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五阴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三▪P5

  ..续本文上一页永恒,这个无体就是:要找到一种永恒的东西,你找不到,这个色身,你找不到永恒的东西;这一栋建筑你找不到永恒的东西,都是钢筋、混凝土、砖块砌成的;山河大地,你要穷其体性,没有永恒体性可得。所以,无体就是没有永恒的意思,你找不到一种永恒的东西、体性,所以,它一定会败坏,喔!原来万法败坏,就在败坏的当下,放下假相,真心就显。所以,你体悟到无体,真体就显现,因为没有东西可以执着。

  经文,[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睛空号清明眼?]

  我先把它解释一下,贯串起来,原文你才看得来。阿难,是诸狂华不是从虚空而来,这个狂华、空中的华,也绝对不是从眼睛冒出来。如是,阿难!如果这个空中的华是从虚空自己来,即从空来,就应当从虚空而入,如果有出有入,当然就不叫做虚空,虚空是绝对的,虚空并没有出跟入。空如果是非空,就是变成有实体了,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因为它是实体的、实心的,不是空。虚空是以包容,它现在非空当然就是实体,实体没有办法包容,自不容其华相起灭了。如阿难你是实体的,当然你的色身就容不下你阿难的本人了。如果是既从眼睛跑出来,因为眼睛是有能见性,即眼睛出当然就从眼睛入了。意思就是说:眼睛是能见性,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这个华的性质是从能见的眼睛跑出来的,当然就应当有见性的功能。若有见性的功能,去即华空,去的时候就是华空,旋合见眼;去的时候在空中显现这个华,华有能见性,所以,回过头来就会看到你的眼根,这是理所当然的,大家知道眼根是能看嘛!若无见者,变成无情物,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出去会障碍虚空,当然反过来,若无见就是无情物,假设这个空中华是无情物,那么,回来就一定会障碍到你的眼睛。又见华的时候,就表示这个华已经离开了眼睛,那么,目应无翳,眼睛应当没有毛病,眼睛没有毛病,为什么又看到虚空当中的华?这个道理是讲不通的。所以说:云何,为什么要到晴空万里叫做清净眼呢?眼睛看不出虚空的华,叫做清净眼呢?

  注释:[非从空来,非从目出]:[来]与[出]一样,都是生的意思。[若有出入,即非虚空]:虚空一相,并无内、外之别,所以不能说[从空出、从空入]。否则,若说[从空出],是从空的那一部位出?又若说[从空入]则到底入到哪里去?所以说,若能说[从空出、入],则这个空就不是真的空,而是个有内有外、有畛zhěn域的实体了。[畛域]就是界限。有界限、变成有实体了。[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空若不是真的空,而是个实体,就不再能容纳那些华相于其中起灭了。因为唯有真的空,才能容纳他物,若是实体,即有质碍,就不能再容受他物。[如阿难体,不容阿难]:譬如阿难的身体是个实体,不是虚空,因此就不能再容纳另一个阿难于其中,是同一个道理的。

  [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这空华,就是空中所现的华。因为是从眼睛中出生的,从眼睛冒出来的,而眼是有情物,且其性为能见;此华既然是眼所生者,便应具有眼之属性。就像人,爸爸、妈妈是有情物,当然就生一个宝宝,就是会叫、会跳、会闹,是有感情的,因为是爸爸、妈妈生的。爸爸、妈妈怎么可以生出一朵花、一棵树、无情物?那当然不可能啊!从眼睛生出来的属性,应当就是有见性,而亦应当有能见之功能。[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华空],成为华,而处于虚空中。[旋],回过头来。此华若有能见之性,出去后成为华而处于虚空中,这时此华若回转身(回过头来),应能见到自己的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前面讲是有情,现在讲若华是无情,[翳],障也。此华若无能见之功能,则便是无情物;若是无情物,便会有质碍;既有质碍,则它出了眼睛之后,应成为空中之翳障;而当它再回到眼中来时,也应当会翳障于眼——然而此华,于空时并不碍空,而且也不曾回到眼中而碍眼;是故此华亦非无见之无情物。

  [又见华时,目应无翳]:又,当眼睛看到空华的时候,此时华既已从眼中出去了,眼中应不再有翳障才对——眼睛既无翳障,就不应该看到空华!因为空华是翳眼人才能见的,而眼无翳病的人应该是见不到空华的;现在既然说华已从眼中出去了,眼已无翳,而却还能见空华,可见此华并非从眼中出。又,眼既无翳,应该称为清明眼才对,就不能称为翳。[云何睛空号清明眼?]:然而为何只有能看到一片晴空澄明而无空华相的人,才得称为具有清明眼之人呢?

  义贯,佛言:[阿难,是诸狂]乱起灭的空[华],究竟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呢?一、此诸狂华[非从]虚[空]中生出[来];二、亦[非从]观者之[目]中[出]生。[如是,阿难]:一、此华[若]是从[空]生出[来者],其生之时[既]是[从空]出[来],当其灭时,[还]应[从空]而[入];然而[若有]处所能令物[出入],即为有内外之实体,[即非]真[虚空],以虚空一相,无有内外之别,故无出、入,(是故若言空华从空出、从空入,不能成立。)又,若物能从虚空出入,虚空即非真空;虚[空若非]真[空]者,即变成实体,如是[自]然[不]能[容其华相]于其中[起灭],这正[如]同[阿难]的身[体]为一实体,故[不]能[容]纳另外一个“阿难”于其中。(因此,虚空若非真空,即是实体,便不能容纳空华于其中起灭;然而现在翳眼人实见华在空中,可见此虚空不是实体,而真是虚空;既然真是虚空,便无内外,物便非从其中出入,因此结论:此华相并不是[从空而出]。)

  二、此华相[若]是从观者[目]中[出]生[者],则华生之时[既]是[从目]而[出],则华灭之时亦应[还从目]而[入](回到原处)才对。复[即]以[此华]之[性]而言,因为是[从目出]生之[故],它便是有情之性,故亦应如眼之性一样[当合有]能[见]之性。此华[若有]能[见]之性[者],则当其出[去]之后[既]成为[华]而处于虚[空]当中,当它[旋]转身回头对着观者时候,[合]当能[见]到自己的[眼]!合就是应当。(然而事实不然,此华并不能见自己的眼,可知此华并无能见之性;既无能见之性,可知此华并不是从观者目中而出;故说空华为[从目出],不能成立。)又,[若]此空华并[无]能[见]之性[者],则此华乃属无情物;若是无情物,当它[出]去之后,[既]可障[翳]于[空],则当其[旋]归之时,亦[当]会[翳]障于[眼],令不能见其他物,(而事实不然,故此空华[非从目出])。[又]当眼睛[见]到空[华]之[时],因此华已从目而出,此时[目]中[应无]复[翳]障;眼若无翳,应称为清净眼才对,则[云何]唯有观见[睛空]而不见空华相的人才[号]为[清明眼]呢?(如今既然看见空华,却说眼中无翳,这是不能成立的;空中有华,眼睛就是一定有毛病。可以知道,看见空华的人,即是眼中有翳病才会看见空华;眼中既有翳,有眼病,即知华未曾从眼出,故说[华从目出],是不能成立的。)意思就是:眼不能出华的;虚空也不会产生空中华。

  刚刚我们讲说要看三本经,第一本就是要看《金刚经》、第二本就看《六祖 坛经》、第三本就看《圆觉经》。《金刚经》是般若,《六祖坛经》是见性,《圆觉经》是圆满的觉性,这三本经加上密咒,就等同我们这一部《楞严经》。《楞严经》因为有相当的深度,给有兴趣的人研究研究,但是,真正契入的还没有几个,这个有相当的难度。师父在这里解释了老半天,都不一定有办法听得来,何况回去自己看!是不是?难免的啦!同学们,各位小朋友,好好的专心,慢慢的一步一步来,很多东西不能急,我们也是修学佛道三十多年。你看看,以世间的学历来讲,师父读多少书?这当然是题外话啦,以世间的头脑来讲,我们这个脑筋算是顶尖的头脑,花三十多年,才有这样一点小小的心得,你想想看,佛法哪有办法一蹴即成?所以,诸位!不要灰心,不要憺志,应当要坚定自己的菩提心,好好的坚持,一定会有所获得,你总不会失望的。

  诠论:在此,世尊是以翳眼来比喻凡夫众生以最初一念无明心动,而转澄明之真见(清净本心),成为阿赖耶识,而有能见之见分(或见精),此[见分]即是此处所说的[翳眼];有毛病的眼睛。这翳眼简单讲就是无始见病,看什么都出状况,我们心不平衡,看什么都不满意,看什么都执着,简单讲就是同分妄见、别业妄见,就是翳眼。以有[能见]之翳眼,故变现[所见]之相分;[相分]即本经所说之[空华相],而空华相以总相而言即代表十界一切自他身、土,以别相而言即代表此处佛欲开示的五阴。

  佛在此开示此五阴的空华乱相之来处,为非从空生(非从一相的如如之理中生),亦非从病目中生(亦非真正从阿赖耶之见分中生),以华相实无所生;于翳眼人眼中所见虽现有,其实并无实体,只是翳眼所见之幻化虚妄之相。此意就是说:五阴之相于众生眼中所见虽现有,而实并无实体,这个并无实体就是究竟分析没有永久性、没有永恒性。只是众生无明翳障所见之幻化虚妄之相而已,实本不生。我们这个地球都不是永恒,哪里有实体性?整个星球、地球创办到现在来讲,五、六十亿年,往后的日子里面也会毁灭,绝然不毁灭,人类这个物种也会消失,只要彗星撞地球,人类就玩完了,就结束了!彗星撞地球的那一刹那,就表示什么?跟打麻将…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五阴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