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想法更好
鄭石岩
第二篇 怎麼著眼就怎麼發生
[篇頭語]
在谘商輔導工作中,我發現人所注意的事件或現象,直接構成了他的觀點和態度。所以習慣性著眼于缺點的人,會形成悲觀的態度,眼光落在優點的人,容易振作,在思考上,善于分類比較的人,容易發展清楚的科學思考,反之含糊籠統的人,事理就不易通達明白。
注意是面對問題的第二步;你把眼光放在玩樂,耽于嬉戲和安逸,責任感就發展不出來,生活注定失敗。每天看著自己的缺點,不從長處著眼,未發揮自己的能力,挫敗和優郁會襲上心頭。把注意力擺在懷疑別人身上,心裏想的是不安和計較;把心放在彼此的合作上,便能互相關心,創造佳績。人由于注意的運作,才能搜集資料進入思考的曆程;如果所取得的資料是以偏概全的,全是一面之詞,思考和抉擇就會發生錯誤。
因此,《唯識論》闡明心理現象的第一個“遍行”就是作意。只要你存活著,到哪裏都有作意;它的意思就是注意和反應。在前一章已經說過觸、作意、受、想、思五個遍行是相互幹擾,互相牽連影響的,因此注意力所搜集回來的資訊會影響心情、情緒、感受和抉擇。
談到注意力,就會討論到有些人注意力集中,有些人注意力渙散的問題。依我的看法,注意力不集中,是針對所要注意的特殊內容而言。也就是說,注意力能將其資訊搜集起來,用以思考。我們說一個人的注意力不集中,其實,他的注意力本身並沒有不集中,而是注意轉移到別人的事物上。例如一個學生在上課時,轉移注意力去作白日夢;他對于聽講而言是不集中的,但對于作白日夢的注意卻很集中。
于是,除了經神系統或腦部受傷之外,大部分的人注意力是節選的問題;是選擇注意對象的問題。這樣一來,如果人有了焦慮和緊張,他的注意力會偏向搜集更多消極性的資料,而使思想和情緒更加焦慮緊張起來。因此,我們可以了解,情緒會左右注意的對象,注意的對象又回過來影響情緒,這是心理疾病的負性循環,也是意識之流的悲劇性漩渦。
態度和價值觀,同樣受到注意對象的影響。因爲注意的著眼點是透過潛意識來支配的,當某人無法反省到自己著眼點是否偏差,于是心理健康成爲正確思考和判斷的基礎。一個懼學症的孩子,看不出學習有什麼快樂,因爲他鎖定的著眼點是怕失敗,他根本未能將心力用在觀察、分類、思考和推理上,他所想的是我怎麼裝出病症,好逃離讀書的厭惡。
優郁症的人與厭學的孩子,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他們把注意力轉移到另一消極對象上,而且非常專注地搜集那些可用來支持負面行爲或心理症狀的資訊。因此,我們不應含糊籠統說是注意力不集中,而要重視注意和回應的對象是什麼。
注意力鎖定的對象,往往與文化、個人的生活經驗、特殊的動機有關。一個孩子長期在父母師長的教導下,如果偏重于矯正錯誤,愛之深責之切,那麼孩子也會發展出挑毛病和悲觀的態度。我們的社會強調補救缺點,完全疏于欣賞人的優點,所以普遍産生注意補短,而忽略了努力發揮所長的社會性格。這是一個既不健康又不能激發創造的特殊現象。
拖延的習慣,是一個注意力沒有被喚起的現象。人應該注意到生活中,應及時解決的問題,但他拖延和疏忽,以致累積許多問題,而成爲生活上的重負;許多學習上、生活上、婚姻上,子女教育上的問題,都是從這裏延伸出來的。疏忽該面對的問題,是給問題回過頭來打垮自己的關鍵因素。
保持良好注意力,最好的方法是:生活態度單純,使我們保持清醒的注意力,去應付複雜的生活事物。以簡馭繁,比紛煩的生活更能選取重點,作有效的回應。有些人喜歡要求完美,這樣的態度會讓自己的陷入紛亂,壓力增加,終至失致病面對問題的勇氣。要求完美的生活態度,不斷作過度的自我苛求,是不能專注並導致情緒紛亂和心理問題的另一原因。
當一個人長期作意在別人所有,自己卻沒有的事物上;別人能做得到自己則否;別人的值得羨慕,而自己則自漸形穢時,內在的沖突和自我厭惡就會升高。這使一個人自暴自棄和厭倦,甚至需要動用強烈的防衛機製來維持自尊,那時心理失調症狀就逐漸明顯起來,最常有的是尋求麻醉 ,如酗酒、濫用藥物、色情、賭博等。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當青少年陷入上述自暴自棄和厭倦時,他開始轉移注意對象,不再著眼于真實,産生逃避的行爲。時日既久,他的自我認同就不完整,在人格成長上發展成邊緣人格。他沒有穩定的自我概念;無法維持在不喪失自我的情況下去接納別人;同侪對他的壓力和牽引力過大,以致隨著同侪人雲亦雲;既不能接納自己的現實努力去改善或學習成長,也不能負起責任。青少年的問題,似乎就出現在他注意(作意)時的著眼點上。
心理輔導或谘商必須顧左右而言他的注意轉移;不能一味地圍繞著他的偏差行爲或表現的症狀。比如說某甲陷入厭倦的情緒狀況,就必須透過重新審視自己的境況,去面對現實問題,從中尋找正確的資訊,透過對它的回應,得到成功的經驗、信心和喜樂之感。
人的注意一旦著眼于逃避、享受和自我麻醉上,就會在生活中脫離現實,我藉口開溜。脫離現實的人,往往好高骛遠,理想和現實完全脫節,于是想出許多不實際的點子,以投機爲業,以暴力橫奪利益,或陷入嗜賭如命的迷失之中。
健康的生活,必須學習著眼于實際;看清自己要什麼、能做什麼,對生活作真實的回應。今天,我們的教育特別強調的是功利和升學,青少年對于生活的真實性認識不清,他們著眼作意的地方常有偏差,于是在適應上有了許多困難。當然,在成年的世界,又何嘗不是一樣呢?
本章各篇旨在討論心識活動中著眼(注意或作意)點對心理生活的影響。我相信:人若著眼于真實,就能過正常健康的生活;著眼于愛,就能發展出幸福的未來。
1發揮所長勝于補短
人必須善于運用自己的優點。每一個人都注定要與別人不同,都具有個別性和特殊性,善于把握它,經營它,便是成功之道。
每一個人都有長才,各具一些過人的能力,當然也有其短處;你來人間走一趟,無非是要善用你的長處,而不是苦苦花太多時間來補救自己所短。人的時間有限,善用自己的長處,比較容易發揮創意和潛能。至于你的缺點。除非特殊必要,才花時間去補救;其實你可以尋求合作,透過別人的長才,補自己的不足。
人本來就各有所長,上蒼作育不同性向和能力的人,就是要人懂得合作,采取互助完成的方式,各自得到應有的成功、自信和尊嚴。有一次我問朋友,“你從事國際生意,交涉談判都得有精確的語言,你怎麼把英語弄得那麼好。”他告訴我:
“我會做生意,也會談判交涉,但卻不精于語言,所以我找人翻譯;我懂得市場,擅長經營,但不精于理財,所以需要有財務主管的協助;我也不谙法律,遇有需要,就向法律顧問谘詢;每一個人所擅長的只有那一些,除了借助別人,與人充分合作之外,似乎沒有更好的方法。”
我相信一個人不可能樣樣皆通。過去的讀書人,因爲資訊有限,知識累積不多,可以同時精于幾個領域,現在知識爆炸,專業精深,要兼通各方面能力是很困難的。所以你只要精于所學所能,要把時間花在重點,把精神力投注于所長,比較容易獲得成功。
英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擅長演說、政論和時事的判斷,但所發表的許多文章,是秘書幫他潤筆整理出來的。同樣是擅長于語言智慧工作的人,有人娴熟于文字,有人長于口頭表達,先後所長去發揮較容易嶄露頭角,接著尋求別人的合作,又可以更上一層樓。反之,若傾一己之力去補自己所短,優點把而閑置不用,那就不易成功。
在谘商經驗中,我經常發現許多人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短處上。有一位先生對他的羞怯覺得煩惱;他是會計師,只要參加孩子的家長會或公開赴宴,就會羞怯得坐立不安,他說:
“在公衆的場合,我很羞怯,坐立不安。”
“那時你想什麼,做些什麼?”
“我盡量不作聲,不正視人,真希望早些回家。”
“你何不跟他們談談你精通的報稅、理財或投資?你有自己的話題和長才,說自己精通的部分,自然覺得有信心、有氣勢,就不會羞怯。許多人跟你一樣,連愛因斯坦這樣的人也會羞怯,但只要談他的本行,羞怯就自然消失。”
他試著用自己的長才去表達,漸漸不那麼羞怯,敢于跟陌生人閑聊,進而話家常。多年的羞怯,帶給他殊多的心理壓力和煩惱,最後就在一個觀念的轉變下,有了很大的改善。我常對人說:
“去吧!去多看你的擅長,
它像朝曦一般絢爛,
帶給你信心和勇氣,
它正是上蒼的恩賜。”
傳統的教育,經常帶著糾正學生錯誤的態度;發展成愛之深責之切的教育觀念,結果教師和父母的眼光,經常落在孩子的缺點和短處,改正、訓誡、耳提面命成爲一般的正常教學方式,而很少去激勵孩子發揮所長,經營其特有的天賦。日子久了,孩子的天賦也就僵化,那就是迦納(Howard Gardner)所謂的麻痹化作用;它造成潛能的抑製,才能的萎縮或胎死腹中。
教育工作者必須有一對好眼睛、好耳朵和好心靈,能夠察覺孩子的性向和天賦,欣賞他的長處,鼓勵孩子成長發展。當孩子對自己有了信心,能受到賞識時,就不可能學壞,也不會造成退縮和心理適應上的困難。這是成功教育的基本規範。
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越是能看出自己所長,努力去發展與學習的人,越與成功有緣。這些人也比較樂觀,因爲他們著眼于亮麗;他們比較開朗,因爲他們看到的是走得通的視野。秀真是一位法官,我很欣賞她的睿智和判斷,她說:
“我把一群因祖産而…
《換個想法更好 第二篇 怎麼著眼就怎麼發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