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十重唯识观”论华严宗与唯识思想的交涉(郭朝顺)▪P6

  ..续本文上一页想。

  [43] 澄观,改第七为三性空有宗—始教,第八真空绝相宗—顿教,第九空有无碍宗—终教,第十圆融具德宗—圆教。反而看不到如来藏与唯识思想的关系。见《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大正藏》册35,页521中至下。

  [44] 窥基,《妙法莲华经玄赞》,《大正藏》册34,页657中。

  --------------------------------------------------------------------------------

  P.122

  中唯识与唯心思想的关系,便是一值得探讨的议题。依此,则吾人再进一步探究法藏之十重唯识与窥基之五重唯识的课题,便不能只看到表面上的援引,而应注意法藏对佛教心识思想的特殊理解。

  (二)、十重唯识之前五重与五重唯识的对应关系

  五重唯识观的内容为︰1.遣虚存实;2.舍滥留纯;3.摄末归本;4.隐劣显胜;5.遣相证性。法藏之十重唯识观则为︰1.相见俱存;2.摄相归见;3.摄数归王;4.以末归本;5.摄相归性;6.转事成真;7.理事俱融;8.融事相入;9.全事相即;10.帝网无碍。[45]

  法藏之十重唯识的确参照了窥基的五重唯识,这是无有争论之事,然而如何吸收,学者之间郤有不同看法,就拿二者之名目对应而言,镰田茂雄与方立天就有不同说法︰

  镰田认为十重唯识的前五重,除了第四重之外,完全吸收了五重唯识的说法,方立天在对法藏之第四重唯识的看法与镰田相同,因为窥基的“本”是指自证分,“末”是指相分及见分,而法藏之“本”则是《楞伽经》所指真妄和合之如来藏藏识,其为第八识,余之七转识为“末”,因此法藏之“摄末归本”便无有对应处。而法藏在《探玄记》中亦说︰“上来十门唯识道理,于中初三门约初教说”[48],初教就是指唯识宗而言,是以法藏之前三重含摄窥基之前四重,应是法藏十重唯识的原本说法。但若依于此说,则方立天未

  --------------------------------------------------------------------------------

  [45] 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大正藏》册35,页347。

  [46] 镰田茂雄,〈唯心と缘起〉,《讲座大乘佛教3─华严思想》,东京︰春秋社,1983年,页249至250。

  [47] 方立天,《法藏》,台北︰东大图书,1991年,页218。

  [48] 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大正藏》册35,页347中。

  --------------------------------------------------------------------------------

  P.123

  令法藏之第二重“摄相归见”有所对应就有问题,故五重唯识之前三重之对应,应照镰田的说法为恰当。其次,窥基之“隐劣显胜”“遣相证性”与法藏“摄数归王”“摄相归性”之间的关系,方立天以为各自是文似而义异,镰田未言及此。盖因法藏之“摄数归王”强调心所无自体归于心王,窥基于“隐劣显胜”则说:

  心王体殊胜,心所劣依胜生…虽心自体能变似彼见相二现,而贪信等体亦能变似自见、相现。以心胜故说心似二心所劣故隐而不说。[49]

  方立天恐因窥基此处言,心王、心所皆能变现见相二分,便称“法相唯识宗认为心王心所是所依与能依的关系,主从的关系,承认心王心所都有其自体”[50],但此说过当,因窥基言不惟心王可以变现二分,心所亦同样可以变现二分,故从能变现的角度言“贪信等体”与“心王体”,但二者是不同层次的“体”,心所还是得依心王而有不能独立存在,这与法藏的“摄数归王”相同,故应依镰田之说法为是,以“隐劣显显胜”对应摄数归王。

  最后“遣相证性”与“摄相归性”,镰田未言其异,方立天以为不同。方立天的理由是法相唯识宗主张八识各有自体、强调性相不一,而华严主张性相融通,其性相是以如来藏为性,以八识为相,是以二者不同。然而再看窥基所言,显然并非不言如来藏,也非不讲性相融通:

  五遣相证性。识言所表具有理事,事为相用,遣而不取;理为性体应求作证故有颂言:于绳起蛇觉,见绳了义无,证见彼分时,知如蛇智乱。余经说(按:胜鬘经)心自性清净。诸法圣贤即真如,依他相识根本性故。又说,一谛、一乘、一依、佛性、法身、如来藏、空、真如、无相、不生不灭、不二法门、无诸分别、离言观等,皆此观摄[51]

  --------------------------------------------------------------------------------

  [49] 窥基,《大乘法苑义林章》,《大正藏》册45,页259上。

  [50] 方立天,《法藏》,台北︰东大图书,1991年,页218。

  [51] 窥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大正藏》册33 ,页527中。

  --------------------------------------------------------------------------------

  P.124

  从上述引文可以看出,窥基认为唯识性(唯识理)即同于自性清净心、如来藏、真如、空、无相、一乘等等。而唯识相(唯识事)则是说明心识如何变现诸法生起妄想颠倒等。若依法相宗自宗的说法,唯识说是以三性为性,以内外境相为相,或者就三性中之染依他所起之遍计所执为相,以净依他之圆成实为性。不过窥基的性相融通,站在唯识学立场,“遣相证性”是由唯识事相之遣除,不再于见相心所等心识现象去把握真理,终于得证唯识性、唯识理,就如人了知蛇绳麻三者在认识上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终于证悟真实之知的圆成实性。唯识事相与性理并不存在现象与本体上的对立,因而不能视之为隔绝的二端,从认识义上(即能知与所知的关系)吾人可以明白唯识的事理融通,是本来如此的,但这并不是存有论上的融通,是以窥基说此为“遣证”,理由便在斯。

  而法藏所谓之“摄归”则是就“八识皆无自体,唯是如来藏平等显现”而说,如就一般对如来藏思想的理解,法藏的说法可能带有存有论上的意涵,但这尚涉及法藏对如来藏思想的理解与诠释,同时也是本文要厘清的问题之一,因此,目前仅言及其可能的推论。也就是说,“遣相证性”与“摄相归性”若依认识义而言,二者皆可表性相融通摄事归理的实证境界,二者名异而义同,故镰田之说为是;但若法藏的性相之说带有存有义,则“遣相归性”缺少此义便不得同于“摄相归性”之说,如此则方立天之说为是。

  但值得玩味的是,法藏以唯识观称此十重观法,其实践义与认知义是至为明显无疑,然此十重观法必然是与五教相关而为其实践法门,故法藏是否已预想了要表达存有论的意涵,尚有待探讨;即便是有,华严心识哲学问题的认识义与存有义二者关系为何,也有待进一步厘清。

  六、十重唯识观的建立所欲展现的性相融通的立场

  (一)、十重唯识观的思想基础--空有思想融通和会

  法藏融通对立的目标,在佛教的内部系统中,首要的便是融通空有,他说:

  由缘起幻有,真空有二义:一极相顺,谓冥合一相,举体全摄;二极相违,谓各互相害,全夺永尽。若不相夺永尽,无

  --------------------------------------------------------------------------------

  P.125

  以举体全收。是故极违即极顺也。龙树、无著,就极顺门,故无相破;清辩、护法,据极违门,故须相破。违顺无碍故,方是缘起。是故前后不相违也,余义准上思之,诸诤无不和会耳。[52]

  对法藏而言,佛学内部的空有问题,应分作两个阶段来理解,第一个阶段是中观学与唯识学的创立者如龙树与无著,二者的思想是相顺而无诤,因为缘起有即本性空,这是一项分析命题,从这个观点来说,二者虽有空有不同侧面的著重,但思想基本原理还是相顺无违,而且本来一致;但是缘起性空义,乃是最基本之共同命题,在此命题下,唯识与中观学的开展过程中,清辩与护法之争,不是直接由此原则而迳以解消,但法藏认为反倒是透过其相违相破的过程,能积极地证成缘起性空此一原理之基础性与普遍性,如此则缘起性空之说便不只是一种抽象的原理,也不可以只强调空或者有的含义,而是可以在任一事法之间,皆证知到事法自身的空有无碍而亳无例外。是故清辩与护法二者关于诸如空有之间的所有论争的意义与价值,是在于作为以对立相破为手段,而揭示缘起性空之普遍原理的必要之辩证过程。

  是故法藏的违顺无碍说,不只意在调和空有之争,其言“若不相夺永尽,无以举体全收。是故极违即极顺也。”包含了华严判教五教思想中之顿圆二教的关系,换句话说,上述所引的文字,并他不是直接由中观学与唯识学的内部来对护法与清辩进行和会,而是从顿圆二教之顿绝圆显的圆顿不二或说顿圆同时的立场来进行。这也就是说,法藏建立顿圆二教的理论,是为了克服佛教内部的对立,是以对十重唯识观意义的理解,也须放在此一脉络中来理解。[53]

  (二)、十重唯识与五教说之对应关系

  由于十重唯识必须放在华严五教的脉络下来理解,故接下来我们便须讨论︰1.相见俱存;2.摄相归见;3.摄数归王;4.以末归本;5.摄相归性;6.转事成真;7.理事俱融;8.融事相入;9.全事相即;10.帝网无碍等十重唯识与

  --…

《从“十重唯识观”论华严宗与唯识思想的交涉(郭朝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