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試論唯識佛法的因果同時思想及意義(宗性)

  試論唯識佛法的因果同時思想及意義

  

  宗性

  內容提要: 唯識佛法認爲,從潛隱的種子到顯露的現行,再由顯露的現行到潛隱的種子叁法間的展 轉起伏運動,是一切人生宇宙現象的真正因果律動形式,唯識佛法將這一展轉起伏運動稱爲 因果同時思想。本文從唯識佛法的相關著作中,對這一思想的提出及內涵的規定,揭示了這 一思想的實際內容;同時,還從唯識佛法的相關著作的記載,討論了部派佛教與唯識佛法之 間對這一思想的不同看法,並對這一思想作了深入诠釋和分析;探討了學佛行者如何利用因 果同時思想,發揮這一思想在淨化人生過程中的特殊優勢。 作者宗性法師,中國佛學院九八屆本科畢業生。

  一、前 言

  一切人生宇宙現象,都有其發生發展的原因,並且其發生發展的原因也 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律,這是數千年來人類共同探索的命題。在唯識佛法看來 ,一切人生宇宙現象的發生發展無非是潛隱的種子[1]和顯露的現行[2] 兩個層 面互相依存的起伏運動。這裏所說的起伏運動,就是潛隱的種子和顯露的現 行兩個層面之間的交替與轉移,即潛隱的種子可以轉現成顯露的現行,同時 顯露的現行又可重新轉化成潛隱的種子。 但唯識佛法所講的這種起伏運動,是通過阿賴耶識(ālayavijn~ān a)這道關卡作爲樞紐而展開的,在唯 識佛法看來,阿賴耶識具有 受熏持種的功能。所謂受熏持種,就是說,一切人生宇宙現象,不論是物 質性的,還是精神性的,它的發生都必須是從阿賴耶識中潛隱的種子而顯 現,就在其發生的起伏運動中,都會留下一種潛隱的種子勢力于阿賴耶識 中,並且阿賴耶識可以保持這種留在阿賴耶識中的潛隱種子,使它不會被 損壞和散失,等到了一定的特殊時期(因緣成熟時),這種潛隱的種子勢 力又可作爲新的動力,再次轉現成顯露的現行,而成爲新的人生宇宙現象 。 唯識佛法認爲,兩個層面的起伏運動,都必須通過阿賴耶識這道關卡, 一切人生宇宙現象的顯露現行,各自以阿賴耶識中的自類潛隱種子爲親因緣 ,在其它衆多的增上緣具足的條件下,潛隱的種子便轉現成顯露現行的人生 宇宙現象,所以,潛隱的種子就是一切人生宇宙現象顯露現行的因,而顯露 現行的人生宇宙現象便是潛隱種子的果;同時,就在潛隱的種子轉現成顯露 現行的那一刹那,又會留下新的潛隱種子勢力于阿賴耶識中,作爲下一次顯 露的現行再現的原因。所以,顯露的現行就是因,而潛隱的種子便是果。 在唯識佛法看來,以上這種由潛隱的種子到顯露的現行,再由顯露的現 行到潛隱的種子,這叁法展轉的起伏運動,彼此不僅是相互影響互爲因果, 而且,叁法展轉的起伏運動還是在同一刹那下完成的,這便是唯識佛法的因 果同時思想。在這一因果同時的思想中,唯識佛法側重強調的是同時,並且 是更強調由潛隱的種子到顯露的現行的起伏運動的同時性,至于再由顯露的 現行到潛隱的種子的同時性,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爲由潛隱的種子到顯露 的現行的時候,它必須留下潛隱的種子勢力,否則下一次的顯露現行就無法 再現,這樣的話,在潛隱的種子轉現成顯露的現行的同時,顯露的現行自然 就會熏習阿賴耶識,重新形成新的潛隱種子。因此,再由顯露的現行到潛隱 的種子的同時性,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了。

  唯識佛法中這種因果同時的思想,在唯識佛法所根據的經論中,《攝大 乘論》、《成唯識論》兩部論著以及與這兩部論著相關的著作,尤爲明確地 提出和支持這種思想,並且,在這兩部著作中,對因果同時思想的內涵也作 了充分的解說。但從這些著作也可以看出,對于潛隱的種子和顯露的現行之 間的展轉起伏運動,是不是在同一刹那下完成的,也就是說,彼此之間相互 影響互爲因果是不是同時的,是有著不同意見的。所以,本文擬就唯識佛法 因果同時思想的提出、內涵、有關的不同意見、責難及诠釋,和唯識佛法因 果同時思想的必然理由及其現實意義,作一些簡要的論述。

  二、唯識佛法因果同時思想的提出

  《成唯識論》卷二說:

  “能熏識等從種生時,即能爲因複熏成種,叁法展轉因果同時 。如炷生焰,焰生焦炷;亦如蘆束更互相依,因果俱時,理不傾動 。”[3]

  這裏首先值得說明的是,論文中的“能熏識等”,其實就是前言中所 說的顯露的現行法。所以論文的大意,就是說“能熏識等”顯露的現行法 ,當其從隱性的種子生起的時候,這顯露的現行法又立刻熏習阿賴耶識, 又熏成新的隱性種子,形成暗流的勢力,爲顯露的現行法再現作了充分的 准備。這樣,從隱性的種子到顯露的現行,再由顯露的現行到隱性的種子 ,叁法展轉,彼此之間是互爲因果的,不但如此,這種相互的因果關系還 是在同一刹那下進行的,所以論文說“叁法展轉因果同時”。爲了便于理 解,論文便舉出兩個譬喻對叁法展轉因果同時的關系進行形象的說明。在 第一喻中,燈炷喻隱性的種子,燈焰喻顯露的現行,而燈炷與燈焰都必須 是依明燈而有,所以這第一喻中間其實還隱含有明燈喻阿賴耶識的含義在 裏面;第二喻中的蘆葦喻隱性的種子,蘆束喻顯露的現行。這兩個形象的 譬喻說明,論文中所說的“叁法展轉因果同時”的關系,就如同燈炷能産 生燈焰(隱性的種子轉現成顯露的現行),而反回來,由燈炷所産生的燈 焰又能使燈炷燒焦(顯露的現行熏成新的隱性的種子),它們之間的這種 關系,也象蘆葦與蘆束一樣,相互交替,支持不倒。而燈炷生焰、燈焰焦 炷以及蘆葦、蘆束相互支持不倒,在時間上是不分先後的,是同時的,就 是在當下的同一刹那下進行的。所以論文最後就肯定地作出了結論,“因 果俱時,理不傾動”,在道理上是不可顛覆的。這是《成唯識論》中對因 果同時思想的提出及說明。

  《攝大乘論》卷上說:

  “複次阿賴耶識與彼雜染諸法,同時更互爲因。雲何可見?譬 如明燈焰炷生燒同時更互,又如蘆束互相依持同時不倒。應觀此中 更互爲因,道理亦爾。”[4]

  這裏值得特別說明的是,“阿賴耶識與彼雜染諸法同時更互爲因”, 確切地說,應是阿賴耶識中諸雜染法的隱性種子與雜染諸法的顯露現行同 時更互爲因,當然,這中間也少不了阿賴耶識增上緣的作用。從這段論文 看來,應是與《成唯識論》中的那段文字無多大的差別,所以其義理可參 見前面對《成唯識論》引文的解說。

  但是,對于以上的這段文字,世親、無性二位論師有非常淺顯易懂的解 說。世親論師說:

  “複次阿賴耶識與彼雜染諸法同時更互爲因,雲何可見者?欲 以喻顯故爲此問。譬如明燈焰炷生燒同時更互者,謂一刹那燈炷爲 依發生燈焰,是刻燈炷爲焰生因,即此刹那焰複能燒所依燈炷,是 刻燈焰爲炷燒因,余喻亦爾。”[5]

  無性論師說:

  “譬如明燈于一時間,燈炷燈焰生焰燒炷,互爲因果。阿賴耶 識與諸轉識,于一時間互爲因果其性亦爾。如是蘆束更互依持令住 不倒,若于爾時此能持彼令住不倒,即于爾時彼能持此令住不倒。 ”[6]

  以上兩位論師對于論文文字的說明,可以說是很淺顯明了的,與《成 唯識論》中的解說也很相似,只是無性論師特別地說明了燈喻,而世親論 師卻特別地說明了蘆束喻,這是值得提出來的。但總的說來,二位論師的 用意皆在于讓人更加准確的領會叁法展轉因果同時的義理,對于《攝大乘 論》原文中的譬喻從不同的側面作了淺近的說明。從上面淺顯的文字來看 ,二位論師的目的確實是達到了的。

  綜觀《成唯識論》和《攝大乘論》以及世親、無性兩位論師對《攝大乘 論》的解說,可以看出他們對于潛隱的種子和顯露的現行相互展轉而同時互 爲因果思想的論調完全是一致的。《攝大乘論》是出自唯識佛法的肇起者無 著論師,而無著論師是親承慈氏的言教,弘演唯識佛法,其思想便代表著唯 識佛法的思想,其正理性也是勿容置疑的。而近現代以來,許多學者對《成 唯識論》的思想産生了不同的意見,這也意味著《成唯識論》的思想能否代 表唯識佛法的正統思想就成了問題。《成唯識論》是出自十大論師對《唯識 叁十頌》的解釋,再由唐玄奘大師糅譯而成。隨著近一個世紀以來,西學東 漸,以及許多梵文原典的發現及校勘,許多學者對奘大師的譯經風格及態度 産生了不同的看法。在他們看來,

  “雖然《成唯識論》是《唯識叁十頌》的注釋書,當年奘大師 在翻譯時,曾經把十家的注疏糅合在內。然而,由于奘大師師承護 法,糅譯時並非客觀平列各家之文,使之各占一均等地位,而是獨 尊護法,問題的解釋處處奉護法爲圭臬。……其對各家的稱引及批 評是否公平有據?我們未見原著,僅靠玄奘、窺基的片面之言很難 判斷。”[7]

  這樣一來,《成唯識論》能否代表唯識佛法的思想,也就成了問題。 《成唯識論》是否能代表唯識佛法的思想,這是一個十分嚴肅的問題, 我們姑且不作評論,但《成唯識論》中對于潛隱的種子和顯露的現行同時互 爲因果的思想確與《攝大乘論》的論調是完全一致的,這就說明,《成唯識 論》的作者——十大論師是從《攝大乘論》的作者——無著論師那裏一脈繼 承下來的。那麼,在潛隱的種子和顯露的現行展轉而因果同時的思想,自然 就是唯識佛法的思想,這也就是自不待言的了。

  叁、因果同時思想的內涵

  在解決人生宇宙間真正因果規律的問題上,唯識佛法認爲,一切人生宇 宙現象都是以阿賴耶識爲中心以及由之而展開的潛隱的種子與顯露的現行兩 個層面間相互交替和轉移的起伏運動而形成的。而阿賴耶識在起伏運動的過 程中,對于潛隱的種子來說,只不過起了攝藏的作用,如同攝影、攝音、攝…

《試論唯識佛法的因果同時思想及意義(宗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