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唯识佛法的因果同时思想及意义
宗性
内容提要: 唯识佛法认为,从潜隐的种子到显露的现行,再由显露的现行到潜隐的种子三法间的展 转起伏运动,是一切人生宇宙现象的真正因果律动形式,唯识佛法将这一展转起伏运动称为 因果同时思想。本文从唯识佛法的相关著作中,对这一思想的提出及内涵的规定,揭示了这 一思想的实际内容;同时,还从唯识佛法的相关著作的记载,讨论了部派佛教与唯识佛法之 间对这一思想的不同看法,并对这一思想作了深入诠释和分析;探讨了学佛行者如何利用因 果同时思想,发挥这一思想在净化人生过程中的特殊优势。 作者宗性法师,中国佛学院九八届本科毕业生。
一、前 言
一切人生宇宙现象,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原因,并且其发生发展的原因也 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这是数千年来人类共同探索的命题。在唯识佛法看来 ,一切人生宇宙现象的发生发展无非是潜隐的种子[1]和显露的现行[2] 两个层 面互相依存的起伏运动。这里所说的起伏运动,就是潜隐的种子和显露的现 行两个层面之间的交替与转移,即潜隐的种子可以转现成显露的现行,同时 显露的现行又可重新转化成潜隐的种子。 但唯识佛法所讲的这种起伏运动,是通过阿赖耶识(ālayavijn~ān a)这道关卡作为枢纽而展开的,在唯 识佛法看来,阿赖耶识具有 受熏持种的功能。所谓受熏持种,就是说,一切人生宇宙现象,不论是物 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它的发生都必须是从阿赖耶识中潜隐的种子而显 现,就在其发生的起伏运动中,都会留下一种潜隐的种子势力于阿赖耶识 中,并且阿赖耶识可以保持这种留在阿赖耶识中的潜隐种子,使它不会被 损坏和散失,等到了一定的特殊时期(因缘成熟时),这种潜隐的种子势 力又可作为新的动力,再次转现成显露的现行,而成为新的人生宇宙现象 。 唯识佛法认为,两个层面的起伏运动,都必须通过阿赖耶识这道关卡, 一切人生宇宙现象的显露现行,各自以阿赖耶识中的自类潜隐种子为亲因缘 ,在其它众多的增上缘具足的条件下,潜隐的种子便转现成显露现行的人生 宇宙现象,所以,潜隐的种子就是一切人生宇宙现象显露现行的因,而显露 现行的人生宇宙现象便是潜隐种子的果;同时,就在潜隐的种子转现成显露 现行的那一刹那,又会留下新的潜隐种子势力于阿赖耶识中,作为下一次显 露的现行再现的原因。所以,显露的现行就是因,而潜隐的种子便是果。 在唯识佛法看来,以上这种由潜隐的种子到显露的现行,再由显露的现 行到潜隐的种子,这三法展转的起伏运动,彼此不仅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而且,三法展转的起伏运动还是在同一刹那下完成的,这便是唯识佛法的因 果同时思想。在这一因果同时的思想中,唯识佛法侧重强调的是同时,并且 是更强调由潜隐的种子到显露的现行的起伏运动的同时性,至于再由显露的 现行到潜隐的种子的同时性,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由潜隐的种子到显露 的现行的时候,它必须留下潜隐的种子势力,否则下一次的显露现行就无法 再现,这样的话,在潜隐的种子转现成显露的现行的同时,显露的现行自然 就会熏习阿赖耶识,重新形成新的潜隐种子。因此,再由显露的现行到潜隐 的种子的同时性,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了。
唯识佛法中这种因果同时的思想,在唯识佛法所根据的经论中,《摄大 乘论》、《成唯识论》两部论著以及与这两部论著相关的著作,尤为明确地 提出和支持这种思想,并且,在这两部著作中,对因果同时思想的内涵也作 了充分的解说。但从这些著作也可以看出,对于潜隐的种子和显露的现行之 间的展转起伏运动,是不是在同一刹那下完成的,也就是说,彼此之间相互 影响互为因果是不是同时的,是有着不同意见的。所以,本文拟就唯识佛法 因果同时思想的提出、内涵、有关的不同意见、责难及诠释,和唯识佛法因 果同时思想的必然理由及其现实意义,作一些简要的论述。
二、唯识佛法因果同时思想的提出
《成唯识论》卷二说:
“能熏识等从种生时,即能为因复熏成种,三法展转因果同时 。如炷生焰,焰生焦炷;亦如芦束更互相依,因果俱时,理不倾动 。”[3]
这里首先值得说明的是,论文中的“能熏识等”,其实就是前言中所 说的显露的现行法。所以论文的大意,就是说“能熏识等”显露的现行法 ,当其从隐性的种子生起的时候,这显露的现行法又立刻熏习阿赖耶识, 又熏成新的隐性种子,形成暗流的势力,为显露的现行法再现作了充分的 准备。这样,从隐性的种子到显露的现行,再由显露的现行到隐性的种子 ,三法展转,彼此之间是互为因果的,不但如此,这种相互的因果关系还 是在同一刹那下进行的,所以论文说“三法展转因果同时”。为了便于理 解,论文便举出两个譬喻对三法展转因果同时的关系进行形象的说明。在 第一喻中,灯炷喻隐性的种子,灯焰喻显露的现行,而灯炷与灯焰都必须 是依明灯而有,所以这第一喻中间其实还隐含有明灯喻阿赖耶识的含义在 里面;第二喻中的芦苇喻隐性的种子,芦束喻显露的现行。这两个形象的 譬喻说明,论文中所说的“三法展转因果同时”的关系,就如同灯炷能产 生灯焰(隐性的种子转现成显露的现行),而反回来,由灯炷所产生的灯 焰又能使灯炷烧焦(显露的现行熏成新的隐性的种子),它们之间的这种 关系,也象芦苇与芦束一样,相互交替,支持不倒。而灯炷生焰、灯焰焦 炷以及芦苇、芦束相互支持不倒,在时间上是不分先后的,是同时的,就 是在当下的同一刹那下进行的。所以论文最后就肯定地作出了结论,“因 果俱时,理不倾动”,在道理上是不可颠覆的。这是《成唯识论》中对因 果同时思想的提出及说明。
《摄大乘论》卷上说:
“复次阿赖耶识与彼杂染诸法,同时更互为因。云何可见?譬 如明灯焰炷生烧同时更互,又如芦束互相依持同时不倒。应观此中 更互为因,道理亦尔。”[4]
这里值得特别说明的是,“阿赖耶识与彼杂染诸法同时更互为因”, 确切地说,应是阿赖耶识中诸杂染法的隐性种子与杂染诸法的显露现行同 时更互为因,当然,这中间也少不了阿赖耶识增上缘的作用。从这段论文 看来,应是与《成唯识论》中的那段文字无多大的差别,所以其义理可参 见前面对《成唯识论》引文的解说。
但是,对于以上的这段文字,世亲、无性二位论师有非常浅显易懂的解 说。世亲论师说:
“复次阿赖耶识与彼杂染诸法同时更互为因,云何可见者?欲 以喻显故为此问。譬如明灯焰炷生烧同时更互者,谓一刹那灯炷为 依发生灯焰,是刻灯炷为焰生因,即此刹那焰复能烧所依灯炷,是 刻灯焰为炷烧因,余喻亦尔。”[5]
无性论师说:
“譬如明灯于一时间,灯炷灯焰生焰烧炷,互为因果。阿赖耶 识与诸转识,于一时间互为因果其性亦尔。如是芦束更互依持令住 不倒,若于尔时此能持彼令住不倒,即于尔时彼能持此令住不倒。 ”[6]
以上两位论师对于论文文字的说明,可以说是很浅显明了的,与《成 唯识论》中的解说也很相似,只是无性论师特别地说明了灯喻,而世亲论 师却特别地说明了芦束喻,这是值得提出来的。但总的说来,二位论师的 用意皆在于让人更加准确的领会三法展转因果同时的义理,对于《摄大乘 论》原文中的譬喻从不同的侧面作了浅近的说明。从上面浅显的文字来看 ,二位论师的目的确实是达到了的。
综观《成唯识论》和《摄大乘论》以及世亲、无性两位论师对《摄大乘 论》的解说,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潜隐的种子和显露的现行相互展转而同时互 为因果思想的论调完全是一致的。《摄大乘论》是出自唯识佛法的肇起者无 著论师,而无著论师是亲承慈氏的言教,弘演唯识佛法,其思想便代表着唯 识佛法的思想,其正理性也是勿容置疑的。而近现代以来,许多学者对《成 唯识论》的思想产生了不同的意见,这也意味着《成唯识论》的思想能否代 表唯识佛法的正统思想就成了问题。《成唯识论》是出自十大论师对《唯识 三十颂》的解释,再由唐玄奘大师糅译而成。随着近一个世纪以来,西学东 渐,以及许多梵文原典的发现及校勘,许多学者对奘大师的译经风格及态度 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在他们看来,
“虽然《成唯识论》是《唯识三十颂》的注释书,当年奘大师 在翻译时,曾经把十家的注疏糅合在内。然而,由于奘大师师承护 法,糅译时并非客观平列各家之文,使之各占一均等地位,而是独 尊护法,问题的解释处处奉护法为圭臬。……其对各家的称引及批 评是否公平有据?我们未见原著,仅靠玄奘、窥基的片面之言很难 判断。”[7]
这样一来,《成唯识论》能否代表唯识佛法的思想,也就成了问题。 《成唯识论》是否能代表唯识佛法的思想,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 我们姑且不作评论,但《成唯识论》中对于潜隐的种子和显露的现行同时互 为因果的思想确与《摄大乘论》的论调是完全一致的,这就说明,《成唯识 论》的作者——十大论师是从《摄大乘论》的作者——无著论师那里一脉继 承下来的。那么,在潜隐的种子和显露的现行展转而因果同时的思想,自然 就是唯识佛法的思想,这也就是自不待言的了。
三、因果同时思想的内涵
在解决人生宇宙间真正因果规律的问题上,唯识佛法认为,一切人生宇 宙现象都是以阿赖耶识为中心以及由之而展开的潜隐的种子与显露的现行两 个层面间相互交替和转移的起伏运动而形成的。而阿赖耶识在起伏运动的过 程中,对于潜隐的种子来说,只不过起了摄藏的作用,如同摄影、摄音、摄…
《试论唯识佛法的因果同时思想及意义(宗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