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阿难对佛表白说,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还有诸和合相与不和合相,就是这种道理,「心犹未开」,我心里还不究竟开悟,还不十分彻底明白,「而今更闻见见非见」,现今又闻佛说「见见非见」,见着的这个见非见,佛说本见见着能见的时候,这个见,「见见之时」,本见见着这个能见的时候,非是这个能见、所见,「见见非见」,本见见着能见时,也可以说非是所见,这个「见见非见」,这个本见能可以见着能见,所以就非是所见、也非是能见,这底下这个见,也可以说是能见,也可以说是所见(见见底下那个见字若与相分遇合,本身便是个能见,但又是本见的所见对象,所以又是所见)。佛一说这个「见见非见」,就「重增迷闷」了,重新又增加我的迷惑,心里头太愁闷了、不明白了,「伏愿弘慈」,佛得大发慈心,「施大慧目」,用大慧眼开导指示我等,是阿难祈求的话,「开示我等觉心明净」,究竟就是一个知觉心,明白了,明白什么呢?就是一个干干净净,清净得一尘不染,这就对了,知觉心明白了,就是一个净,就是一个清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有泪无声为之悲泪、有泪有声为之哭,这个地方说悲泪,就是流眼泪没有声音,「承受圣旨」,还愿意亲承接受佛的究竟的宗旨。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
说到这里是到了第九番辩见,这一段文,这是经家叙义,这是集经人叙说佛的意思,因上来佛说的「见见非见」,这种道理很深,阿难仍然不明白这种道理,悲泪顶礼请佛详细开示,这时世尊怜愍阿难及法会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佛将开演大陀罗尼,陀罗尼是梵音,这句话小乘里头就没有,因什么呢?这个地方我也跟你们说一说,大家要研究佛法,不好不知道,中国翻的经,翻的是印度的梵文-梵天的文,他说的话都是梵天的人下来教化,都是梵音,就好比我们这边读的诗书、易礼、春秋这些个文章,所以,梵文非中国文不能翻,因什么呢?中国出过圣人,虽然名词不一样,义理一样,所以,南洋群岛信佛的很多,统统都是小乘,因什么统统都是小乘呢?都是巴利文,巴利文就是普通的文字,不是梵文,巴利文就是普通人常用的语体文,不是汉朝那些个文章义理,所以,他这个文就不能翻梵文,梵文的名词巴利文没有。所以,南洋群岛信佛的人,他一听大乘,他不知道这个名词,他还毁谤,这个话也得要说,大家也得要知道,要不这个事情就不对啦!说没有这个事情。就拿陀罗尼、奢摩他,巴利文就不好翻、不能翻,光翻小乘的,要研究佛法,这个地方要清楚,要不他就毁谤,你就心思是学错了呢!明白大乘的就是中国、日本、朝鲜-高丽国,因什么呢?他通这个文字,和中国的文字相通,巴利文光是人间普通士、农、工、商的这种名词,道德的名词他没有,没有这个名词怎么翻?所以,他不知道就毁谤,还有一种最祥瑞的好现象,在哪个地方呢?出在印度,香港正在启建水陆道场,我去演说,在这个时候,有印度来的领事官在香港住,我忘了他的名字了,他带了他的太太、小姐、少爷,中国的冯公夏居士,大家很知道这个人对于佛法很热心,他介绍领着的这位印度领事官到了法会的道场,见了我谈谈话,客气地说要领教领教;领事官一见到我,他自己就说(他心里也明白),我是印度人,根本上我就是婆罗门,在印度,婆罗门是个大道门,释迦佛在度众,连释迦佛都是婆罗门,他是在婆罗门里头革命啊,释迦佛特别的说出这一种道理,婆罗门也驳不倒,可也不随顺佛法,就是这么个劲头,因什么呢?佛说的道理很特别,推不倒,人民信婆罗门的很多,以外还有九十六种外道,婆罗门是个顶体面的大道门,但是不知道佛法、也不信,佛的俗家祖先都是婆罗门。如果释迦佛这个佛法末了、没有了,将来再有佛出世还得生到婆罗门家,这个道门对杀、盗、淫、妄这四种根本戒守的很好,比我们出家人守的都严,婆罗门有这点好处。佛要降生出世,必定投在婆罗门家,他的门庭很清净的,这位领事官向佛说:「我是婆罗门,我们婆罗门当下可以研究大乘佛法」,早先是不研究这个的,这不是个祥瑞吗?印度要不研究佛法,佛法就少弘扬出去多少啊!我们立了一个大乘佛法研究会,他问我大乘佛法里的四种涅槃,小乘佛法是两种涅槃:一个有余涅槃、一个无余涅槃,大乘也有有余涅槃、无余涅槃,他就不知道了,所以,他先问涅槃在经里头有几种?我向他说有四种:小乘里头有两种、大乘里有两种,他一听,就对他的心思了,他又说:「我有一种事情,总很为难。」我说:「有什么事为难?」他说:「人的这个痛苦用什么方法能离开呢?」我说:「要认得自己就没有痛苦。」他说:「谢谢法师!」他就走了。这就是说啊,印度要研究佛法,将来大乘佛法才能兴,佛出在印度,光是佛弘扬佛法,婆罗门反对,九十六种外道也反对,除非佛法这种道理真站得住,那要多少的辩论啊!
「大陀罗尼」,陀罗尼翻中国文就翻两个字,翻总持,大字是中国话,陀罗尼是梵音,是印度梵音,陀罗尼要翻汉文就翻总持,能是一个总抓手,再说一句俗话,就是有把握,抓住了!这是学佛法的一个总把握,总持这两个字,总是总一切法,持是抓住了、拿手任持,俗语说有了抓手了、有了把握了,这叫「大陀罗尼」,总一切法、持一切义。
「诸三摩提,妙修行路」,一个大总持,里头含着就多了,含着种种的禅定的功夫,小乘里头就没有禅,「诸三摩提」就是一切禅定的功夫,禅定的功夫翻的很多了,「楞严经」后面二十五种圆通,都从禅定里头修成的,二十五种以外还有许多又出去的,那就多了,所以叫「诸三摩提」,就是诸般入手的禅定的功夫,「妙修行路」,这妙字当不可思、不可议讲,心里头思想不到、嘴里头议论不出,不可思议!不是你可思想到的、可议论到的,议论到就不是、思想到就不是,这怎么办呢?我们人的习气都要说了才会明白,你得有个思想我才好懂,思想不得、说不得,是怎么回事情呢?这个道理在哪?这道理得慢慢的比量出来,你愈说愈错,就不说了?就不响了?人人都有个不说的时候、有个不响的时候,大家自己不留意,假比人睡足了,也没做梦、也没打闲叉,你起早起来了,一睁眼,心里头什么事情也没有,你把这个心沉一沉,你静一静,你看看还有什么?这个地方也不可思、也不可议,思想不到,还有什么说的呢?更没有说的了,这个地方这就是!在这个地方得站住脚跟,这个地方哪里可思可议呢?你不能说没有,有这个不可思议的,人却忽略了,我们这一天不是思就是议、不是议就是思,除非睡着了还要做梦,就是没有闲着的时候,自己就不认得自己了,这个地方这是修行的一个法,这「三摩提」也说三摩地、也说三昧,统统都是翻正定、正受,也翻等持,正当的定力、正当的享受、平等的任持,他含这三种意思,「妙修行路」,是不可思想、不可议论的,这么一条修行的道路。
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
佛告诫阿难说,「汝虽强记,但益多开,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阿难是代表法会大众,佛对阿难说等于同大众说,佛说阿难你虽然能强记,有记诵的功夫,强记这个学问没有旁的好处,单单的能利益多闻,无非是增长见闻,这在世间法上有这么个多见多闻的人,「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奢摩他是一心三止,现前一念心就有三种止的义理,怎么叫三种止?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你悟这个理,一切法当体就有个性,有性就是真的,没有性世界上一切万事万物都不能成立,各有各性,所以就是一堆土、一堆泥,他也有性,人更不用说了,统统都有天性。这个道理当体就是真的,你不用向旁处找,然而真可是真,这个地方可就是一个不起分别心才能行,你要一起分别,圣也成凡,你要不分别,凡也就成圣,就是这么个意思。这是佛对着阿难说,于这个奢摩他,修止观的法门,奢摩他就翻止-一心三止,简单的说就是一个止住的止字,儒书上也说知止而后有定,你这个心有所止之处,你这个心就安定了,就不能转变了,不随环境转,就是这么个道理,梵音叫奢摩他。体真止当体就是真的,不是提另还有个定力的地方,止就是定,所以说修止就是修禅定,这是一样,要得着这个止,怎么个止法呢?要「微密观照」,微就是不可分别、密就是不可思议,起这种不可分别、不可思议的观照;观是观想、照是觉照,心里头别糊涂,你要用功的时候,你这个心得明明亮亮的,觉照也说观照,观就是观念,你别忘了,照啊,你总得醒着,你观着观着睡着了,这功夫怎么用呢?这是说用功的话,你观照,向哪里观照?你得要奢摩他,得有个所止之处,你心里止不住了,止不住怎么办呢?你就得观照,要不你的心就跑了,要不就昏沉了、睡着了,这就不能用功了!你总得要起观想、觉照,把精神提起来,心还不要乱跑,这才叫用功。佛对阿难说,你这个功夫没有,「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你心里连知道也不知道,既然不知道,「汝今谛听」,你审实了好好听着,「吾当为汝分别开示」,我应当给你分别开了解释,让你好明白,「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佛说法不是为当时一个人,也不专为法会大众,今古之人都可以学,「亦令将来」,是后来的学佛的人,「诸有漏者」,怎么叫「诸…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