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所说经要解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P10

  ..续本文上一页做所长,很奇怪!前镇区不曾发生什么大案件,完全不曾,法师!您在前镇区有差别。我是不敢居功,我在这里讲经说法劝化民心,他很高兴,所以,那天我到前镇分局讲经,讲完之后,他又播给一百多位警察看,刚好有二、三百位,属于前镇分局的警察看,大家都看得很欢喜,要送他们录音带十万,到现在还不来拿,可能不敢开口,我看须整理好载到总局度那些警察,巡逻车里面都放慧律法师录音带,警察也要调伏,也要度化。所以,一些老师,一些国中的校长,一直打电话来请法师去讲经,现在的孩子非常之难教,希望借着宗教,这样对!我说:这样对!

  所以,现在开始在重视宗教了,但是,没有用,为政者不愿意,都来作秀,作秀,唉!来拜访。什么部长,拜访南部佛教界领袖慧律法师,电视播出来,几秒钟,不曾再来,这跟作秀没什么两样,又不是..,我们重视宗教把它列为课程,这才是根本治疗,来拜访慧律法师做什么?他说要来拜访我,我又不敢不开门,我还不敢叫他不要来,还得写一块:You are welcome。还得这样迎接,没办法!所以,不能落实到真正的国民教育里面。

  所以,不调心是愚人法,凡夫。

  【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

  所以,有一个心可以调伏是声闻。

  【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

  调伏就是二乘,不调伏变成凡夫。

  【离此二法.是菩萨行。】

  不当住就是不可执着,就是说我在调伏也不要执着我在调伏,不要有这样的想法。

  【在于生死不为污行.】

  在于生死,但不为污行,就是在生死的烦恼当中,(烦恼)不会染污他。

  【住于涅磐不永灭度.是菩萨行。】

  若是要住在涅磐,不可以永远灭度,因为还要度众生,不永灭度就是不住于涅磐的意思,不要安住在涅磐,要出来度众生。

  【非凡夫行.】做到这样就是非凡夫,【非圣贤行.】要注意听!非圣贤行【是菩萨行。】非,这里一定会弄错,非要当作不执着,不取圣贤行是菩萨行,就是不取证于圣贤,说我是圣、我是贤,就是非圣贤行是菩萨行,不执着,不取证于我是圣、我是贤,这是菩萨行。

  这句话很多人看错。

  【非垢行.】垢就是烦恼。【非净行.】执着于净也不行,【是菩萨行。】

  【虽过魔行.】就是超越他,【而现降伏众魔.】而能降伏众魔,【是菩萨行。】

  不可得而有,不可得而无,不可以说它有,也不可以说它没有,这是大乘修行法,为什么?你说它有,它是无相、无名字,说它没有,一切万德又都具足,万德具足。

  所以不可以说它没有,虽「没有」但是又「有」,所以,无相、无名字,虽然「有」但又「没有」,说「有」不违背「没有」,说「没有」又不违背「有」,这就是大乘行。

  【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

  虽然求一切智慧,无非时求,无非时就是因缘不具足,不求是菩萨行,无非时就是没有恰到好处,还不是功德圆满,不到究竟,不是时候,所以说,虽求一切智,无非时求,还不到时候,他还不求一切智。

  【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

  因为观无生是取证法,不入正位就是不取证,这意思是说虽然观一切诸法不生不灭,但是不入正位,是菩萨行。不入不取,不执着正位,也叫做倒驾慈航,以我们现在所讲的,叫做倒驾慈航。

  【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

  观十二因缘,缘生缘灭,当下是空,断诸邪见,反而能够跟邪见和光同尘,但是不污染而入诸邪见,意思是说虽然观十二因缘,无生当下就是空性,但是,他能入种种外道邪见中度众生,是菩萨行。

  【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着.是菩萨行。】

  比如说,我度多少众生,我有多行,我多么了不起,变成执着。

  【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

  虽乐远离就是说无分别心叫做远离,这个远离不是跑到深山,我们所谓的无分别心就是可以远离,意思就是当处就是寂灭相的意思,而不依就是说而不取空相令身心尽,当下就是空,而不要依着身心去取空相。

  这句话很不容易了解,文字颠倒修饰,再解释一遍:

  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就是说虽然我很欢喜,当下无烦恼,空性的寂灭法,但是空性无分别心的寂灭法是远离,(这个远离,不是事相上的远离,就是无生的意思,没有分别心叫做远离,)你若当下没有分别心,你就是真正远离一切境界,你不用躲到深山林中,你即使是在都巿,行住坐卧全都是道。

  所以说,虽然欢喜涅磐的不生不灭、无分别心的实相法、这个远离法;但是不依而不取空相,而令身心尽,就是说而不借着身心去取证它;而不依身心尽,而不依着身或依着心去除掉它,去取证空相的事相,空相的理体。

  意思就是说虽然他很欢喜,但是,也不会因为这个身心的取证,而去除掉或是去证悟,就是不执着于身心的意思,不执着于身,我的身体、我的心,修到涅磐法,身心尽,这个尽应该解释作而不依靠身心,而悟到空性,要这样解说,因为尽就是可以取证到某种境界,意思就是说我不依照身心而取证到某种境界,虽然我很欢喜涅磐的境界,但是,不借着身心说我有取证这个境界,也就是不执着的意思,是菩萨行。

  【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

  三界当下就是法性,有何所坏?虽然行于三界,而不坏法性,当处就是。

  【虽行于空.】因为空能破除执着,虽行于空,为什么行于空?因为空是破除执着最佳的办法,【而植众德本.】而拥有一切的德,勤修于众德本,虽然你有空性,但是还是很精进,一切法都空,但是,不是消极,还是很积极地去修德行,意思是说虽然我们内心拥有无量空性的智慧,但是,不离事相,我们一样慈悲喜舍地去修一切德,【是菩萨行。】

  【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

  无相但也是还度众生。

  【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

  行无作但是不造生死,虽然无作,无所求,但是,受身是菩萨,现生死,六道轮回的色身来度众生。

  【虽行无起.】什么叫做无起?灭诸生灭相叫做无起,虽然行,就是悟到一切生灭相,当下就是无生,无起就是无生,虽然造作就是虽然修行于一切无生法,就是无起,但是又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才不会一切不生不灭,我就坐在这里,躺着睡就好都不要动,不是这样,一样要行一切善事,师父也知道一切都是空相,一切法是空性,但是,不可以自己知道就自行在那里什么都不做,一样要讲经,一样要说法,一样要度众生,无众生可度,说法者无法可说,听法者无法可闻,当下自如如,虽虚妄世间,但还是要做虚妄的佛事,一样的道理。

  【虽行六波罗蜜.而遍知众生心心数法.】心数就是心所法,【是菩萨行。】六度是自行法,自行既然具足,能够度化众生,度化众生才能了解众生心,现在虽然是自行,能了解彼此,六度就慢慢具足,所以,你若虽行六度波罗蜜,慢慢就能了解众生一切心以及心所有法,也就是百法里所讲的,五十一个心所有法,是菩萨行,为什么?因为菩萨是观一切法无相,因为无相是无碍,所以,他能够治众生心。

  【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

  为什么不尽漏?不尽漏就是不除掉有漏法,不尽漏的意思是愿处生死度众生,不要把有漏法全部除掉,也就是跟一切众生一样有漏,意思就是为了度众生,虽然行六通,但是,而不尽漏,就是说愿意处在生死有漏的众生,跟他相处在一起,而不愿意断掉一切的烦恼,继续让他受生,那叫做菩萨慈悲留惑润生,继续跟众生生死在一起,太伟大了!太伟大!至于我,我不敢,我不敢,也不够资格,菩萨行是这样,我们没办法!我是没办法!你们,我不知道,我没办法!我看到众生会害怕,我会害怕(客语)。

  【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着生于梵世.是菩萨行。】

  虽然行慈悲喜舍,但是不贪着,是说做这么多的功德、福德,而不执着生于梵天,梵世就是大梵天,希望修到四禅天,四禅通名叫做梵世。

  【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

  而不随着禅生,因为禅定而生欢喜、而执着,因禅而生喜,生欢喜心变成执着,而不随禅生,虽然修禅定解脱三昧等等,但是不会因为自己有所禅定,充满着喜悦而变成一种执着,是菩萨行,意思就是什么都无相,什么都空。

  【虽行四念处.不毕竟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

  而不毕竟永离身受心法,虽然行是修四念处,因为小乘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但是,要离开一种执着,永离于身受心法,观身,身就是不净,观受,受就是苦,观心,心是无常,观法,法是无我,所以说,永离身受心法是小乘所修的,取证于身受心法里面,但是,现在虽然行四念处,而不毕竟永离,还是不离开身受心法,所以,不即不离是大乘菩萨道的精神,因为,小乘观身受心法,离而取证,他不离,他不能离开身受心法,这是一个法。

  【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

  小乘法行四正勤就舍入无为,菩萨不可以这样子,行四正勤,但不舍身心精进,不可以舍身心的精进。

  【虽行四如意足.】四如意足前面都已讲过了,【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

  【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

  信、进、念、定、慧,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现在开始在讲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这些都是。

  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

  【虽行五力.】五根慢慢成长以后变成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

  【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

  【虽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

  因为文字很简单,这没什么好解释的,意思是说虽然跟声闻所听到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但是,他所求的都是佛行,跟小乘所修的行一样,但是,他发心不同,虽行七菩提分,而分别佛的智慧,他的境界够…

《维摩诘所说经要解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