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切迷情妄相(虽离一切迷情妄相,而一切迷情妄相当体即是真空实相),故曰真空。“实相”是对幻相说,幻相假现故说有(假相名幻有),实相无相故说空(实相本空寂),虽空而自性不无,所谓无相无不相,故名实相。总之万有缘生非实,此为虚妄之空,万有当体即真,此为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即是实相,实相即是真如佛性,亦即涅槃妙心。《观佛三昧经》曰:“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涅槃经》十七云:“佛性名第一义空”;《三藏法数》四十六曰:“涅槃之法空无有相,是为第一义空”。此则佛性,真如,实相,涅槃,皆为空之异名,今取实相解释空义,这是有所根据的。此则对于第一义空就是实相,实相就是第一义空的道理更无可疑了。当知,虚妄之空,是般若之消极的破坏作用;第一义空,是般若之积极的建设方面(以下经文中凡谈空者皆依此二义)。
按前一属渐门,后一属顿门,般若正义当取后者——第一义空。虽然如是,但对小乘人说法,则当用前一说(虚妄不实之空),对大乘人说法,当用后一说(真空实相之空),方合如来随机施教之旨。语云:“药不分粗妙,贵在对症;法无论浅深,要在投机”。这是确实的话。
同时又要知道照见蕴空一句即是入实相般若之微妙观门,合上行深般若二句,可为全经之要髓,学者幸勿忽略。
照见五蕴皆空,(照见是能观之智,五蕴是所观之境。一切众生皆为五蕴身心所迷,以致生死无尽,故本经首先以照见皆空一句以警觉之!令其仔细观察身心二法皆从虚妄因缘而生,既能识破妄源自然不被所迷而获到解脱矣。)
【分释】照是观照。见即彻见。当观之时叫做照,了了证理谓之见(照为三智之用,见为五眼(一、肉眼(,肉身所有之眼)。二、天眼,色界天人所有之眼,人中修禅定可得之,不问远近内外昼夜,皆能得见。三、慧眼(,谓二乘之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之智慧)。四、法眼(,谓菩萨为度众生照见一切法门之智慧)。五、佛眼(佛陀身中具备前四眼者。),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之用)。又照即般若智照,不是凡夫黏妄发光之妄照。见即圆明真见,非同凡夫随尘流转之妄见。
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是积聚义,究竟积聚什么?即是积聚五法——色受想行识,为原素而成众生;积聚三惑——见思、尘沙、无明之烦恼而受生死。又名五阴(新译五蕴,旧译五阴),阴是遮蔽义,是说这五法能够遮蔽吾人本觉真心,使之不得显现故。说详细一点,五蕴于每一蕴当中都有他的独具本能——积聚。色蕴,是由四大五根和合积聚而成身。受蕴,是由五识与五尘和合积聚而有受(眼受色,耳受声,鼻受香……)。想蕴,是由意识与六尘和合积聚而有想(意识著色想色,著声想声……)。行蕴,意识思维尘境造作善恶诸业,念念不停和合积聚以为行。识蕴,是了别诸法之本体,执持一切染净种子,和合积聚以为识。
扼要的说:“色”以集合而有,“受”以接触而成,“想”以缘影而生,“行”以遍计而名,“识”以了别为相。兹再详细说明如下:
一、“色蕴”,是质碍义,凡有形质,有障碍者都叫做色。远指世界一切万物为外色,近指吾人目前四大肉体为内色,乃至虚空等都属色法所摄。概括的说有三种:(1)可见可对色——如颜色方面的青黄赤白等之显色,形状方面的长短方圆等之形色,动作方面的取舍屈伸等之表色,这都是有形质,眼可看得到的,故谓之可见可对色。(2)不可见可对色——如声、香、味,它虽不可以眼见,然而耳鼻舌,都有接受的可能,故谓之不可见可对色。(3)不可见无可对色,又名无表色(虽分别明了,而无可表对,故云无表;虽无所表示,而于所缘境执著不忘,故谓之色)——即指第六法尘(六尘之一,一切法为意识之所缘者,谓之法尘。),既不可以眼见,又不可以耳鼻舌接触,故谓之不可见不可对色。现在单取吾人地水火风四原素所构成之色身而言。
二、“受蕴”,受是领纳义,即对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者,谓内之五根对外之五尘而起五识去领纳一切境界,受顺境叫做乐受,则能引起贪心;受逆境叫做苦受,则能引起嗔心;受不乐不苦境叫做中庸受,则能引起痴心;这叫做受,即指前五识(因五识受力偏强故。本来受蕴具足六受,通于六识,今欲以四蕴分配八识,故文中单明五受,将法尘一受摄于想蕴之内。又在眼等五识领纳顺境时谓之乐受,如在意识领纳者则谓之喜受。在眼等五识领纳逆境时谓之苦受。若在意识领纳者则谓之忧受。苦乐二受弱,属前五识所摄,因前五识想力弱故,忧喜二受强,属第六识摄,因六识想力强故)。
三、“想蕴”,想是想像义,即对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者,谓对于已受境界,重加分别想像,这叫做想,指第六识(六识想力最大故)。
四、“行蕴”,行是迁流造作义,常缘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善恶之心之作用者,前灭后生,念念不停,所以叫做行,指第七识意根(七识思力极胜故)。
五、“识蕴”,识是了别义,体则八识心王,即对境而了别识知事物之心之本体者,能别诸识性境,执持一切种子,及一期寿命,指第八阿赖耶识(八识执持全身,若无八识见分(见分,见者见照,能缘之义,缘其所变相分之见照作用也。识之自体变相分,共起能缘之用此名见分。
前五识——相分——五境。
第六识——相分——一切法。
第七识——相分——第八识见分。
第八识——相分——种子、五根器、界、五境体性。
)映在诸根,则前七识,皆无了别功能。在小乘宗中唯明眼等六识,大乘宗中则明八识))。
总之“色”是物质的一切现象。受等四者,是精神的一种作用——“受”是尘境接触所生之感觉(有苦受,乐受);“想”是取境分别之知觉;“行”有造作思虑的作用;“识”是统一前四之心力(八识均有了别的功能):前六识了别一切事相,故六识又名分别事识,即分别色等六境(第六识兼缘法尘);七识了别一切妄相,缘过去五尘落射(谓现在之法,灭其作用于过去中,谢去也。)影子;八识了别真实自体,常能了别自识所现之境)。此五蕴若在有情界征之,色蕴属生理,是父母所生的四大假合之身;余四蕴属心理,乃触境所起的幻妄之心。色蕴为生理上的现实生命体,已如上说。受等四蕴则相当于心理学上所说的感情(受),观念(想),意志(行),认识(识)的道理相同。
依五蕴相生之次第当云:识、受、想、行、色,这是怎么说?由于有了“识”心然后才有领“受”;有了领受,然后才有“想”像;有了想像,然后才有造作(行);依所造业,然后才感得“色”身。今以色蕴列先者,意谓色蕴粗相易生执著;此蕴乃我执之大本,万恶的渊源,众生执之坚固难破,若此执一破,则其余诸执皆可迎刃而解,有这种意思故色蕴列在先。
以上五蕴的内容总算略略讲完了,现在再来说明五蕴为什么皆空的意思?说一句简单话:因此五蕴身心,皆是因缘所生法,所谓色从四大假合而有,受想行识由妄想分别而有,究竟没有实体,无一不空,故曰皆空。《维摩经》说:“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若详细言之:总观三界万有不外色心二种,色属物质的,心属精神的。
先就物质方面言:凡宇宙间所有的一切形形色色,都属物质的现象,外而山河国土,内而身体形骸,那一件是真实的呢?世人迷故妄生执著,认为实法实我,兹单约吾人这个躯壳来说,它根本是由地水火风四大要素组织而成的,元无自体,焉有实我,骨肉爪发之坚质属地;汗血津液之湿者属水;周身暖气属火;呼吸动转属风。四大和合而身生,分散而身灭,成坏无常,虚妄不实。试看!死时此身溃烂无存,骨肉归地,湿性归水,暖气归火,呼吸归风,此时身在那里?所谓我者究竟安在《圆觉经》云:“四大各离,今此妄身,当在何处”?故谓之空(此约预释文中虚妄不实之空义以明色蕴)。再进一步说,并不待死后四大分裂始说它是空,就是未死时,四大假合莫不当体即空。
次就精神方面言:凡举心动念,都属精神的作用,佛经说为六识妄心。此心之生起,亦须藉众缘——六根,六尘之和合,虚妄不实,况且刹那生灭,转变无常,当根尘不偶,一念未生之时,那末,谁去领受(受蕴),谁去想像(想蕴),谁去贪念(行蕴),谁去了别(识蕴)。据此则知受等妄心皆因对境而有,所对之色蕴既空,则能对之四蕴自无,因此受想行识,亦莫不一一皆空,故曰五蕴皆空(此约预释文中虚妄不实之空义,以明受想行识四蕴)。
统起来说世间一切诸法,或大或小,是心是色,皆是仗因托缘所生起的,幻化不实,缘聚即生,缘散即灭。既从因缘而生而灭,则其未生时本空,既灭时亦空,就是未灭时也不过是空体上一时所有的幻相罢了;是故一切诸法毕竟皆空。凡夫迷故执为实有,菩萨悟故了达皆空。大般若经有一段譬喻五蕴幻妄不实的文,现在把它录出来做参考,文云:“色”如聚沫(色指吾人的身体,沫即水沫,谓因风吹水成沫,虚有相状,体本不实,且瞬息即灭;以喻众生色身四大假合亦如聚沫虚假不实)。“受”如水泡(水泡即浮沤也,谓水因风动,或被物击,忽尔成泡,须臾即没;以喻众生所受苦乐诸事,亦如水泡起灭无常)。“想”如阳焰(阳焰就是日光,春日远望旷野,日光发焰,如水溶漾,而实非水,渴迷者想为水故。《楞伽经》二曰:“譬如群鹿,为渴所迫,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水不可得,渴爱因缘,妄起此想”;以喻众生妄想不实,亦如阳焰)。“行”如芭蕉(芭蕉其体危脆,无有坚实;以喻众生妄念迁流,造作诸行,亦如芭蕉虚脆而无坚实)。“识”如幻事(幻事即幻术之事,谓幻师以幻术力现出种种幻事,如咒土生瓜,符水化鱼等,皆幻力所成,本非实有;以喻众生识心分别诸法皆属妄想)。
总之,空的…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