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叁十頌诠句
韓清淨
隨學瑜伽菩薩戒清淨述
今解此頌,將發論端,略。以四義,問答分別。一者,識義。二者,唯識義。叁者,唯識教義。四者,立唯識義。
雲何名識?了別義故,了別別境,名爲識故。此複八種:一者眼識,二者耳識,叁者鼻識,四者舌識,五者身識,六者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眼識者,依于眼根,了別青黃等色,名爲眼識。耳識者,依于耳根,了別鼓貝等聲,名爲耳識。鼻識者,依于鼻根,了別好惡等香,名爲鼻識。舌識者,依于舌根,了別苦酢等味,名爲舌識。身識者,依于身根,了別輕重等觸,名爲身識。意識者,依于意根,了別色心等法,名爲意識。末那識者,依阿賴耶,恒審思量,緣執爲我,名末那識。梵雲末那,此翻爲意,思量義故。阿賴耶識者,依于末那,緣諸種子根身等境,名阿賴耶識。梵阿賴耶,此翻爲藏,藏隱義故。此中根者,增長出生爲義。與識爲依,令識增長,順生于識,顧名爲根。又識所取,說名爲境。如眼緣色,名爲色境。乃至意識所緣法,名爲法境。境者,境界。若于彼法,此有功能,及說彼爲此法境界。一一識體,各各有其取境功能。一一功能,各各有其分量齊限。如王勢力,領國方域於自所轄,無有紊越故名爲境。如是根境,依緣各別,與識和合,相資而轉。如輪依軸,能行於地,有依有緣,義無阙少。今識亦爾。由是佛說十二處等。眼等六根,名內六處。色等六境。名外六處。處者,生長門故。並六自識,爲十八界。即前所說六根,六境,並六識是。如次名爲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末那賴耶意識界攝。更不別立故唯十八。此等道理,繁不具述。
雲何唯識。唯有二義。一,決定義。表有內心,說唯有識。二,簡別義,遮無外境,說唯有識。世間現見諸色等法體雖非無,然是識相識若起時,相方顯現,識若無者,相亦非有。由是故說諸色聲等,不離識故,名爲唯識。非彼全無,名爲唯識。違現量故。又識取境,有總別相,識名心王,唯取總相。別有心所,兼取別相。爲主助伴,理應爾故。如眼等識緣色等時,識唯了別青黃色等,是名總相。若更於彼青黃色等,分別生起領納取像及造作等是名別相。領納彼者,是名爲受。取彼像者,是名爲想。造作彼者是名爲思。如是心所,一一繁多,隨其所應,與心俱起。心若不起,所亦不生。由是故說諸心所法系屬心故,心相應故,名爲唯識。非離心外無別心所,名爲唯識。違比量故。又真如法雖非識相,然識性故,名唯識。非是相離不名唯識。違聖教故。性相一異,不應說故。又其識體,略有八種。了別義同,故名唯識。非是體多,不名唯識。違正義故。用別體同,符邪宗故。今更略言前說義,識性識相,皆不離心。心所心王,以識爲主。歸心泯相,總言唯識。
雲何唯識教,教者,教示言音爲體。言音所顯,能令生解,故名爲教。開示顯了唯識道理。名唯識教。大悲世尊,初成佛已,說四谛教。次說般若。後於深密等會說一切法唯有識等。是爲叁時說教次第。如來在世,隨機應說。機有叁品不同,教,遂叁時亦異。前二時教,多密意說。唯後一時演了義教。此了義故,於不了義,實爲明鏡。如來滅後九百年時,彌勒菩薩將中天竺,說瑜珈等廣釋空性了義之教。次有無著菩薩,繼於慈尊,廣傳此宗。造攝大乘及顯揚等。其弟世親更承著述,造二十唯識,叁十唯識論等。叁十唯識,但造頌本,未爲論釋。次護法等十大菩薩爰引六經十一部論,采撮精要,各釋釋十卷,名成唯識論。六經者何。所謂華嚴,深密,如來出現功德莊嚴,阿毗達磨。愣伽,厚嚴。十一部論者,所謂瑜珈,顯揚,莊嚴,集量,攝論,十地,分別瑜珈,觀所緣緣,二十唯識,辨中辯論,及集論等。如是六經如來所說。是唯識教起所依處。十一部論,菩薩所造。依法隨學,理亦無倒。但惜此土,未盡傳來。今從他錄略表如次。
華嚴經 佛陀跋多羅譯六十卷 實叉難陀譯八十卷
解深密經 玄奘譯五卷
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 未來此土
大乘阿毗達磨經 未來此土
愣伽經 求那跋陀羅譯四卷 菩提流支譯十卷 實叉難陀譯七卷
厚嚴經 地婆迦羅譯叁卷(即大乘密嚴經)
瑜珈師地論 彌勒菩薩說 玄奘譯一百卷
顯揚聖教論 無著菩薩造 玄奘譯二十卷
莊嚴論 本頌彌勒菩薩說 釋論世親菩薩造 波羅頗密多羅譯十叁卷
集量論 陳那造 真谛譯四卷
攝大乘論 本論無著菩薩造 釋論世親菩薩造十卷 無性菩薩造十卷 以上均玄奘譯
十地經論 世親菩薩造 菩提流支譯十二卷
分別瑜珈論 彌勒菩薩說 未來此土
觀所緣緣論 陳那菩薩造 玄奘譯一卷
二十唯識論 世親菩薩造 玄奘譯一卷
辨中邊論 本頌彌勒菩薩說 釋論世親菩薩造 玄奘譯叁卷
阿毗達磨集論 本論無著菩薩造 釋論師子覺造 玄奘譯十六卷
我玄奘師曆遊天竺受學瑜珈。歸國而後,盛弘此宗。 譯成唯識論總糅一部楷定真謬,爲後學依。窺基法師親承指授,纂敘幽旨著爲述記。此淄州慧沼大師繼於基師,著了義燈盛闡斯教。後有濮陽智周大師禀於淄州,繼傳此宗,著演秘等。此唯識教及教與主大略如是。余不具詳。
雲何道理立唯識義。爲顯非有非空中道義故。諸有情類,無始執我淪沒受苦,無救無依。故佛世尊,爲除我執說無有我但有法因,複由無始妄執實法,隱覆真理障聖智心,世尊爲除彼法實執密意總說一切皆空。又聞說空不知密意乃謂諸法性相都無。故我世尊顯了解釋諸法性相,有空不空。佛既滅已,諸聖弟子各隨所樂,結集流通。大迦葉波與阿難等最初結集聲聞藏教,令小根者,依法修行。文殊師利與阿難陀,複別結集諸菩薩藏,令大根者依之學習。然諸有情,初聞小教,執法實有,鬥爭便興。一味真诠,分成多部。有大菩薩名曰龍猛。佛滅度後第二百年,南印度境出興於世。依般若等密意教門,廣造中觀十二門等破初凡愚實有我執。同時即有提婆菩薩等諸大論師,助其揚化。所以無相大乘,此後盛行於世。諸有情類,念智漸減,依教修學不知密意。便撥諸法一切都無於所修行任情於舍。又佛滅後九百年中,複有菩薩名曰無著。中印度境出興於世。親承慈尊十七地等,依深密等顯了教門,廣造顯揚,攝大乘等,具明諸法除次執。同時複有世親菩薩等諸大論師。助其揚化。所以法相大乘,此後世廣流布。教隨前後義旨不同,然由聖者任持大乘猶未乖诤至後像法初起,鬥爭便興。千一百年,有清辨等出。不了般若等經龍猛等宗密意教義,將爲顯了,造般若燈,掌珍論等,破無著等。同時即有護法,親光,及安慧等,依深密等經無著等宗。造廣百論成唯識等,破斥清辨,從此而後,唯識大彰。由是故知如來及諸菩薩,於有情類,病多起有,故說法空。若空病生,說唯識有。唯遮境有。執有者喪其真。識簡心空。滯空者乖其實。所以晦斯空,有,長溺二邊,悟彼有空,高履中道。是名安立唯識道理。
如是四義,已略分別自下依頌,訓诠名句自性,句,顯義圓,總名诠句。頌有叁十,總科爲叁。謂相,性,位。前二十四頌,明唯識相。次之一頌,明唯識性。後之五頌,明唯識位。初中有二。一,標。二,釋。其頌文曰:
由假說我法
我,主宰義。謂如國主,有自在力,及如輔宰,有割斷力故。法,謂軌持。謂爲軌範,可順生解及能任持,不舍自相故。世間,聖教,雖說我法,然由假說。世間,妄情執故。聖教我法,方便說故。
有種種相轉
相,謂相狀。轉,是起義。世間聖教所說我法,名義非一,種種相狀,因之而起。
彼依識所變
彼,謂我法相。識,謂了別。變,謂轉變。諸我法相,皆依自識之所轉變而起言說。此所轉變,謂相見分。相,見,是用,一識體生。似所緣現,說名相分。似能緣現,說名見分。依此二分,愚夫不了執定我法,聖爲方便,說似我法。故今標宗名爲唯識。顯離識外,無我法故。
此能變唯叁
此,謂所變。所變,是相。相,必依體,故說能變。此能變體,略說唯叁。唯,有二義。一,簡別義。遮執外境,顯唯識故。二,決定義。廣說識體,有其八種,略說識類,故唯有叁。數決定故。叁,如下說。
謂異熟思量
一,謂異熟識。即第八識。名,有多義。一,變異而熟。要由變異之時,果方熟故。二,異時而熟。與異性,果酬因故。二,謂思量識。即第七識。思,謂思慮。量,謂量度。思量第八計爲我故。
及了別境識
叁,謂了別境識。即前六識。了別別境,及粗顯境,唯前六故。言及字者,有其二義。一,合集義。六識合名了境識故。二,相違義。顯叁能變體各別故。即一及字貫通上下。謂應言異熟及思量,及了別境識。下一識字,通叁能變。欲顯文略而義廣故。
右一頌半,略釋難以標宗。次二十二頌半,隨所標而廣釋。廣中有叁。一,廣叁能變體。二廣依識所變。叁,廣由假說言。
初阿賴耶識
梵阿賴耶,此翻爲藏,有叁義。一,能藏。二,所藏。謂與雜染互爲緣故。如阿賴耶,能持染種。種名所藏,賴耶名能藏。又雜染法熏依賴耶。染法名能藏,賴耶名所藏。叁,執藏,有情執爲自內我故。此中得名,正取執藏。
異熟一切種
異熟叁義,如前已說。此中異熟名真異熟。總業果故。謂是能引諸界趣生善不善總業之異熟果故。一切種者,謂有漏諸法種子皆是。此能持故,名一切種。
不可知執受
不可知者,通言執受,及與處了。執受,有二。謂種子及有根身。此二,皆是識所執受。執,是攝義,持義。攝爲自體,持令不壞,同安危故。受,是領義,覺義。領以爲境,能生覺受故。如是義相,隨應當知。
處了常與觸 作意受想思
處,謂處所。即器世間。是諸有情所依處故。了謂了別。即是行相行於境相,名行相故。如是所說執受及處皆識所緣。了…
《唯識叁十頌诠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