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明末的唯识学者及其思想(圣严法师)▪P4

  ..续本文上一页现在,且来考查一下,明末诸师研究唯识学的依据,是些什么经论?

  一、明末时代,唯识章疏均已散失:研究唯识学,必须有资料根据,否则便是师心自用,向壁虚构,正如王肯堂说:“性宗理圆,作聪明注释,亦无大碍;相宗理方,一字出入,便谬以千里矣。”(注71)他又说:“故学道者不明唯识之旨,则虽聪明辩才,笼盖一世,而终不免为 侗真如,瞒顸佛性。”(注72)唯识是极注重方法论的分析哲学,所以极其重视研究的资料。但在明末时代,唯识学上最重要的几部章疏,已在中国失传了。例如:

  (一)王肯堂序“俗诠”时说:“自基师以来,有“疏”有“钞”之外,又有“掌中枢要”、“唯识镜”等著述,不知何缘,不入藏中。宋南度后,禅宗极盛,空谈者多,实践者少,排摈义学,轻蔑相宗,前举诸典,渐以散失。” (注73)

  (二)王肯堂“证义”自序又云:“唯识证义为何而作也?为慈恩之疏亡失无存,学唯识者伥伥乎莫知所从而作也。

  ”又说:“吾犹冀古疏之万一复出云尔。”(注74)

  (三)大真作“重刻唯识开蒙跋语”有“时运迁讹,古疏湮没”之句。(注75)

  (四)智旭序重刻“自考录”有“惜慈恩没,疏复失传”

  (注76)之句。他又于“观心法要”缘起中说:“慨自古疏失传,人师异解,文义尚讹,理观奚赖。”(注77)

  以上所说的古疏,究竟是指那几部书而言?依据日本的资料所记,除了以窥基的“唯识述记”二十卷是相宗著作的肝要之外,另有①窥基的“掌中枢要”四卷,②慧沼的“了义灯”十四卷,③智周的“演秘”十四卷,合称为唯识三个疏,东京中山书房出版的“会本成唯识论”,即是以述记及三个疏,会集刊行的一部书。这几部书未入宋藏、明藏,乃至碛砂藏,而已编入日本大正藏经四十三册。王肯堂所说的“有疏有钞”,是不错的,窥基除了述记之外,尚有“别钞”十卷,现仅其中的一、五、九、十的四卷,存于 续藏第七十七册之中。至于“唯识镜”究系何书,现仍不知道。

  二、明末唯识学者所用的参考资料:唐代的唯识疏钞,究于何时在中国湮没?不能确知,至少,唐末五代之世,“宗镜录”编成之时,那些书籍尚在中国流传。此后由于何种因素,突然不见了,则亦不能确知。致使明末的学者们无从探索唐代的唯识之学了。是则,明末的唯识学者们,所依据的线索,就非常贫乏了。

  (一)王肯堂的“证义”自序云:“取大藏中大小乘经论,及“华严疏钞”、“宗镜录”诸典,正释唯识之文,以证唯识之义”。所以他不敢自信他的“证义”没有与慈恩之疏抵牾之处,故不称“补疏”而名“证义”(注78)。

  (二)王肯堂序“俗诠”云:“然“开蒙”之作,出于元人,尔时慈恩疏钞,似犹在也。……(如今)求古疏钞,已不可得,后阅“开蒙”,及检“宗镜”、“华严疏钞”,遇谈此论处,辄录之简端,于是渐有一隙之明。”

  (三)(a)智旭的“观心法要”缘起云:“赖有“开蒙问答”,梗概仅存,“大钞”、“宗镜”,援引可据,而溯源流,则“瑜伽”、“显扬”诸论。”(注79) (b)智旭序重刻“自考录”又云:“仅散现“大钞”、“宗镜”及“

  开蒙”二卷,稍存线索”(注80)。(c)智旭序“合响”亦云:“依“开蒙”为指南,搜“宗镜”、“大钞”为证据,溯源“瑜伽”、“显扬”诸论而成合响”(注81)。

  (四)通润的“集解”自序云:“后披“宗镜”,始得斩其疑关,抽其暗钥。从是遍探“楞伽”、“深密”等经,“瑜伽”、“显扬”、“广百”、“杂集”、“俱舍”、“因明”等论,及“大经疏钞”。其中凡与此论相应者辄手录之”(注82) 

  (五)唯识学的方法论书“因明”,也有窥基、慧沼、智周等的唐代古疏,现被编入大正藏第四十四册及 续藏第八十六册。可惜在明末之世,却与唯识古疏一样地亡失了。例如:

  (a)王肯堂的“因明直解”自序云:“佥曰:此论自奘师以来,称最奥难晓,况古疏亡失,讲下又无传派,今欲臆决良难”。又云:当时有镇澄及蕴璞等人的“解”,以之与“龙树论与清凉、永明所引“因明疏钞”语,参互考订,则所抵牾,亦复有之。”所以他自己的“集解”,是将古疏之被“散见于诸处,收合余烬,犹足发明”,而写成的。(注83)

  (b)真界的“因明解”自序,也是他先向金陵的三怀座主请益,又去咨询燕山的王庵座主,“兼之□摭“清凉疏钞”、“宗镜”诸书,集为此解。”(注84)

  (c)武林大善为明昱的“因明直疏”作的序中说:“自奘师始译,永明继陈,渐尔鲜闻,邈焉垂绝。”(注85)

  从以上所引诸文,可以明白明末诸家唯识学者,殊足敬佩赞叹,他们不像窥基时代之尚有梵文原典可资参考,并且直接参加过奘师的译场,论旨文义,较易掌握,而明末诸师,仅凭满腔悲愿,参考搜索,散见于少数典籍中的引文,便从事于注释的工作,特别像王肯堂的态度,非常谨严,决不作臆测方式的所谓聪明解释。而他们的主要依据,仅是元人云峰的“唯识开蒙问答”二卷,五代永明的“宗镜录”百卷,唐代清凉国师澄观的“华严疏钞”八十卷,以及“楞伽”、“深密”等经,“瑜伽”、“显扬”等论。

  三、不重资料而重实用:正由于能被采用的资料不足,德清与智旭等人,便舍繁从简,舍文义而重观行了。例如:

  (一)德清的“八识规矩颂通说”,文前有云:“但窥基旧注,以论释之,学者难明,故但执相,不能会归唯心之旨”。所以德清“以此方文势,消归于颂,使学者一览了然易见。而参禅之士,不暇广涉教义,即此可以印心,以证悟入之浅深。至于日用,见闻觉知,亦能洞参生灭心数。” (注86)

  (二)智旭的“观心法要”凡例有云:“诸家著述,贵在引证以明可据,未免文义杂糅,不便初机。今领会诸家之旨,自抒浅显之文,不令句读艰涩。”又云:“西域外道,实繁有徒,故破之不得不详,今彼党既无,何劳细究?不过借彼,我法二执,以为言端,破之以显二空真理而已。”更云:“文字为观照之门,若不句句消归自己,说食数宝,究竟何益?故标题曰:观心法要。”(注87)

  若从唯识的研究态度而言,德清与智旭的方式是不当的,因他们未见印度唯识学的依据,也不能导使读者们对印度的唯识学得到正确的认识。若从唯识学的创始目的而言,他们又是对的,因为唯识导源于瑜伽行者,通过定境的认识,对于心及心所法等的分析检查,以确定修行者的功力深浅。

  凡是一门知识或学问,演变成繁复的思辨而与实际的生活产生脱节现象时,便会呆滞,或受淘汰。唯识学在印度,曾于西元四至七世纪之间大行其道,想必与修证经验是相互为用的,到了中国,仅是奘师,基师等的时代,如昙花一现,即归沉寂;民初数十年中,以唯识注重方法,为迎合西方的新科学风潮,又受到不少学者的发掘,不久仍归于消沉。大概是与学理及实用之间有著若干距离的关系所致。因此,站在纯粹唯识学的立场,德清与智旭的作风是应该受批评的,站在唯识出于瑜伽,目的在于修证的观点而言,不论法相唯识能否与真常的唯心完全配合,像德清、智旭、太虚等的新尝试,应该是值得鼓励的。四、明末唯识著作一览表:法相唯识学所依的典籍,虽有六部经典及十一部论典,然在中国唯识学的本身,所重视者则为“成唯识论”、“三十唯识颂”、“二十唯识颂”、“百法明门论”、“观所缘缘论”、“八识规矩颂”、“因明入正理论”。明末诸师,便沿袭著这样的路线而写作。

  原书名│ 注释书名 │卷数│著作者│作成年代│现存处所 

  成唯识论俗诠 十卷│明昱 │一六一一│ 续八一 

  成 成唯识论集解 十卷│通润 │一六一一│ 续八一 

  唯 成唯识论证义 十卷│王肯堂│一六一三│ 续八一 

  识 成唯识论音义 八卷│广承 │不明  │未传  

  论 成唯识论 十卷│大惠 │一六二六│ 续八二 

  自考录

  成唯识论合响 十卷│大真 │一六四二│ 续八二 

  成唯识论观  十卷│ 智旭│一六四七│ 续八二  

  心法要  

  遗音

  成唯识论  十卷│智素 │不明 │ 续八二 合响补遗  三 

  唯 唯识三十论 一卷│明昱  一六○二顷│ 续八三

  识 约意

  三 唯识三十论 一卷│智旭 │一六四七│ 续八三 十 直解

  百法明门论释 二卷│普泰 │一五一一│大正四四 

  百  续七六 

  法 百法明门论 一卷│明昱 │不明 │ 续七六  明 赘言 

  门 百法明门论 一卷│德清 │一六一二│ 续七六  

  论 论义 

  百法明门论  一卷│广益 │一六二二│ 续七六  

  纂释

  百法明门论  一卷│智旭 │一六四七│ 续七六 

  直解

  观

  所 观所缘缘论 一卷│明昱 │不明 │ 续八三 

  缘 会释 缘 

  论 观所缘缘论 一卷│智旭 │一六四七│ 续八三 直解  

  观 观所缘缘论 一卷│明昱 │不明 │ 续八三  所 释记附问答缘 释疑 

  缘 观所缘缘论 一卷│智旭 │一六四七│ 续八三 释 直解 释 

  因  因明入正理 一卷│真界 │一五八九│ 续八七 明  论解入  

  正  因明入正理 一卷│王肯堂│一六一二│ 续八七 理  论集解

  论  因明入正理 一卷│明昱 │一六一二│ 续八七 论直疏

  因明入正理  一卷│智旭 │一六四七│ 续八七  论直解  

  因明论解  一卷│王庵 │不明 │未入藏 

  因明解  一卷│镇澄 │不明 │未入藏 

  因明论解  一卷│蕴璞 │不明 │未入藏 

  奘 三支比量义 一卷│明昱 │不明 │ 续八七 师 钞

  真 唐奘师真唯 一卷│智旭 │一六四七│续八七  

  唯 识量略解识量

  …

《明末的唯识学者及其思想(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