是“中道”、“实相”。一切不求回馈,破除得失观念,以合乎中道的精神。
当然,要达到此境界是相当困难的。就连许多学佛的人也并不真的了解佛法,他们都活在有所求之中。假如有所求,金刚经就不会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有所为的法都是虚妄,没有一种是真实的;既然没有一种真实的,世间事也该是虚幻的,那么,人到底“为谁辛苦?为谁忙?”一天到晚究竟为何奔波?为什么不对人生的生、老、病、死深入地了解呢?而为什么有生、死?就是有强烈俱生的意识形态,这意识形态是一种执着性的东西。如何才能达到无分别心的解脱呢?也就是说能够“虽分别而不作分别想”。
比如说:今天有佛教法会,来到会场就产生分别心,这会场是否合适?法师谈的内容好不好?这怎么可算修行呢?首先,我们必须把一切的观念全部放下。你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想想,比如说:今天有初次来听法的人,可能临场的感觉很不错,除了听经之外,还有歌曲可欣赏。如此一来,对初基的人而言可说是一种入道的因缘,这也是一种好处啊!所有的事都往好的方面想就好了。持戒是持自己的,不需要看不起别人;只要衡量自己,不必去衡量别人,才能解脱,否则会痛苦。
有一次,一位交通大学的同学问我“无分别心”的问题,他说:“我有一个同学,脚踏车没气,拿一支打气筒来打气,当他打完气,一看打错了别人的车子。像这件事情来说,是否可算无分别心?”我说:“这叫作不清不楚!好比吃青菜,把空心菜说成白菜,这怎能算无分别心呢?”所谓“无分别心”该是说,对外境看得相当清楚,而不会因外境引起内心的情绪起伏。就如镜子一般,虽照得很清楚,但是镜子“影来不执着,影去不留影”,人心必须要有镜子的境界,不执着于物,如此就解脱了。
【凡一切相皆是虚妄。】各位大德,我们的眼睛如果老是看事情皆不顺眼,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全…
《死亡的艺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