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藏一切信息的機製一樣,顯露的現行是能熏習或被攝藏,阿賴耶識是所熏習 或能攝藏,顯露的現行由攝藏在阿賴耶識中的潛隱種子所生起,同時顯露的 現行又熏習阿賴耶識,形成新的種子暗流,爲下步顯露的現行再現作了充分 准備。因此,阿賴耶識在起伏運動的過程中,如同信息庫,通過習熏這重樞 紐,由顯露的現行提供信息的來源,而阿賴耶識只是儲存潛隱的種子。所以 ,這一起伏運動的全過程,可以圖示如下: 如圖一所示,唯識佛法的因果同時思想,就是指處于Tn狀態下的潛隱 種子,在其它大量因素的支持下,轉現成M狀態下的顯露的現行,而就在T n轉現成M的同時,M很自然地熏習阿賴耶識,在阿賴耶識中形成Tn′的新 的潛隱種子。所以,唯識佛法因果同時思想的內涵,就是說從Tn到M再 從M到Tn′的叁種不同的狀態和轉換過程,從時間上來觀察,既不是在前一 刹那,也不是在後一刹那,是在現在當下一刹那同時完成的,這便是唯識佛 法因果同時思想的內涵。
四、對因果同時思想不同意見的討論
(一)不同意見的列舉
對唯識佛法因果同時思想,持有不同意見的學派,可以通過《成唯識論 》及《成唯識論述記》的記錄來了解。對唯識佛法因果同時思想持有不同意 見的學派,主要有上座部及勝軍論師等。在《成唯識論述記》中,是這樣描 述他們的不同意見的。《成唯識論述記》說:
“有說,種生現行之時,必前後念,非此刹那。如何解此?彼 師意說,如上座部心有二時,即因在滅,果在生,故同在現在,亦 不相違。此即勝軍假明上座,非實用之。”[8]
“有說”者,即上座部。因爲勝軍論師的理論與上座部的說法無多大 差別,所以引文中說“此即勝軍假明上座,非實用之”。因此,真正說起 來,引文中的“有說”應是包涵有上座部及勝軍論師兩家的意見在內的。 從引文中可以知道,在上座部及勝軍論師看來,潛隱的種子轉現成顯露 的現行時,兩者必須是有前念和後念的不同的,決不是在同一刹那下進行交 替與轉移的。他們認爲,現前一心有前後生滅二時的延續性,前一時中因在 滅,後一時中果在生,因與果雖不是在同一刹那下進行交替與轉移,但兩者 確是同在現在一心,這也就明顯地看出,他們是主張“現在一念心”有前後 的延續性的。照這樣推論的話,在他們看來,潛隱的種子與顯露的現行就成 了前後異時的關系,這與唯識佛法所主張的潛隱的種子與顯露的現行的交替 與轉移是同時的思想,顯然是大相徑庭的。
而在唯識佛法思想中,是決不會同意這種“現在一念心”有前後延續性 的主張的,也更不容許潛隱的種子與顯露的現行是一前一後的因果關系的說 法。《成唯識論》卷二說:
“果俱有,謂與所生現行果法俱現和合,方成種子,此遮前後 及定相離。”[9]
在唯識佛法中,“果俱有”,就是潛隱的種子與顯露的現行(果法) 是同時而有的。對于剛才的論文,窺基大師在其述記中,有非常精彩而又 詳細的解說。《成唯識論述記》卷叁說:“論:二、果俱有乃至方成種子。述曰:謂此種子要望所生現行果法俱時現有。現者,顯現、現在、現有叁義名現。由此無性人 第七識不名種子,果不顯現故,即顯現言簡彼第七、現在簡前後、 現有簡假法,體是實有成種子故。顯現唯在果,現有唯在因,現在 通因果;和合簡相離,即簡前法爲後法種。”[10]
窺基大師這段解說,對原論文中的“俱現和合”作了詳盡的說明。所謂 “俱現”,包括有現在、現有、顯現叁義,也就是說,潛隱的種子與所轉現 的顯露的現行法,首先在時間上都是在現在一刹那,既不是在前面已經消失 的一刹那,更不是在後面沒有到來的一刹那;並且,由潛隱的種子轉現的顯 露的現行法是顯現的顯行法,是明流而不是隱覆的暗流;另外,作爲能生起 現行法的隱性種子,還必須是現有,也就是不是假法,其體是實有的。所謂 “和合”,即表示出潛隱的種子與所轉起的顯露的現行法,既不是前後相離 ,也不是此身與他身相離,而是于一身和合相應,即潛隱的種子與顯露的現 行法除了上面的現在、現有、顯現叁個條件外,在此基礎上還必須是不相離 的,是同在一處的。所以從《成唯識論》中“俱現和合”的特點以及《成唯 識論述記》中對潛隱的種子與顯露的現行之間“俱現和合”的特點的解說, 我們便可推論出潛隱的種子與顯露的現行之間的因果關系,必須是同時而有 的,決不是象上座部及勝軍論師所主張的那樣,潛隱的種子與顯露的現行具 有前後的延續性。由此可見,窺基大師是同意潛隱的種子與顯露的現行之間 的因果關系是同時而有的思想的。
不僅窺基大師有這樣的看法,就是世親和無性論師也是持這種意見的。 這可以從兩位論師對《攝大乘論》中“俱有”一語內涵的解說中得到啓發。 無性論師說:
“何者俱有?已滅生果不應理,如死雞鳴。是故應許種子與果 俱時而住,此與果不相違故,如蓮華根。”[11]
在無性論師看來,假如潛隱的種子與顯露的現行的因果關系是前後異 時的,那麼,這就意味著潛隱的種子已經在前一時消失不存在了,而更要 強說在此時已經消失了的潛隱的種子能轉起顯露的現行法,就等于是在說 已經死了的雞還能鳴叫一樣,這是與普通現見的常識不相符合的,是有違 常規的。所以,潛隱的種子與顯露的現行法必須是同時而有的,因爲它們 彼此之間是不相違背的,就如同蓮華與根一樣,雖然彼此之間有著很大的 不同,但卻是相依共存,同生同滅的。所以,潛隱的種子與顯露的現行法 相互影響互爲因果的關系,是在同一刹那中並存的,這樣才不會招至“死 雞鳴”的譏嫌。
世親論師說:
“言俱有者,謂非過去,亦非未來,亦非相離,得爲種子。何 以故?若于此時種子有,即于爾時果生故。”[12]
在世親論師看來,能轉起顯露的現行法的潛隱種子,既不是在過去刹 那,更不是在未來的刹那,也就是一定是在現在一刹那,如果于這一刹那 潛隱的種子成熟,那麼,就在這一刹那應有顯露的現行法的轉起。因此, 潛隱的種子與顯露的現行法,都是在現在一刹那中同時而有的。綜合以上 無性和世親論師的意見,很明顯地透露給我們一個信息,那就是,潛隱的 種子與顯露的現行間的因果關系,是同時而有的。
從窺基大師在《成唯識論述記》中的意見,以及世親、無性二位論師在 對《攝大乘論》解說中的意見,可以清楚地看到,唯識佛法對潛隱的種子與 顯露的現行之間的因果必須是同時的思想的主張是鮮明的,態度是堅決的, 意見是中肯的。這樣一來,就與前面上座部及勝軍論師的主張形成對立的陣 營。
(二)意見爭論的焦點 [13]
考上座部及勝軍論師與唯識佛法中因果同時論者的主張,其意見的根本 差別,爭論的焦點,顯然是在于對“現在”的理解上。
在上座等人看來,“現在”一定會有前後生滅二刹那的延續性。如《成 唯識論》卷叁說:
“有余部說,雖無去來而有因果恒相續義。謂現在法極迅速者, 猶有初後生滅二時,生時酬因,滅時引果,時雖有二而體是一, 前因正滅,後果正生,體相雖殊而俱是有。”[14]
“有余部”就是指上座部等論師。窺基大師還在《成唯識論述記》中 提到上座部等人的主張,《述記》說:
“色法遲鈍有叁相用時經一世,謂生住滅更無異時,心法迅速 但有二時,謂生及滅,此二相即法辨,離法無別體,然俱現在。” [15]
從上座部等人的主張看來,他們認爲,依于現在一刹那法體,生時是 果,滅時是因,但此生滅二時的延續只是前後位次的差別,生滅二時都是 在現在一刹那的法體上而有的,所以,在時間上盡管有生滅前後二時延續 的差別,可這前後二時都是同依于現前一刹那的法體而有的。
對于這種主張,是唯識佛法中因果同時論者決不允許的。依唯識佛法看 來,對于現在一刹那法體,是才生即滅,滅不待因[16]的,決不會有所謂的 生滅前後二時的延續。因此,唯識佛法主張,“現在”只有刹那生滅,沒有 固定不變的“現在”,“現在”刹那一念,只是象電光閃耀一樣的迅速,不 會有一點兒的停留和片刻的延續性。所以,《金剛經》上說叁心了不可得, 就連孔夫子也知道站在水上歎息“逝者如斯夫”。也就是說,按唯識佛法看 來,潛隱的種子與顯露的現行之間相互交替與轉移的因果起伏運動,不可能 有停留與延續,決不會象電影作品中的特技鏡頭一樣,讓潛隱的種子與顯露 的現行之間的起伏運動,放慢“腳步”,減緩速度,而在實際的起伏運動過 程中,潛隱的種子與顯露的現行之間的運動是極迅速的,是一刹那一刹那的 變化不停的,並且,潛隱的種子與顯露的現行之間的起伏運動,還是在一刹 那下同時完成的,決不會象上座部等人所主張的那樣,潛隱的種子在前一時 滅,顯露的現行在後一時生,生滅二時同依于現在一刹那,現在一刹那有“ 生滅”二時的延續性,這是永遠不可能出現的。
(叁)意見的結論
對于上座部及勝軍論師的意見和主張,《成唯識論》作了結論性的批破 。《成唯識論》說:
“彼有虛言,都無實義。何容一念而有二時?生滅相違,甯同 現在?滅若現在,生應未來。有故名生,既是現在,無故名滅,甯 非過去?滅若非無,生應非有,生既現在,滅應現無,又二相違, 如何體一?非苦樂等見有是事。生滅若一,時應無二,生滅若異, 甯說體同?故生滅時俱現在有,同依一體,理必不成。”[17]
從論文中可以看得出來,唯識佛法因果同時論者是極不贊同現在一刹 那有生滅前後二時的延續性的,生與滅本身就是兩種體性不同的狀態,是 …
《試論唯識佛法的因果同時思想及意義(宗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