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明末的唯识学者及其思想(圣严法师)▪P5

  ..续本文上一页  八识规矩补  二卷│普泰 │一五一一│ 续九八 注

  八 八识规矩略 一卷│正诲 │一五八九│ 续九八 识 说 

  规 八识规矩颂 一卷│明昱 │一五○九│ 续九八 矩 补注证义

  颂 八识规矩颂 一卷│真可 │不明 │ 续九八 解

  八识规矩通  一卷│德清 │一六一二│ 续九八 说

  八识规矩颂  一卷│广益 │一六二二│ 续九八 纂释 

  八识规矩颂  一卷│智旭 │一六四七│ 续九八  直解

  统 八 三十五种 一○七卷│一七一人 │一五一一~计 种 一六四七 

  其中的“音义”未完成,“合响”现不单行,然此二书,可从“遗音合响补遗”之中看到其梗概。另有三种未入藏的因明注解,也未见流传。纵然如此,尚有三十种书计八十六卷的唯识著作,人数之众多,著作量之丰富如此,后之佛教学者,岂能不加以认真的研究。

  四、明末的唯识思想

  一、溯源:要了解明末的唯识思想,应先了解“华严疏钞”及“宗镜录”两部书的中心思想。以及元人云峰的“唯识开蒙”究系说了什么?

  (一)“华严疏钞玄谈”卷二说:“相是即性之相,故行布不碍圆融;性是即相之性,故圆融不碍行布。”(注88)卷三又说:“如如来藏,虽作众生,不失佛性故。(华严经)出现品云:佛智潜入众生心。又云:众生心中有佛成等正觉。

  ”(注89)虽然明知唯识学中,以八识为生灭及涅槃之因,法尔种子,有无不同,故说五性差别,既立识唯惑所生,故立真如常恒不变,不许随缘。也知楞伽经及起信论等的主张,与唯识家不同,以为八识通于如来藏,随缘成立,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而成,非一非异,一切众生,平等一性,所以真如随缘。这是性相二宗的矛盾处,可是依照华严宗教判立场,建立五教差别,唯识是仅高于小乘,而称为大乘始教,性宗是第三,称为大乘终教,到了第四,大乘顿教如维摩等经,即已不说法相,唯辨真性,诃教劝离,毁相泯心。而此四教,均非究竟,到了第五,大乘圆教,即是华严宗的立场,则唯是无尽法界,性净圆融,缘起无碍。(注90)故说法相法性,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真心与妄心,八识与真如,随缘不随缘,根本原是同一法界体性,合则互成,分则双乖。

  (二)“宗镜录”的杨杰序云:“诸佛真语,以心为宗,众生信道,以宗为镜,众生界即诸佛界,因迷而为众生,

  诸佛心是众生心,因悟而成诸佛”。这是把真心、妄心合起来看的论调,亦即以圆教的立场,分析无差别中的有差别,有差别实即无差别。该序文又说:“国初吴越永明智觉寿禅师,证最上乘,了第一义,洞究教典,深达禅宗,禀奉律仪,广行利益,因读“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乃制“宗镜录”。……所谓举一心为宗,照万法为监矣。”(注91)

  (三)“宗镜录”永明自序有云:“约根利钝不同,于一真如(法)界中,开三乘五性。或见空而证果,或了缘而入真;或三祗薰链,渐具行门;或一念圆修,顿成佛道。斯则克证有异,一性非殊。……唯一真心,达之名见道之人,昧之号生死之始。”又云:“物我遇智火之焰,融唯心之炉,名相临慧日之光,释一真之海。”又云:“遂使离心之境,文理俱虚,即识之尘,诠量有据,一心之海印,楷定圆宗,八识之智灯,照开邪 。……但以根羸靡监,学寡难周,不知性相二门,是自心之体 用。……如性穷相表,相达性源。

  须知体用相成,性相互显。”这些,无非说明了永明的立场,是华严圆融观而以一心统摄性相为主眼的。序中又说到他编“宗镜录”的用心及方式:“可谓搜抉玄根,磨砻理窟,剔禅宗之骨髓,标教网之纪纲。”又说:“今详祖佛意,经论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旨。假申问答,广引证明。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编联古制之深义,摄略宝藏之圆诠,同此显扬,称之曰录。”(注92)

  可见“宗镜录”乃是继承华严宗的思想,主唱以一心为终始,以一心圆摄一切法,兼容禅教,融会性相。以一心为宗,统收一切经教,不论生死或涅槃,八识或四智、妄境与真如,均在唯一真心之内,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仅是为了众生的根性有利有钝,所以分别说出相和性。 

  (四)“唯识开蒙问答”:此书共二卷,由“宣授怀益路义台寺住持宗法圆明通济大师云峰集”,共计一百四十九题,以问答方式,介绍唯识,复以唯识为中心,介绍通常的佛教教义,乃至讨论禅教一致,性相无别,三教同异等

  问题。既称为“集”,表示系集前人著述而未申己见。但他所用资料,未必皆出于唯识系统,例如多次引用楞严经,华严疏钞,禅宗语录,以及维摩、胜 等经。以是此书立场,虽在唯识,其体裁以及思想指导,似仍不出“宗镜录”的影响。

  ①在上卷的“成唯识义”条下,有如下的问答:(a)“问:行其中道为极则否?答:未必。问:何以故?答:若执依圆,还同遍计。……问:如性宗云:二边莫立,中道不须,安同此义否?答:同。如禅宗云: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三千里外逢人不得错举,似此义否?答:似。又云: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明,此亦似否?答:亦似。”(b)“问:禅是佛心,教是佛语,焉得同也?答:佛心传佛语,佛语说佛心,焉得不同。”(注93)

  ②上卷的“能所成义”条下,又有如下的问答:(a)“问:成立唯识,有何义利?答:我佛法中,以心为宗,凡夫外道,背觉合尘,驰流生死,菩萨改之,故造此论,成立唯识,令归本源,解脱生死。”(b)“问:论者何义?答:教诫学徒,抉择性相,激扬宗极。”(注94)

  凡此,皆在表明“开蒙”一书的思想背景,是因袭永明,朔源楞伽,以心为宗,敷衍性相而会法性。

  二、明末两流:明末的唯识诸家之中,大致可分二流。

  一是专攻唯识而不涉余宗的,例如明昱及王肯堂二人,可为代表。另一是本系他宗的学者,兼涉唯识的研究者,则其他诸师皆是。虽然明昱及王肯堂,仍不能摆脱宗镜录及唯识的影响(注95),他们已尽量以唯识的立场,采用唯识系的经论,作为注释的依据。从功力及内容而言,明末诸家的唯识著述,应以王肯堂的“证义”,最为杰出,无论组织、说明、文辞、尤其是探索义理方面,极富于学术的研究价值。

  (一)唯识的唯识学:即是以唯识研究唯识的学者,他们未以圆融性相二宗为目标,只是希望把唯识学的胜义阐扬出来,为学佛修行者造福。唯识学主旨在以精辟的论理方法,谨严的组织分析,说明内在不动的识性以及外在变异的识相。菩萨即从识相而作重重分析,令众生按图索骥,转识成智,泯相归性。故说唯识,即是唯心。心有真妄,性有虚实,识有染净。性宗如果一味重视圆修圆悟,易于形成不知心及心所污染程度,不识心性的真妄虚实,不别自身修证的确切层次,相宗则将心心所法的活动情况,心性的真妄虚实交代清楚,修证层次历历分明。若以“俗诠”及“证义”作比较,前者的依据较少,故偶有臆测之见。后者广读大小乘经论,虽亦有与窥基等之唐疏有出入之处,大致说来,已经尽了不违唯识之说的全力,乃是一部值得学者们细加研究的好书。

  (二)唯心的唯识学:即是以华严、天台、或禅宗的立场,来研究唯识,虽然同样竭尽心力,解明唯识的论书,也用唯识系的经论,作为解明唯识论书中的问题,但是他们的目的是以唯识学作为他们某一层次上的桥梁或工具,此在明末的诸家中,又可分为四类:

  ①以天台宗为基础的学者:绍觉广承一系的诸人,皆以天台为背景。例如大惠“自考录”自序有云:“(广承)师三际敷扬,二时慈注,性相台宗,一一传习,尤慨台相两宗,久没其传。”(注96)因此,在他之后,至少有三位与天台有关:

  (a)大惠于“自考录”卷十,说明三身三土之处,即用天台的四判教,谓:“横论四教,坚则三土,同居四教,方便二教,实报一圆。”又引法华经寿量品句“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来说明唯识论的“利他无漏净秽佛土”(注97)句。海幢居士广顾的“自考录”后跋,亦说大惠“遍阅台案”(注98)。

  (b)大真的思想背景,于智旭的“灵峰宗论”卷八之一,说他学习其师广承的教法,于慈恩、智 、慧思的宗旨,每多游刃有余。

  (c)智旭不属于天台子孙,但他凡释经论,均依天台的方法,毕生主张教观并重。例如“观心法要”的缘起文,劈头便说:“夫万法唯识,虽驱乌(沙弥)亦能言之,逮深究其旨归,则耆宿尚多贸贸,此无他,依文解义,有教无观故也。然观心之心,实在于教外,试观十卷(成唯识论)论文,何处不明心外无法,即心之法,是所观境,了法唯心,非即能观智乎?”(注99)智旭曾作“教观纲宗”,为后来台宗的入门书。法华广明本迹,故须立“观心释”一科,识论直诠心法,成立唯识道理,即是观心法门,所以他的注释,名为“观心法要”。他的立场已极显明。

  ②以楞严经为基础的学者:宋以后的性宗诸家,所依主要经论,大致不出圆觉、楞严二经及起信论。明末诸唯识学者,除了明昱及王肯堂之外,无不引用此等性宗经论。而以通润对于“大佛顶首楞严经”特具因缘,例如他在“楞严合辄”的自序中说:“予少孤,生于贫里。……尔时乃属意楞严,且私淑天如会解。……丙戌,适无锡华藏启楞严讲期,主法者为先大师雪浪。……予始得看经法,自是以后,唯独坐静处,案上唯置楞严,即胸中、眼角、口吻边,亦唯置楞严,且读且思……积数年而楞严一贯之旨,字字皆契佛心。

  ”(注100)然在集解之中,所引楞严经文不多,倒是常见起信论的生灭与不生灭和合非一非异义,随缘义、真如心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义等。(注101)

  ③以起信论为基础的学者:凡是以性宗为立场的,无不重视起信论,起信论…

《明末的唯识学者及其思想(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