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最重要的,这部经最重要的就是教你一心三观,一心三观就是空观、假观跟中观,有来听观无量寿经的人那就听了很多。所以空观就是一切法因缘而成,当体即空。假观,就是不坏假名,随缘安立假相,虽知是空,但是不坏假名。空假圆融,当下就是中,中是除、是显的意思,中道非真实义,中道是圆融意,是圆融的意思,其实没有中道。空跟假配合得很好,当下就是中。一心三观,就是空观、假观、中观,这是因,因是三观,那么果是三谛,果是真谛、俗谛、中谛,就是你修空观,到最后是显出真谛出来。就因地来讲,是空观、假观、中观,就果地来讲,是讲真谛、俗谛跟中谛,所以修空观得到真谛,修假观得到俗谛,所以这个华严经里面讲的:二谛融通三昧印,二谛就是真、俗二谛,融通三昧印,那就是中道。此经以一心三观为宗,修中,中观就是中道。辨用呢?任何一部经它的作用,都是灭恶,都是修善,任何一部经,不是灭恶就是从善,如何教你来自度度他,所以这一部经也是不例外,即起功用,以此法自他两度,自度和度他。
判教,就是五时八教里面,本经在第四时。五时,第一叫做华严时,佛成道在菩提树下先讲华严经,凡夫看,只是看一个比丘坐在菩提树下而已,所以三七日华严经,其实佛已经在讲华严了,我们凡夫看不到。第二时,佛认为讲华严经太深了,很多人听不懂,小根器的人如聋如哑,也没有办法,讲这个华藏世界那么庄严,所以说:不读华严,不知佛教的富贵,没有读过华严经,你就不知道佛教有多富贵,那种华严的境界,就是华藏世界那种庄严,可是众生业障重,也看不到啊,所以佛第二时就讲阿含,没办法,华严太深了,就讲阿含经,就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所以一切法诸行,你一切的造作都是无常的,这个世间没有所谓的追求,你所有的追求都会让你失望,都会落空的,这个世间不值得你这样追求的,你要早日觉悟啊,所以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法本身就不是真实性的东西,所以“我”就是不真实,这个“我”不是一个肉体的我,不是这个意思。树没有真正的树相,名无我,一切法无我,不是只有肉体无我,什么法都无我,桌子没有真实的桌子相,一切都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涅槃寂静,只有不生不灭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这是阿含的思想。第三时,叫做方等,方等就是遍十方平等,简单讲,方等就是大乘教啊,方等时。华严时,第二叫做阿含时,第三叫做方等时,就是大乘教的,讲方等经典,像观无量寿经就是方等的经典。第四、叫做般若时,般若释迦牟尼佛讲的最长,就是二十二年,释迦牟尼佛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所以六百卷大般若经,就是佛二十几年所谈的。可见般若是列为最重要的,因为般若是讲实相印嘛,任何一个人成佛,都必须要通过般若实相印嘛。最后叫做法华涅槃时,就是讲法华经、讲涅槃经,有通五时、有别五时,因为我们这里时间不够,因此就知道说,简单讲一讲就是说,即五时教相,本经就是在般若时,般若就是第四个时。意思就是说,释迦牟尼佛讲这部经典,是在般若时所讲的。
甲二:译人
上面解释经题,说是一种提示纲要,使人容易懂得经中大意,这总算不错。至于讲解译人不是一种非关重要的事吗?要知道我们今天能够听闻读诵这一部殊胜经典,皆是这位翻译法师所恩赐的,所以我们现在讲演此经,须兼释译人,意在要大家知道受了这位法师的莫大恩泽,同时也可认识到他对于佛教有极伟大的贡献,而生尊崇敬仰之心。为饮水知源,纪念厚德,故有讲述译人的必要。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分释】唐:是朝代名。唐高祖李渊,三世仕隋,后来隋恭帝把天下让给他,建都长安(陕西),国号曰唐。
三藏:佛的一代言教,综合起来为三藏——经藏、律藏、论藏;或称为藏经。三是数目,藏是含藏,究竟含藏什么?此三者,在形式上言之,则各各含了许多文字卷帙;在实质上言之,则含一切微妙道理,故曰三藏。又这宝贵的佛典被珍重保存国库,故又称为藏经。佛一代说法所记录者,叫做经;佛所制定禁令诸弟子的规戒者,叫做律,佛和弟子们讨论教理,以及历代祖师所著述者,叫做论。总之,经专开示教理,律重规戒行为,论是解释发挥经律中的道理。这三藏所含的道理,要之不出戒定慧三学,所谓经明一心为定学所摄,律规三业为戒学所摄,论别邪正为慧学所摄(此乃一往之言,其实每一藏中,都各各具有戒定慧三学的。否则经藏中便无慧学和戒学;而律藏中则无定学和慧学;论藏中亦无定学和戒学了)。
当知佛说一切法门无非要对治众生的一切心病,佛法虽广赅括之即此戒定慧三学。众生心病虽多,最厉害的就是贪嗔痴三毒;以戒对治贪心,以定对治嗔心,以慧对治痴心。佛说三藏妙法根本就在这一点。经云:“为有贪嗔痴,即立戒定慧”。
法师:法是佛法,师是师范,博通三藏佛“法”,可为人天“师”范者,故以法师称之。亦即上弘大“法”,下为人“师”之谓。若依法为师而自修持者谓之自利法师,能够对众演说化导众生而为人师者谓之利他法师。这位译主乃是自他兼利之法师也。
玄奘:乃译主之名。俗所谓三藏取经者,就是指的这位法师(本来应云玄奘法师到印度取三藏佛经,或谓博通三藏的法师到印度取经才对,因为三藏是佛典的总名,并不是人名,若说三藏取经,则成为经取经的矛盾了,这都是在来传错的)。如罗什等皆称三藏法师。这位法师在唐朝的历史上最为伟大,连妇孺也莫不皆知有一位唐三藏法师者。
玄奘俗姓陈,名袆,河南洛阳县人。兄长捷法师,先出家于洛阳净土寺,师十三岁亦入净土寺出家为道基弟子,聪颖异常,读了很多佛经,并且周游国内,参访知识,想把大乘佛学研究一个彻底,结果觉得中国的经论还不完备,加以当时所译的圣典,有许多隐晦难明之处,且各宗其说,莫知所从。于是慕法显的壮举,发愿西游求法,便于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六二三年,民前一二八二年)四月一日,冒禁孤征。一路颇受艰险,曾经过八百多里的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亦无水草,单骑独行,常遇诸恶鬼怪,奇形异状,绕人前后,惟念心经(前罗什法师之所译者,或云游经天竺时路遇化僧口授此经与法师者),发声即灭(此经非但义理精妙,且受持读诵灵验非常),千辛万苦,终于给他冒险西行五万多里,直至贞观七年始入印度。遍历诸国,广学圣教,通达各种语言文字,到处很受一般欢迎和优待,于那烂陀寺,从当时最负声誉的佛学泰斗——戒贤论师,受唯识宗旨,学《瑜伽师地论》等诸大乘经论,他屡次参加宗教辩论大会,均获胜利,声望日隆,不久升任那烂陀寺的副主讲。
师受当时印度的戒日王所崇重,曾在曲女城特开大会,敷设宝座一,请师为论主,称扬大乘教义,召集四方僧众,并敕诸国义解之士,毕集恭聆法师妙论;到会者计有十八国的国王,大小乘僧三千余人,婆罗门等二千余人,那烂陀寺僧千余人。法师升座讲演时,宣示大众说:“我所说的如有一字无理,能难破者,请斩首以谢”。一连讲了十数天,众皆侧耳而听,悦服宏论,终没有一人敢发言辩难的,散会时莫不皆大欢喜,叹未曾有,尔时极受戒日王及各国王之盛赞和礼敬。其他值得记述者,就是常在各地演说经论,曾折服当时著名的顺世外道(顺世者,梵名路伽耶是教祖也,其主张以否定圣教拒绝道德,徒满肉体之欲望为目的唱极端之物质的快乐主义。)等,连狮子光论师也被折服。一时威震天竺,名闻遐迩、不论道俗(出家人曰道,在家人曰俗。)无不仰慕,而皆知有一位中国法师者。
法师先后留印达十数年,一共游历三十多国,巡礼佛迹,遍访名师,所获梵本六百五十七部。乃于贞观十九年正月方始回国,谒太宗于洛阳宫,慰劳甚厚,备受朝廷礼待。太宗敕住弘福寺,及玉华宫专事翻译,所译经论凡七十五部,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于中以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为杰作;并著有会《中论》、《破恶见论》、《真唯识量》、《八识规矩颂》传世。
中国佛教再经过玄奘的西行求法,穷本探源,已得佛教的全部精义,从此佛, 学昌盛于中国,这是对佛教一种伟大的贡献,他一生大宏唯识教义,便成为唯识宗的初祖,同时也成为中国佛教历史上的一大功臣,所以梁任公称赞他说:“中国佛教第一功臣”。
高宗麟德元年(公元五八九年,民前一二四八年)二月五日师圆寂于长安西明寺,寿六十五,葬于白鹿原,士女送葬者数万人,圆寂时,帝曾大哭,三日不上朝,说:“我失了一件国宝”。其当时见重于国家以及道德之感人不想可知。
这部《般若心经》乃于太宗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四日于终南山翠微宫译出。
译:译者易也。谓易梵文而成中文。按周制有四方译官:东方曰寄,南方曰像,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本来印土居西,应云狄鞮,今言译者,因当时北方译官兼通西语,腾兰初至(摩腾与竺法兰,初传佛教于中国人。)由其证译故,至今相传称译。此经在来所谓七家译本,实则先后共有八译:
一、《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大明咒经》——西历四○二(年),姚秦鸠摩罗什译
二、《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西历六四九(年),唐玄奘译
三、《佛说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西历七○○(年),唐义净译
四、《普遍智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西历七三三(年),唐法月译
五、《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西历七九○(年),唐般若共利言译
六、《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西历八五○(年),唐智慧轮译
七、《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密多经》——西历九八○(年),宋施护译
八、《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年代不明,法成译
相传此外尚有唐不空,及宋契丹、慈贤等译本,明以来失传。以上八种皆同本异译,虽然名殊,以及内容文字少有不同,但是意义却没有相差。正如近…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