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52] 法藏,《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大正藏》册46,页218下
[53] 顿圆二教之关系,参见拙著,〈贤首法藏的“顿教概念”之研究〉,《哲学与文化》,218期,1992年,页656-669。
--------------------------------------------------------------------------------
P.126
小始终顿圆五教之间的关系。法藏︰
上来十门唯识道理,于中初三门约初教说,次四约终教顿教说,后三门约圆教中别教说。总具十门约同教说。上来所明通一部,非局此地(按 :第六现前地)。[54]
本文已经探讨过法藏之十重唯识与前五重与窥基之五重唯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在那里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法藏之第五重的摄相归性与窥基之遣相证性二者的异同关键,可能是在于法藏的摄归是否具有存有论的义涵,抑或只如窥基之瑜珈行派的立场,只具有瑜珈修行的实践性的认识论义涵。这个问题在下面的论述,将在法藏五教说的判教脉络中逐步厘清。
首先十重唯识是属大乘法门,因此前引法藏所谓“初三门约初教说”,是指大乘初教,这个部分便包含1.相见俱存,2.摄相归见,3.摄数归王等三重;接下来法藏说“次四门约终顿教”便将4.以末归本、5.摄相归性、6.转事成真、7.理事俱融为终教、顿教,至于何者为“终”何者为“顿”?法藏并未明言。或者就唯识观法而言,本末、性相、真事、理事等四,皆是性相事理等对立范畴层层深入展现二而不二的圆融关系,故视为终顿二教的共同特色;然即使二而不二的融通特色为此四门所共有,但是四门似仍有深浅关系,因此会分终顿二教,例如7.理事俱融一门,以其引用《起信论》“一心开二门”说为理证[55],故当属或至少具有顿教之意味,因为在《一乘教义分齐章》法藏也说︰
约如来藏常住妙典名为终教,又《起信论》中,约顿教门显绝言真如,约渐教门说依言真如。[56]
因此,法藏虽未明言,但是7.理事俱融门至少具有终教及顿教的性格,本门是跨向圆教唯识的一个过渡。至于4.以末归本、5.摄相归性、6.转事成真三门,由于明显的本末、性相、真事之对立格局,而以“本、性、真”相对于“末、
--------------------------------------------------------------------------------
[54] 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大正藏》册35,页347中至下。
[55] 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大正藏》册35,页347上至中。
[56] 法藏,《一乘教义分齐章》,《大正藏》册45,页481下。
--------------------------------------------------------------------------------
P.127
相、事”为较高级的存有阶层,未达事理圆融的阶段,故判之为终教应为妥适。末三门融事相入、全事相即、帝网无碍属本宗之事事无碍法界缘起之特殊观法,法藏列为别教一乘圆教,则是无有疑义的。
总此十重观法,通于四教(法藏未言小教),其对应关系如下︰1.相见俱存2.摄相归见3.摄数归王(以上始教)4.以末归本5.摄相归性;6.转事成真;(以上终教)7.理事俱融;(以上终顿教)8.融事相入;9.全事相即;10.帝网无碍(以上圆教)。然法藏又说︰
总具十门,约同教说。上来所明通一部经,非局此地(指第六地),又是约教就解而说。[57]
法藏在此显示出,<十地品>中之“三界唯心”之始终顿圆四教十重的解释方法,以其通于四教而说,因而称为通教。意思也就是说,对于“三界唯心”之文,可有始终顿圆等四教的理解与诠释。对法藏而言,圆教之唯识观当是代表华严思想最高解释模型。
(三)、从末三重唯识观看别教一乘圆教之心与法界的关系
如就五教之纲格而言,如来藏缘起思想既已被明显说为终教,《一乘教义分齐章》︰“约如来常住妙典名为终教”[58],终顿圆三教,在理论上是否只是如来藏思想的不同表现?从佛教史的立场来看,似乎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之事,然而若就法藏自身的理论建构来看,郤未必然如此。由十重唯识观所显示的三界与一心之对立解消的格局来看,“心”与“三界”关系透过十重唯识观,有下列四个发展阶段︰
1.二 (1. 相见俱存)→
2.摄归 (2. 摄相归见3.摄数归王4.以末归本5.摄相归性6.转事成真) →
3.不二 (7. 理事俱融) →
4.圆融 (8. 融事相入9.全事相即10.帝网无碍)
--------------------------------------------------------------------------------
[57] 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大正藏》册35,页347下。
[58] 法藏,《一乘教义分齐章》,《大正藏》册45,页481下。
--------------------------------------------------------------------------------
P.128
如果这四个层次只是同一脉络层上深浅的区别,那我们也只好同意如来藏思想是华严圆教的基础与终点。但其实在法藏的圆教思想之中,企图超越如来藏而说圆教的想法表现的十分明显。当然吾人然可以保留对其企图成功与否的判断,可是不留意此一企图,则在法藏思想之时,恐将失之单纯而片面,无法掌握到法藏思想的特色,这是笔者一直强调的观念。
基本上,对华严圆教之无尽法界缘起有两类的看法,一是就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之缘起无碍说,另类则是直就事事之无碍缘起说。这两类说法就法藏改变智俨十玄门中第九之“唯心回转善成门”为“主伴圆明具德门”,可以看出法藏对智俨如来藏缘起说法所可能产生的误解有明白的意识,故由此可以推论出法藏舍弃师说,直就事事之缘起无碍说法界缘起[59]。是故就十重唯识而言,融事相入、全事相即、帝网无碍等三重,便不应局于如来藏思想而论,而是华严独具之事事无碍之无尽缘起观的三种观法之表述。
然而还须追问的是,法藏之事事无碍的三重观法若离于如来藏心来说,岂非只为一种事观(客观的存有论)的说明,如何可以列入唯识观的脉络中来理解?反倒是以智俨之如来藏清净心的立场回转善成一切事法,使一切事法在此如来藏心中相即相入无碍,不是更容易令人理解?
为了回答此一问题,吾人必须重新反省法藏心目中心识与事事无碍缘无尽缘起与法界之间的关系。吾人总结地反省十重唯识所依之“三界虚妄,但是心作;十二缘分,是皆依心”的经文,与法藏所谓“总具十门约同教说”的说法,我们可以发现,十重唯识观就是法藏对于佛教内部教说之心与法界关系说明的总整理(故称为同教),前三重初教唯识观指界为由阿赖耶所缘起,四至七重的终教顿教指法界为如来藏所缘起,这二类缘起皆是依心识与法界为能所对立的角度来思惟心与法界之间的关系,是以心识被视为能生法界的根源,而有摄归与使之不二而欲令圆融的动作出现。前面七重唯识观是立于修行实践的立上说,然而末三重唯识观则立于证悟的立场上直说心与法界之圆融。
未悟凡夫的实践过程须从二而不二,须经不二使之圆融的修观的过程,然而别圆之教是说已悟之果位,其具当下即是圆融的本质。是故心与法界在后三重唯识观中,不是对立更不是使之不二的过程之说明,而是超越了能所而言:法界即一心,一心即法界,法界之事事相即相入缘起无碍即是心之相
--------------------------------------------------------------------------------
[59] 参考邓克铭,《华严之心与法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页65至73。
--------------------------------------------------------------------------------
P.129
即相入缘起无碍,此一心与法界同一的思想即是别教一乘的圆教思想。因此在法藏的系统中,末三重唯识观便不是一般尚具能所差别之唯心缘起,而是全性而起用之性起︰
不改名性,显用称起,即如来之性起;又真理名如名性,显用名起名来,即如来为性起。[60]
去除能所因果对立关系的别圆之教是如来果地境界,别于一般之缘起思想故称之如来性起。如果我们说一般缘起思想是一种创生型态的形上学,则性起思想,则是要回到一切生起本源的基础上谈“生起(有)即是不生起(空)”的说法,唯有明白“有(生起)即空(不生起)”的思想,佛教内部的思想冲突方能真正得到解决。所谓“因地”与“果地”,其实是指“追求能所”与“超越能所”的区别。是以代表果地的末三重唯识观,不是心与法界之因果缘起的说明,而是说明证果者所悟之心与法界的圆融无碍,而此一圆融无碍则是基于空有无碍才得成立。是故十重唯识观与五教之对应,显示出从因地朝向果地的历程,而由因向果的历程中有一大界限必须跳…
《从“十重唯识观”论华严宗与唯识思想的交涉(郭朝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