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想法更好
郑石岩
第二篇 怎么著眼就怎么发生
[篇头语]
在谘商辅导工作中,我发现人所注意的事件或现象,直接构成了他的观点和态度。所以习惯性著眼于缺点的人,会形成悲观的态度,眼光落在优点的人,容易振作,在思考上,善于分类比较的人,容易发展清楚的科学思考,反之含糊笼统的人,事理就不易通达明白。
注意是面对问题的第二步;你把眼光放在玩乐,耽于嬉戏和安逸,责任感就发展不出来,生活注定失败。每天看著自己的缺点,不从长处著眼,未发挥自己的能力,挫败和优郁会袭上心头。把注意力摆在怀疑别人身上,心里想的是不安和计较;把心放在彼此的合作上,便能互相关心,创造佳绩。人由于注意的运作,才能搜集资料进入思考的历程;如果所取得的资料是以偏概全的,全是一面之词,思考和抉择就会发生错误。
因此,《唯识论》阐明心理现象的第一个“遍行”就是作意。只要你存活著,到哪里都有作意;它的意思就是注意和反应。在前一章已经说过触、作意、受、想、思五个遍行是相互干扰,互相牵连影响的,因此注意力所搜集回来的资讯会影响心情、情绪、感受和抉择。
谈到注意力,就会讨论到有些人注意力集中,有些人注意力涣散的问题。依我的看法,注意力不集中,是针对所要注意的特殊内容而言。也就是说,注意力能将其资讯搜集起来,用以思考。我们说一个人的注意力不集中,其实,他的注意力本身并没有不集中,而是注意转移到别人的事物上。例如一个学生在上课时,转移注意力去作白日梦;他对于听讲而言是不集中的,但对于作白日梦的注意却很集中。
于是,除了经神系统或脑部受伤之外,大部分的人注意力是节选的问题;是选择注意对象的问题。这样一来,如果人有了焦虑和紧张,他的注意力会偏向搜集更多消极性的资料,而使思想和情绪更加焦虑紧张起来。因此,我们可以了解,情绪会左右注意的对象,注意的对象又回过来影响情绪,这是心理疾病的负性循环,也是意识之流的悲剧性漩涡。
态度和价值观,同样受到注意对象的影响。因为注意的著眼点是透过潜意识来支配的,当某人无法反省到自己著眼点是否偏差,于是心理健康成为正确思考和判断的基础。一个惧学症的孩子,看不出学习有什么快乐,因为他锁定的著眼点是怕失败,他根本未能将心力用在观察、分类、思考和推理上,他所想的是我怎么装出病症,好逃离读书的厌恶。
优郁症的人与厌学的孩子,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另一消极对象上,而且非常专注地搜集那些可用来支持负面行为或心理症状的资讯。因此,我们不应含糊笼统说是注意力不集中,而要重视注意和回应的对象是什么。
注意力锁定的对象,往往与文化、个人的生活经验、特殊的动机有关。一个孩子长期在父母师长的教导下,如果偏重于矫正错误,爱之深责之切,那么孩子也会发展出挑毛病和悲观的态度。我们的社会强调补救缺点,完全疏于欣赏人的优点,所以普遍产生注意补短,而忽略了努力发挥所长的社会性格。这是一个既不健康又不能激发创造的特殊现象。
拖延的习惯,是一个注意力没有被唤起的现象。人应该注意到生活中,应及时解决的问题,但他拖延和疏忽,以致累积许多问题,而成为生活上的重负;许多学习上、生活上、婚姻上,子女教育上的问题,都是从这里延伸出来的。疏忽该面对的问题,是给问题回过头来打垮自己的关键因素。
保持良好注意力,最好的方法是:生活态度单纯,使我们保持清醒的注意力,去应付复杂的生活事物。以简驭繁,比纷烦的生活更能选取重点,作有效的回应。有些人喜欢要求完美,这样的态度会让自己的陷入纷乱,压力增加,终至失致病面对问题的勇气。要求完美的生活态度,不断作过度的自我苛求,是不能专注并导致情绪纷乱和心理问题的另一原因。
当一个人长期作意在别人所有,自己却没有的事物上;别人能做得到自己则否;别人的值得羡慕,而自己则自渐形秽时,内在的冲突和自我厌恶就会升高。这使一个人自暴自弃和厌倦,甚至需要动用强烈的防卫机制来维持自尊,那时心理失调症状就逐渐明显起来,最常有的是寻求麻醉 ,如酗酒、滥用药物、色情、赌博等。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当青少年陷入上述自暴自弃和厌倦时,他开始转移注意对象,不再著眼于真实,产生逃避的行为。时日既久,他的自我认同就不完整,在人格成长上发展成边缘人格。他没有稳定的自我概念;无法维持在不丧失自我的情况下去接纳别人;同侪对他的压力和牵引力过大,以致随著同侪人云亦云;既不能接纳自己的现实努力去改善或学习成长,也不能负起责任。青少年的问题,似乎就出现在他注意(作意)时的著眼点上。
心理辅导或谘商必须顾左右而言他的注意转移;不能一味地围绕著他的偏差行为或表现的症状。比如说某甲陷入厌倦的情绪状况,就必须透过重新审视自己的境况,去面对现实问题,从中寻找正确的资讯,透过对它的回应,得到成功的经验、信心和喜乐之感。
人的注意一旦著眼于逃避、享受和自我麻醉上,就会在生活中脱离现实,我藉口开溜。脱离现实的人,往往好高骛远,理想和现实完全脱节,于是想出许多不实际的点子,以投机为业,以暴力横夺利益,或陷入嗜赌如命的迷失之中。
健康的生活,必须学习著眼于实际;看清自己要什么、能做什么,对生活作真实的回应。今天,我们的教育特别强调的是功利和升学,青少年对于生活的真实性认识不清,他们著眼作意的地方常有偏差,于是在适应上有了许多困难。当然,在成年的世界,又何尝不是一样呢?
本章各篇旨在讨论心识活动中著眼(注意或作意)点对心理生活的影响。我相信:人若著眼于真实,就能过正常健康的生活;著眼于爱,就能发展出幸福的未来。
1发挥所长胜于补短
人必须善于运用自己的优点。每一个人都注定要与别人不同,都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善于把握它,经营它,便是成功之道。
每一个人都有长才,各具一些过人的能力,当然也有其短处;你来人间走一趟,无非是要善用你的长处,而不是苦苦花太多时间来补救自己所短。人的时间有限,善用自己的长处,比较容易发挥创意和潜能。至于你的缺点。除非特殊必要,才花时间去补救;其实你可以寻求合作,透过别人的长才,补自己的不足。
人本来就各有所长,上苍作育不同性向和能力的人,就是要人懂得合作,采取互助完成的方式,各自得到应有的成功、自信和尊严。有一次我问朋友,“你从事国际生意,交涉谈判都得有精确的语言,你怎么把英语弄得那么好。”他告诉我:
“我会做生意,也会谈判交涉,但却不精于语言,所以我找人翻译;我懂得市场,擅长经营,但不精于理财,所以需要有财务主管的协助;我也不谙法律,遇有需要,就向法律顾问谘询;每一个人所擅长的只有那一些,除了借助别人,与人充分合作之外,似乎没有更好的方法。”
我相信一个人不可能样样皆通。过去的读书人,因为资讯有限,知识累积不多,可以同时精于几个领域,现在知识爆炸,专业精深,要兼通各方面能力是很困难的。所以你只要精于所学所能,要把时间花在重点,把精神力投注于所长,比较容易获得成功。
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首相邱吉尔(Winston Churchill)擅长演说、政论和时事的判断,但所发表的许多文章,是秘书帮他润笔整理出来的。同样是擅长于语言智慧工作的人,有人娴熟于文字,有人长于口头表达,先后所长去发挥较容易崭露头角,接著寻求别人的合作,又可以更上一层楼。反之,若倾一己之力去补自己所短,优点把而闲置不用,那就不易成功。
在谘商经验中,我经常发现许多人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短处上。有一位先生对他的羞怯觉得烦恼;他是会计师,只要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或公开赴宴,就会羞怯得坐立不安,他说:
“在公众的场合,我很羞怯,坐立不安。”
“那时你想什么,做些什么?”
“我尽量不作声,不正视人,真希望早些回家。”
“你何不跟他们谈谈你精通的报税、理财或投资?你有自己的话题和长才,说自己精通的部分,自然觉得有信心、有气势,就不会羞怯。许多人跟你一样,连爱因斯坦这样的人也会羞怯,但只要谈他的本行,羞怯就自然消失。”
他试著用自己的长才去表达,渐渐不那么羞怯,敢于跟陌生人闲聊,进而话家常。多年的羞怯,带给他殊多的心理压力和烦恼,最后就在一个观念的转变下,有了很大的改善。我常对人说:
“去吧!去多看你的擅长,
它像朝曦一般绚烂,
带给你信心和勇气,
它正是上苍的恩赐。”
传统的教育,经常带著纠正学生错误的态度;发展成爱之深责之切的教育观念,结果教师和父母的眼光,经常落在孩子的缺点和短处,改正、训诫、耳提面命成为一般的正常教学方式,而很少去激励孩子发挥所长,经营其特有的天赋。日子久了,孩子的天赋也就僵化,那就是迦纳(Howard Gardner)所谓的麻痹化作用;它造成潜能的抑制,才能的萎缩或胎死腹中。
教育工作者必须有一对好眼睛、好耳朵和好心灵,能够察觉孩子的性向和天赋,欣赏他的长处,鼓励孩子成长发展。当孩子对自己有了信心,能受到赏识时,就不可能学坏,也不会造成退缩和心理适应上的困难。这是成功教育的基本规范。
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越是能看出自己所长,努力去发展与学习的人,越与成功有缘。这些人也比较乐观,因为他们著眼于亮丽;他们比较开朗,因为他们看到的是走得通的视野。秀真是一位法官,我很欣赏她的睿智和判断,她说:
“我把一群因祖产而…
《换个想法更好 第二篇 怎么著眼就怎么发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