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三十颂诠句

  唯识三十颂诠句

  

  韩清净

  随学瑜伽菩萨戒清净述

  今解此颂,将发论端,略。以四义,问答分别。一者,识义。二者,唯识义。三者,唯识教义。四者,立唯识义。

  云何名识?了别义故,了别别境,名为识故。此复八种:一者眼识,二者耳识,三者鼻识,四者舌识,五者身识,六者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眼识者,依于眼根,了别青黄等色,名为眼识。耳识者,依于耳根,了别鼓贝等声,名为耳识。鼻识者,依于鼻根,了别好恶等香,名为鼻识。舌识者,依于舌根,了别苦酢等味,名为舌识。身识者,依于身根,了别轻重等触,名为身识。意识者,依于意根,了别色心等法,名为意识。末那识者,依阿赖耶,恒审思量,缘执为我,名末那识。梵云末那,此翻为意,思量义故。阿赖耶识者,依于末那,缘诸种子根身等境,名阿赖耶识。梵阿赖耶,此翻为藏,藏隐义故。此中根者,增长出生为义。与识为依,令识增长,顺生于识,顾名为根。又识所取,说名为境。如眼缘色,名为色境。乃至意识所缘法,名为法境。境者,境界。若于彼法,此有功能,及说彼为此法境界。一一识体,各各有其取境功能。一一功能,各各有其分量齐限。如王势力,领国方域於自所辖,无有紊越故名为境。如是根境,依缘各别,与识和合,相资而转。如轮依轴,能行於地,有依有缘,义无阙少。今识亦尔。由是佛说十二处等。眼等六根,名内六处。色等六境。名外六处。处者,生长门故。并六自识,为十八界。即前所说六根,六境,并六识是。如次名为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末那赖耶意识界摄。更不别立故唯十八。此等道理,繁不具述。

  云何唯识。唯有二义。一,决定义。表有内心,说唯有识。二,简别义,遮无外境,说唯有识。世间现见诸色等法体虽非无,然是识相识若起时,相方显现,识若无者,相亦非有。由是故说诸色声等,不离识故,名为唯识。非彼全无,名为唯识。违现量故。又识取境,有总别相,识名心王,唯取总相。别有心所,兼取别相。为主助伴,理应尔故。如眼等识缘色等时,识唯了别青黄色等,是名总相。若更於彼青黄色等,分别生起领纳取像及造作等是名别相。领纳彼者,是名为受。取彼像者,是名为想。造作彼者是名为思。如是心所,一一繁多,随其所应,与心俱起。心若不起,所亦不生。由是故说诸心所法系属心故,心相应故,名为唯识。非离心外无别心所,名为唯识。违比量故。又真如法虽非识相,然识性故,名唯识。非是相离不名唯识。违圣教故。性相一异,不应说故。又其识体,略有八种。了别义同,故名唯识。非是体多,不名唯识。违正义故。用别体同,符邪宗故。今更略言前说义,识性识相,皆不离心。心所心王,以识为主。归心泯相,总言唯识。

  云何唯识教,教者,教示言音为体。言音所显,能令生解,故名为教。开示显了唯识道理。名唯识教。大悲世尊,初成佛已,说四谛教。次说般若。后於深密等会说一切法唯有识等。是为三时说教次第。如来在世,随机应说。机有三品不同,教,遂三时亦异。前二时教,多密意说。唯后一时演了义教。此了义故,於不了义,实为明镜。如来灭后九百年时,弥勒菩萨将中天竺,说瑜珈等广释空性了义之教。次有无著菩萨,继於慈尊,广传此宗。造摄大乘及显扬等。其弟世亲更承著述,造二十唯识,三十唯识论等。三十唯识,但造颂本,未为论释。次护法等十大菩萨爰引六经十一部论,采撮精要,各释释十卷,名成唯识论。六经者何。所谓华严,深密,如来出现功德庄严,阿毗达磨。愣伽,厚严。十一部论者,所谓瑜珈,显扬,庄严,集量,摄论,十地,分别瑜珈,观所缘缘,二十唯识,辨中辩论,及集论等。如是六经如来所说。是唯识教起所依处。十一部论,菩萨所造。依法随学,理亦无倒。但惜此土,未尽传来。今从他录略表如次。

  华严经 佛陀跋多罗译六十卷 实叉难陀译八十卷

  解深密经 玄奘译五卷

  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 未来此土

  大乘阿毗达磨经 未来此土

  愣伽经 求那跋陀罗译四卷 菩提流支译十卷 实叉难陀译七卷

  厚严经 地婆迦罗译三卷(即大乘密严经)

  瑜珈师地论 弥勒菩萨说 玄奘译一百卷

  显扬圣教论 无著菩萨造 玄奘译二十卷

  庄严论 本颂弥勒菩萨说 释论世亲菩萨造 波罗颇密多罗译十三卷

  集量论 陈那造 真谛译四卷

  摄大乘论 本论无著菩萨造 释论世亲菩萨造十卷 无性菩萨造十卷 以上均玄奘译

  十地经论 世亲菩萨造 菩提流支译十二卷

  分别瑜珈论 弥勒菩萨说 未来此土

  观所缘缘论 陈那菩萨造 玄奘译一卷

  二十唯识论 世亲菩萨造 玄奘译一卷

  辨中边论 本颂弥勒菩萨说 释论世亲菩萨造 玄奘译三卷

  阿毗达磨集论 本论无著菩萨造 释论师子觉造 玄奘译十六卷

  我玄奘师历游天竺受学瑜珈。归国而后,盛弘此宗。 译成唯识论总糅一部楷定真谬,为后学依。窥基法师亲承指授,纂叙幽旨著为述记。此淄州慧沼大师继於基师,著了义灯盛阐斯教。后有濮阳智周大师禀於淄州,继传此宗,著演秘等。此唯识教及教与主大略如是。余不具详。

  云何道理立唯识义。为显非有非空中道义故。诸有情类,无始执我沦没受苦,无救无依。故佛世尊,为除我执说无有我但有法因,复由无始妄执实法,隐覆真理障圣智心,世尊为除彼法实执密意总说一切皆空。又闻说空不知密意乃谓诸法性相都无。故我世尊显了解释诸法性相,有空不空。佛既灭已,诸圣弟子各随所乐,结集流通。大迦叶波与阿难等最初结集声闻藏教,令小根者,依法修行。文殊师利与阿难陀,复别结集诸菩萨藏,令大根者依之学习。然诸有情,初闻小教,执法实有,斗争便兴。一味真诠,分成多部。有大菩萨名曰龙猛。佛灭度后第二百年,南印度境出兴於世。依般若等密意教门,广造中观十二门等破初凡愚实有我执。同时即有提婆菩萨等诸大论师,助其扬化。所以无相大乘,此后盛行於世。诸有情类,念智渐减,依教修学不知密意。便拨诸法一切都无於所修行任情於舍。又佛灭后九百年中,复有菩萨名曰无著。中印度境出兴於世。亲承慈尊十七地等,依深密等显了教门,广造显扬,摄大乘等,具明诸法除次执。同时复有世亲菩萨等诸大论师。助其扬化。所以法相大乘,此后世广流布。教随前后义旨不同,然由圣者任持大乘犹未乖诤至后像法初起,斗争便兴。千一百年,有清辨等出。不了般若等经龙猛等宗密意教义,将为显了,造般若灯,掌珍论等,破无著等。同时即有护法,亲光,及安慧等,依深密等经无著等宗。造广百论成唯识等,破斥清辨,从此而后,唯识大彰。由是故知如来及诸菩萨,於有情类,病多起有,故说法空。若空病生,说唯识有。唯遮境有。执有者丧其真。识简心空。滞空者乖其实。所以晦斯空,有,长溺二边,悟彼有空,高履中道。是名安立唯识道理。

  如是四义,已略分别自下依颂,训诠名句自性,句,显义圆,总名诠句。颂有三十,总科为三。谓相,性,位。前二十四颂,明唯识相。次之一颂,明唯识性。后之五颂,明唯识位。初中有二。一,标。二,释。其颂文曰:

  由假说我法

  我,主宰义。谓如国主,有自在力,及如辅宰,有割断力故。法,谓轨持。谓为轨范,可顺生解及能任持,不舍自相故。世间,圣教,虽说我法,然由假说。世间,妄情执故。圣教我法,方便说故。

  有种种相转

  相,谓相状。转,是起义。世间圣教所说我法,名义非一,种种相状,因之而起。

  彼依识所变

  彼,谓我法相。识,谓了别。变,谓转变。诸我法相,皆依自识之所转变而起言说。此所转变,谓相见分。相,见,是用,一识体生。似所缘现,说名相分。似能缘现,说名见分。依此二分,愚夫不了执定我法,圣为方便,说似我法。故今标宗名为唯识。显离识外,无我法故。

  此能变唯三

  此,谓所变。所变,是相。相,必依体,故说能变。此能变体,略说唯三。唯,有二义。一,简别义。遮执外境,显唯识故。二,决定义。广说识体,有其八种,略说识类,故唯有三。数决定故。三,如下说。

  谓异熟思量

  一,谓异熟识。即第八识。名,有多义。一,变异而熟。要由变异之时,果方熟故。二,异时而熟。与异性,果酬因故。二,谓思量识。即第七识。思,谓思虑。量,谓量度。思量第八计为我故。

  及了别境识

  三,谓了别境识。即前六识。了别别境,及粗显境,唯前六故。言及字者,有其二义。一,合集义。六识合名了境识故。二,相违义。显三能变体各别故。即一及字贯通上下。谓应言异熟及思量,及了别境识。下一识字,通三能变。欲显文略而义广故。

  右一颂半,略释难以标宗。次二十二颂半,随所标而广释。广中有三。一,广三能变体。二广依识所变。三,广由假说言。

  初阿赖耶识

  梵阿赖耶,此翻为藏,有三义。一,能藏。二,所藏。谓与杂染互为缘故。如阿赖耶,能持染种。种名所藏,赖耶名能藏。又杂染法熏依赖耶。染法名能藏,赖耶名所藏。三,执藏,有情执为自内我故。此中得名,正取执藏。

  异熟一切种

  异熟三义,如前已说。此中异熟名真异熟。总业果故。谓是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总业之异熟果故。一切种者,谓有漏诸法种子皆是。此能持故,名一切种。

  不可知执受

  不可知者,通言执受,及与处了。执受,有二。谓种子及有根身。此二,皆是识所执受。执,是摄义,持义。摄为自体,持令不坏,同安危故。受,是领义,觉义。领以为境,能生觉受故。如是义相,随应当知。

  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

  处,谓处所。即器世间。是诸有情所依处故。了谓了别。即是行相行於境相,名行相故。如是所说执受及处皆识所缘。了…

《唯识三十颂诠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