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意义在破我执——自性见,的一种说法。简言之,“空”就是叫我们不执著,并非一切都没有的。假使不善体会它,而妄著于空则成为厌世趋空者——逃避现实——或者空得连饭也不吃,衣也不穿,那还要得吗?这是没正确了解到空的意义的呵!像这样,一有了差错是会堕于拨无因果的邪见坑去,那就太可怜了!以上皆约事方面解释空义。兹再约理方面释之:菩萨行深般若工夫得力,圣智现前,彻见诸法如实之相,五蕴当体一一皆是真空实相,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切万象,豁然空寂,了无一物可得。这种道理很深奥,当举一喻:譬如大海水上所起的波浪,虽是一种聚沫现象,虚妄不实,然而当体即水,象虽是妄而体本真。今此五蕴乃吾人真心体上所幻现之影子,虽虚妄不实,而当体即是真心实相;字宙万有的现象乃吾人心上所起之波浪也。五蕴当体即是真空实相,就是这个意思。百丈禅师云:“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如如佛即是真空实相)。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楞严经云:“阴入处界(五阴(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也。),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又云:“观相元妄,无可指陈,观性元真,唯妙觉明”。故曰照见五蕴皆空(此约预释文中,真空实相,第一义空,以明五蕴皆空)。要而言之,五蕴之相是幻有——虚妄,五蕴之体是真空,众生妄心分别则妄见五蕴而遗真空,菩萨用般若智照则显真空而亡五蕴;以五蕴幻相当体即是真空故。虽说幻有能蔽真空,故幻有现而真空之理隐而不见(迷);然而幻有不碍真空,故真空一显,则幻有之相即亡(悟)。
这里有个问题很值得研究的!所谓“照见五蕴皆空”,究竟空的什么?是空相,还是空性呢?通常的解释是说空五蕴之相,这却有点不稳妥!前面不是说过吗,五蕴因缘和合所生之法,本无自性,因无自性故说空,并不是连假相也没有的,这是义理上之空,非灭无之空。《显扬圣教论》云:“推求诸法不见自性,非一切种都无所得”。或者有人说是空性的,那更不能成立理论,因为无自性故说空,如果有自性,怎么可以说它是空呢?这是很明显的道理。或再有人说:你自己说过——“照见五蕴相中当体即是真空实相”,那末真空实相即是五蕴的自性了。这更不要弄错!当体即是真空实相,并不是说真空实相,就是它的自性,既云实相,即不可空,因为真空实相,乃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是不生不灭,无所谓空不空的;如果可空的话,那怎能称为真空实相,这是值得考虑的!总之,所谓空者,当以五蕴无自性故说空为正确。唐法月译本作:“照见五蕴自性皆空”(空就是无的意思,不过这是约方便门中的解释,若约实相门中那就不这样了)。这句话要使它明白一些,当作“照见五蕴皆无自性”,则格外明了矣。自性,就是“我”的意思,无自性即无我性。为什么五蕴没有我性呢?这却要先明白我的定义,然后才能解决这问题。“我”含义有二:
一、是自主义,二、是自在义,有自主和自在才能说有我。试问:这五蕴缘起虚妄之法,可由我们作得主吗?能够永恒自在不变吗?我想对于佛法稍有认识的人,都能绝对否认的,所以本讲义说:“四大假合,虚妄之身本无实我,受想行识皆是自心幻现影子,本无自体,刹那生灭,转变无常”。因为没有实在的“我性”故说它是空。据此则知所空的是我性——自性,并不是连缘起的五蕴相一并空之,否则便成灭色取空的毛病,实违乎般若所明的空义,因为般若的空乃在空一切法的自性,并不废缘起的假名,所谓自性空,而不碍缘起有,如是方合正义。大般若云:“一切法自性空”(诸法无自性)。
要而言之,五蕴缘生之法是无常,以无常故有苦,有苦故无我,无我故说空。于中欲不无常,不苦,终不可得,即此可知它是没有“自主”,和“自在”的我性,所以说“五蕴皆空”。它——五蕴,如果有自性,则能自主,自在,就不应无常,也不应有苦,自然不该说它是空了。当知这五蕴并不是有什么法能灭它而使之空,实则自性本空,经云:“色自性空,不由空故(不由灭色而后始空)”。讲到这里,我想大家对于五蕴无自性故说空的道理大概可以明白无疑了。《杂阿含经》卷五大正藏编目第一一○,有一段说明五蕴无自性,无自主的文,讲的非常透彻,因避烦不录,须者请自检阅。
这五蕴幻法,本同水月空华没有实体,可是迷昧的众生,不识皆空之理,妄生执著,今用般若胜慧去观照它,即就现前身心著手,观此幻躯离四大假合之外别无有我,当体即空;观此一念妄想起处,没有自性,当体即真。如是五蕴既空,身心解脱,则实相般若现前,然而不能顿超生死,立登彼岸,绝对没有这回事的,般若之功力可谓广大极了!
现在再来说个譬喻:五蕴如室,烦恼如门,执著如锁,真空实相如室内物,般若如钥匙,观法如开锁方法,观照如开锁,见室内物如证实相,众生自无始劫来,积集许多烦恼,生出种种执著,将这真空实相长为关闭在五蕴室内,非仅不肯去开取发掘,且亦不知开的所在和方法。吾人要是能够依般若去努力真修,就是用般若妙观钥匙去打开执著锁,辟破烦恼门,通达五蕴室,而发见久为锁闭的真空妙理的微妙宝物。要知道这时候,得大受用,其愉快的心情,微妙的境界,是任何人都说不出来的!(当在开锁之时谓之照,锁开门辟室内物显谓之见。)以吾人具有种种执著锁,而此般若妙法,就是天下的要妙钥匙,能善用之,包管你无锁不开,无门不辟,学者当向此著力!
【合释】圣者观自在菩萨,用般若甚深胜慧,观察到四大构成的躯壳(色蕴),和心理作用的受想行识,都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故曰照见五蕴皆空。
丁三明所观境竟。
五蕴呢?这我们每天都在念的五蕴,我来先解释这个“蕴”,这个蕴就是积集、集合的意思,我们这个人集合了五种东西,构成我们的肉体,一个人不是身体就是心灵,是物质世间,也是精神的世间,精神跟物质和合,名叫做五蕴。这五蕴另外一个解释,这个蕴就是盖的意思,遮盖的意思,就是因为色受想行识遮盖了我们的本性,使我们的本性显现不出来,正因为五蕴。五蕴如乌云遮住了阳光,就像乌云遮住了阳光,所以“蕴”也可以解释作聚集;也可以解释作障、障碍,会遮盖的意思,会障碍我们的本性,这五种会障碍我们的本性。所以为什么常常讲说,我们的道理知道,可是我们控制不住,因为有这个色身,没有办法!你要受这个业报嘛。
所以有一个开悟的祖师大德,他大彻大悟了,有一天他眼睛红肿的很大,他的徒弟以为开悟是什么东西,他就问这个师父:师父!你是个大彻大悟的人,怎么眼睛也会痛、也会肿啊?师父就骂他:神经!你发什么神经?你怎么问这种问题?大彻大悟跟眼睛痛有什么关系?大彻大悟是内心不执著,眼睛痛是色身,对不对?大彻悟的人,受想行识控制得住,可是这个色身没有办法,他不会乱想;对不对?他也不会去造作;他也不落印象,色受想行识控制的很好,明心见性,可是这个色法没有办法,这个色身是会烂、会坏的,难道明心见性就不会肚子痛?不要针灸啊?还是要吃药,一样的!难道大彻大悟的人就不会感冒?四大不调当然就感冒啊,可是心不随它烦恼不就好了嘛,对不对?一样要生病,一样会四大不调啊,怎么说开悟的人就什么病都没有了?你没有听过吗?释迦牟尼佛临命终的时候,还吃到人家供养的胃肠还闹得不好呢!释迦牟尼佛在大般涅槃经里面讲,释迦牟尼佛怎么入涅槃的?有一个年轻人来供养他东西,吃了以后吃坏了肚子,释迦牟尼佛就说:这是籍他的因缘而入这个涅槃,你们不要怪他,我的时间到了,是籍这个因缘而入涅槃。佛陀是金刚不坏身,怎么会吃坏肚子呢?是不是?所以说佛陀也是示现,他也是会拉肚子、肠炎,一样!一样的道理,色身就是要这样子。色身就是要这样子。释迦牟尼佛那个脚长脓烂掉,烂掉了,释迦牟尼佛就叫一个徒弟是医生,医生要开刀、动刀,动手术啊,那个徒弟不敢啊,他说;我这样出佛身血,我怎么敢动到佛陀的指头大拇指啊?因为要开刀。佛陀说:善心!善意的善心,发慈悲心,开刀没有关系,你是为了要救佛陀的病苦嘛。是不是啊,连佛陀都要示现脚脓烂的那个过程啊,还吃坏了肚子啊,佛陀还示现头痛啊,人家要打释迦族、杀释迦族,释迦牟尼佛头痛三天,头痛三天,释迦牟尼佛不是示现生病吗?一样的道理,一样的道理。所以我常常讲说,这有时候佛来,自己不知道自己是佛,因为示现的很像,示现的很像。所以我常常说,你们在座的诸位,你们那一个是菩萨来的?我们不知道,真的!是不是啊。有的人比较不要脸会想:会不会是我?那是比较不要脸的会这样说,我可不是。
所以这是五蕴身解释一下,身是色,是众微聚,就是一切微尘、颗粒微尘,把它浓缩、把它聚合起来的,众微聚。我常常有这样子的妄想:这个世间,包括一切天地万物,都把它磨成粉末状的,这个世间就真的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什么都没有,全部把草木、一切山河大地把它磨成粉末状的,因为人到死了后就是粉末嘛,对不对?骨灰啊!以前有一个高僧大德,他说:他死了以后,把他的骨灰磨成粉末状,加面粉搅拌,做成甜甜的给鸟、虫去吃。他那个徒弟不敢,他死了以后,他徒弟不遵从,他火化出来很多舍利子,拣一拣,这舍利子与其给鸟吃,不如拿起来拜啊,不遵从他师父的,点香跟他师父讲说:师父啊!我平常都很听你的,但是你交代的这个我不听你的,那就没有办法了,师父已经走了,火化出来好几千颗舍利子,开玩笑!这舍利子怎么给鸟吃?就不要,不要!就把舍利子拣起来,把骨灰拣起来供养。所以说没有一个徒弟会把他师父的遗言说,骨灰磨成粉末状,丢到河里面去啊,我看这徒弟不敢这样做,再怎么样都是自己的师父。
底下这个比喻,一羊毛上尘七分之,把…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