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十重唯識觀”論華嚴宗與唯識思想的交涉(郭朝順)▪P7

  ..續本文上一頁------------------------------------------------------------------------------

  [52] 法藏,《十二門論宗致義記》,《大正藏》冊46,頁218下

  [53] 頓圓二教之關系,參見拙著,〈賢首法藏的“頓教概念”之研究〉,《哲學與文化》,218期,1992年,頁656-669。

  --------------------------------------------------------------------------------

  P.126

  小始終頓圓五教之間的關系。法藏︰

  上來十門唯識道理,于中初叁門約初教說,次四約終教頓教說,後叁門約圓教中別教說。總具十門約同教說。上來所明通一部,非局此地(按 :第六現前地)。[54]

  本文已經探討過法藏之十重唯識與前五重與窺基之五重唯識之間的對應關系。在那裏我們留下了一個問題:法藏之第五重的攝相歸性與窺基之遣相證性二者的異同關鍵,可能是在于法藏的攝歸是否具有存有論的義涵,抑或只如窺基之瑜珈行派的立場,只具有瑜珈修行的實踐性的認識論義涵。這個問題在下面的論述,將在法藏五教說的判教脈絡中逐步厘清。

  首先十重唯識是屬大乘法門,因此前引法藏所謂“初叁門約初教說”,是指大乘初教,這個部分便包含1.相見俱存,2.攝相歸見,3.攝數歸王等叁重;接下來法藏說“次四門約終頓教”便將4.以末歸本、5.攝相歸性、6.轉事成真、7.理事俱融爲終教、頓教,至于何者爲“終”何者爲“頓”?法藏並未明言。或者就唯識觀法而言,本末、性相、真事、理事等四,皆是性相事理等對立範疇層層深入展現二而不二的圓融關系,故視爲終頓二教的共同特色;然即使二而不二的融通特色爲此四門所共有,但是四門似仍有深淺關系,因此會分終頓二教,例如7.理事俱融一門,以其引用《起信論》“一心開二門”說爲理證[55],故當屬或至少具有頓教之意味,因爲在《一乘教義分齊章》法藏也說︰

  約如來藏常住妙典名爲終教,又《起信論》中,約頓教門顯絕言真如,約漸教門說依言真如。[56]

  因此,法藏雖未明言,但是7.理事俱融門至少具有終教及頓教的性格,本門是跨向圓教唯識的一個過渡。至于4.以末歸本、5.攝相歸性、6.轉事成真叁門,由于明顯的本末、性相、真事之對立格局,而以“本、性、真”相對于“末、

  --------------------------------------------------------------------------------

  [54] 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大正藏》冊35,頁347中至下。

  [55] 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大正藏》冊35,頁347上至中。

  [56] 法藏,《一乘教義分齊章》,《大正藏》冊45,頁481下。

  --------------------------------------------------------------------------------

  P.127

  相、事”爲較高級的存有階層,未達事理圓融的階段,故判之爲終教應爲妥適。末叁門融事相入、全事相即、帝網無礙屬本宗之事事無礙法界緣起之特殊觀法,法藏列爲別教一乘圓教,則是無有疑義的。

  總此十重觀法,通于四教(法藏未言小教),其對應關系如下︰1.相見俱存2.攝相歸見3.攝數歸王(以上始教)4.以末歸本5.攝相歸性;6.轉事成真;(以上終教)7.理事俱融;(以上終頓教)8.融事相入;9.全事相即;10.帝網無礙(以上圓教)。然法藏又說︰

  總具十門,約同教說。上來所明通一部經,非局此地(指第六地),又是約教就解而說。[57]

  法藏在此顯示出,<十地品>中之“叁界唯心”之始終頓圓四教十重的解釋方法,以其通于四教而說,因而稱爲通教。意思也就是說,對于“叁界唯心”之文,可有始終頓圓等四教的理解與诠釋。對法藏而言,圓教之唯識觀當是代表華嚴思想最高解釋模型。

  (叁)、從末叁重唯識觀看別教一乘圓教之心與法界的關系

  如就五教之綱格而言,如來藏緣起思想既已被明顯說爲終教,《一乘教義分齊章》︰“約如來常住妙典名爲終教”[58],終頓圓叁教,在理論上是否只是如來藏思想的不同表現?從佛教史的立場來看,似乎認爲這是理所當然之事,然而若就法藏自身的理論建構來看,郤未必然如此。由十重唯識觀所顯示的叁界與一心之對立解消的格局來看,“心”與“叁界”關系透過十重唯識觀,有下列四個發展階段︰

  1.二 (1. 相見俱存)→

  2.攝歸 (2. 攝相歸見3.攝數歸王4.以末歸本5.攝相歸性6.轉事成真) →

  3.不二 (7. 理事俱融) →

  4.圓融 (8. 融事相入9.全事相即10.帝網無礙)

  --------------------------------------------------------------------------------

  [57] 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大正藏》冊35,頁347下。

  [58] 法藏,《一乘教義分齊章》,《大正藏》冊45,頁481下。

  --------------------------------------------------------------------------------

  P.128

  如果這四個層次只是同一脈絡層上深淺的區別,那我們也只好同意如來藏思想是華嚴圓教的基礎與終點。但其實在法藏的圓教思想之中,企圖超越如來藏而說圓教的想法表現的十分明顯。當然吾人然可以保留對其企圖成功與否的判斷,可是不留意此一企圖,則在法藏思想之時,恐將失之單純而片面,無法掌握到法藏思想的特色,這是筆者一直強調的觀念。

  基本上,對華嚴圓教之無盡法界緣起有兩類的看法,一是就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之緣起無礙說,另類則是直就事事之無礙緣起說。這兩類說法就法藏改變智俨十玄門中第九之“唯心回轉善成門”爲“主伴圓明具德門”,可以看出法藏對智俨如來藏緣起說法所可能産生的誤解有明白的意識,故由此可以推論出法藏舍棄師說,直就事事之緣起無礙說法界緣起[59]。是故就十重唯識而言,融事相入、全事相即、帝網無礙等叁重,便不應局于如來藏思想而論,而是華嚴獨具之事事無礙之無盡緣起觀的叁種觀法之表述。

  然而還須追問的是,法藏之事事無礙的叁重觀法若離于如來藏心來說,豈非只爲一種事觀(客觀的存有論)的說明,如何可以列入唯識觀的脈絡中來理解?反倒是以智俨之如來藏清淨心的立場回轉善成一切事法,使一切事法在此如來藏心中相即相入無礙,不是更容易令人理解?

  爲了回答此一問題,吾人必須重新反省法藏心目中心識與事事無礙緣無盡緣起與法界之間的關系。吾人總結地反省十重唯識所依之“叁界虛妄,但是心作;十二緣分,是皆依心”的經文,與法藏所謂“總具十門約同教說”的說法,我們可以發現,十重唯識觀就是法藏對于佛教內部教說之心與法界關系說明的總整理(故稱爲同教),前叁重初教唯識觀指界爲由阿賴耶所緣起,四至七重的終教頓教指法界爲如來藏所緣起,這二類緣起皆是依心識與法界爲能所對立的角度來思惟心與法界之間的關系,是以心識被視爲能生法界的根源,而有攝歸與使之不二而欲令圓融的動作出現。前面七重唯識觀是立于修行實踐的立上說,然而末叁重唯識觀則立于證悟的立場上直說心與法界之圓融。

  未悟凡夫的實踐過程須從二而不二,須經不二使之圓融的修觀的過程,然而別圓之教是說已悟之果位,其具當下即是圓融的本質。是故心與法界在後叁重唯識觀中,不是對立更不是使之不二的過程之說明,而是超越了能所而言:法界即一心,一心即法界,法界之事事相即相入緣起無礙即是心之相

  --------------------------------------------------------------------------------

  [59] 參考鄧克銘,《華嚴之心與法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頁65至73。

  --------------------------------------------------------------------------------

  P.129

  即相入緣起無礙,此一心與法界同一的思想即是別教一乘的圓教思想。因此在法藏的系統中,末叁重唯識觀便不是一般尚具能所差別之唯心緣起,而是全性而起用之性起︰

  不改名性,顯用稱起,即如來之性起;又真理名如名性,顯用名起名來,即如來爲性起。[60]

  去除能所因果對立關系的別圓之教是如來果地境界,別于一般之緣起思想故稱之如來性起。如果我們說一般緣起思想是一種創生型態的形上學,則性起思想,則是要回到一切生起本源的基礎上談“生起(有)即是不生起(空)”的說法,唯有明白“有(生起)即空(不生起)”的思想,佛教內部的思想沖突方能真正得到解決。所謂“因地”與“果地”,其實是指“追求能所”與“超越能所”的區別。是以代表果地的末叁重唯識觀,不是心與法界之因果緣起的說明,而是說明證果者所悟之心與法界的圓融無礙,而此一圓融無礙則是基于空有無礙才得成立。是故十重唯識觀與五教之對應,顯示出從因地朝向果地的曆程,而由因向果的曆程中有一大界限必須跳…

《從“十重唯識觀”論華嚴宗與唯識思想的交涉(郭朝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